跳转到正文内容

柴静:让人们看见新闻中的人 姚晨有公民意识

  成都商报讯(记者 吴洋)8月7日晚,央视知名女主播记者柴静的新栏目《看见》(周末版)在央视首播,第一期嘉宾便邀请到了微博女王姚晨(微博)。一位是知性的女记者,一位是率性的女演员,尽管没有什么交集,但当两位女人坐在一块,谈性格、谈微博、谈慈善、谈情感……“女人心事”一经曝光,立即引来众多围观。  

  节目中,在柴静的循循引导下,姚晨与广大观众分享了自己离婚后的心路历程,也全方位展示了一个“真实温暖”的大姚。对于离婚的伤痕,姚晨感慨“过去也是珍贵的,永远不可替代的,如果否定过去,未来如何活?”此外,大姚还亮出了自己做女人的态度:“女人不一定要聪明,但善良是必须的。”不少网友在看过节目后,发微博表示对姚晨的支持和钦佩之情,同时也对柴静进行了褒扬。

  为什么《看见》首期节目会邀请姚晨,姚晨上《看见》的前后过程,对网友的评价如何看待?今后《看见》的嘉宾如何选择等诸多问题,成都商报记者专门邮件专访了柴静,柴静一一诚恳回复。

  新节目为什么叫《看见》?

  我们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新闻中的人

  对于新节目为何会取名为《看见》?柴静在开场时说:“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说,一个作家说过,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石头,我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它,感觉到它。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大量新闻,我们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新闻中的人,感觉到人的存在。”

  首位嘉宾为什么选择姚晨?

  是因为她的公民意识

  柴静透露邀请姚晨作为首期节目的嘉宾,其实是整个节目组讨论后的共识,“我们选择她,是因为她的公民意识,她把这个意识放在明星身份之前。而且践行了这个责任。”

  虽然录制时间很短促,之前与姚晨也不认识,但柴静说:“我们都从彼此之前的表达中认识了一些对方,她并不像她的角色那样泼辣,是一个比较内在和含蓄,讲话时不会顺嘴说一些浮滑话的人,这在公众人物中不多见,我很喜欢她偶尔的‘不知道怎么说’的状态,这是‘真’。她说‘宁可无趣,也不说假话’,这是一个人的信条,也应该是公众人物的信条。她其实个性很爽快,碰到微博里太难听的话也在评论里跟别人吵,但从来不‘把别人拉出来示众’———尽管这样做肯定会有无数人帮着她骂。是因为她知道边界在哪儿,‘我可以对我自己有要求,但我不能对别人有期待’。”

  《看见》之后的访问嘉宾主要来自哪个领域?柴静回复记者说:“只要是公众关心,想知而未知的人物,我们都尽力访问。道路不易,小步徐行。”

  姚晨:过去生活不可替代

  在网络上伶牙俐齿风趣幽默的姚晨,面对镜头,常常是“嘴笨”,甚至思维短路。在节目中,姚晨首度聊起了与前夫凌潇肃的婚变,声称和凌潇肃虽然分道扬镳,但是过去的美好生活是不可替代的。

  依然怀念过去的美好

  姚晨和前夫凌潇肃是青梅竹马的同学,一毕业就结了婚,姚晨在微博里写过很多他们生活里再日常不过的细节,她说,“老凌在海拔最高的地方,为我带回来一束美丽的格桑花,我如获至宝,小心地将它装入瓶中,希望这幸福之花能开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有天她对老凌开玩笑说,“要像鲁迅那样写微博《狂人日记》”,老凌说,“别鲁迅了,你顶多是颗卤蛋”,姚晨一边乐,一边把微博的名字改叫做“一颗很逊的卤蛋”。

  为爱失去平衡

  本来就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去年年底他们分手,在去泰国难民营的飞机上,姚晨觉得内心痛苦无力,想要逃走,但当她进入难民营才发现人在关心别人的时候会忘记自己。之后,姚晨在微博上引用了电影《美食 祈祷 恋爱》中的一句话“为爱失去平衡,本来就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我记得影片中的丈夫,突然间接到离婚通知,进入那个电梯,电梯关的那一刹那,他那样看着罗伯茨的那个眼神。那个可能是有经历过的人,就会有那种感受吧,在离婚那一瞬间,双方是很难接受对方的,很难,甚至可能都会有恨的东西。”

  还有爱的能力

  柴静说:“我记得里面有一句台词,好像是说唯一治愈自己的办法,就是要再去爱。”姚晨坦言她现在还有爱的能力,“还好,还在。”柴静问姚晨,“可能很多人在经历了这个事情之后,他会去把这段话修改掉,因为那是曾经的历史,曾经的岁月,但你还是把它保留在那,为什么?”姚晨的解释是,“它对我来讲是非常珍贵的是美好的,然后是永远不可替代的。”而她也不会去否定过去,“那自己得多难过,那未来的日子该怎么走,如果要否定过去,我对生活的态度,就是接受生活给我的一切吧。”

  成都商报记者 吴洋 据央视《看见》栏目整理

(责编: 琉璃)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