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下海》引40岁观众强烈共鸣 刘蓓不悔当年下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1日04:10  大洋网-广州日报微博
《下海》引40岁观众强烈共鸣刘蓓不悔当年下海
《下海》海报
《下海》引40岁观众强烈共鸣刘蓓不悔当年下海
范明的眼镜、打扮、手中的大哥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标志
《下海》引40岁观众强烈共鸣刘蓓不悔当年下海
张嘉译在剧中是刘蓓的“24孝老公”

  现实题材大剧《下海》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这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南方电视台、北京御景江山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张嘉译、刘蓓、范明等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的电视剧,在社会各界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主流观众群中引发热议。昨日,主演之一刘蓓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她表示:“接拍该剧也是一个追忆自己那个年代的过程。我在十七八岁就选择下海了,也算是下海的第一批‘弄潮儿’,因此饰演周芸这个角色格外感同身受。”

  策划:周娴

  撰文:本报记者 莫斯其格(除署名外)

  反馈:“弄潮儿”精神引观众热议

  电视连续剧《下海》展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弄潮儿”从内地走向沿海、艰苦创业的道路。剧中,张嘉译和刘蓓饰演的陈志平和周芸代表了下海大军中的普通成员,他们的举动,折射的正是一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在下海的道路上,周芸曾卖过皮蛋、开过诊所、倒卖土地、创办公司,一路上她受过骗,也经历过破产,但对成功和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和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让她在一次次失败倒下后,又一次次勇敢地站起来。而陈志平的创业道路也同样感人,他曾墨守成规,找不到出路,但坚持底线、勤劳奋进的精神让他从承包小工程开始,一步一步将自己的事业做大。

  剧中展现了80、90后父辈的奋斗史,这种关于上世纪90年代的描绘,让观众颇有怀旧的感触,“《下海》带给大家的是一份上世纪90年代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能从中看到久违的生活印记。父辈甚至能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近日看了《下海》,感触颇深,似乎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遥远。”

  此外,还有观众对于那个年代“弄潮儿”的勇敢精神非常赞赏,“看电视剧《下海》,感觉非常熟悉,就是我们经历过的。想想自己当年一心想下海的时候,如果不是领导拦着,自己人生轨迹会是啥样呢?”“看《下海》电视剧有感:他传播的是一种勇于挑战困难、勇于接受社会改革、生活积极向上,用一颗坚强的心扛起自己、家庭、生活、社会责任、承诺所带来的一切一切!”

  剧中的台词也让观众回味。网友“勤劳marcia”说:“转电视剧《下海》中的句子:我们为了美好生活而来,虽九死而不悔……改革开放,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死一次。只有活过来的人,才是英雄。”网友“大豆与小麦”表示:“‘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是不能倒下;倒下了,就没有美好的明天了。’这句话说得真好!出自电视剧《下海》。”

  演员:范明获赞“最有那个年代的味”

  《下海》播出后,张嘉译扮演的陈志平迅速虏获了女观众的芳心。很多观众认为,陈志平对周芸的表现条条都符合“24孝老公”的标准。“比如,领导表示无记名投票算数,要求周芸下岗,想背地里再给陈志平一些补偿,爱妻心切的陈志平愤然拒绝,他表示欺负好人不叫改革。这些举动太体贴了,很温暖。”而张嘉译本人则认为,这个角色有点像真人版的灰太狼,“他爱老婆胜过爱自己,虽然过着安逸的生活,事业也很稳定,但为了追随老婆,不惜丢掉金饭碗。”

  此外,范明也被观众赞扬表演出彩,“最有那个年代的味道”,“他的眼镜、他的打扮、他手中的大哥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标志。看着特别亲切”,“范明演绎得太到位了,给人感觉非常亲切”。

  争议:磨难太多“堪比唐僧西天取经”

  《下海》中陈志平和周芸南下广东的下海经历磨难太多,被观众诟病为“堪比唐僧的西天取经之行”。初到广东的周芸,就曾受骗买下了马上要拆迁的曾光街门面。正式下海后,因种种原因,不得不申请破产。陈志平在偶然机会下承包工程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此期间,他面临了情感破裂,婚姻失败,甚至失去亲人的沉痛代价。

  《下海》中极致的剧情引发了不小争议,有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牺牲是不是值得的质疑。有观众表示:“《下海》的剧情很抓人,但几位主人公的经历是不是太苦了一点?现实中应该不会这样吧。”

  对此,编剧袁克平回应表示,剧中每个人物都有生活原型,“成功的‘下海人士’都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我写的情节还不是极致的,生活远比电视剧还要残酷得多,我并不是想要渲染苦难,而是真实反映每个人曾经遭受的经历。”(林芳)

  独家专访

  刘蓓:如果重新选择,我依然坚持“下海”

  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刘蓓称,《下海》相当于她的个人回忆录,“当年我也是下海的一分子,1987年,我十七八岁就走上个体户道路,当时完全是不知不觉,因为年龄小,所以胆子也大,初生牛犊不怕虎。”

  跟剧里的周芸一样,我是被动下海

  广州日报(微博):当时为什么选择下海?

  刘蓓:那个年代人们都开始有活动的心眼了,这是一种对新事物的需求,对人生的一种新的尝试。但当时我也是跟周芸一样,遇到一些被动原因。其实我不是那么勇敢的人,并不太愿意做那些勇敢的事情,但因为那时我很年轻,没有更好的解决事情的能力,就带着青春的冲动选择了下海这条路。

  广州日报:有人说下海的人都是胆子特别大的,你当时为什么这么大胆?

  刘蓓:当时遇到了解决不了的事情。那时候学校不同意我们出去拍剧,但我觉得自己利用暑假拍电视剧并不违规。两边的意见有点僵了。后来我已决定推掉电视剧,回到学校,但学校还是觉得这样的话将来不好管其他同学,就给了我一个处分。在那个年代,处分是档案里的一个巨大的污点。那时候我很难接受这样一个污点,很不理解,就辞职了。

  广州日报:对你的决定,当时家里人是支持还是反对?

  刘蓓:我没敢跟家里人商量,只跟姐姐说了。我估计说了父母也不会同意的。

  广州日报:电视剧里,下海之后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钱科长。你当时也遭遇这样的困惑吗?

  刘蓓:我常常感慨,年龄不同之后,人生、处事的想法也不同了,现在回头去看,十几岁的我在人生遇到挫折后选择逃到海里,是一种逃避。但我不想评论当年的老师,回头一想,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他们当年的处理方式。

  生活里的“苦”也许比剧里的还要具体

  广州日报:有网友表示剧中人吃的苦太多了,好像夸大了生活。作为过来人,而且是主演,你怎么看待这一点?

  刘蓓:我觉得现在的观众可能忘了很多过去的路。那个时代的人可能对自己物质上的追求并不那么明确,而是在寻求一种变化,这是一种人生的勇气,希望通过努力来获得鼓励和赞赏,需求的是一种认同感。因此,当时站在人生的新道路面前,来不及想“吃苦”,而是在承受着生活中具体事件的来临。在我看来,我并不觉得电视剧里描写得特别苦,我反倒觉得,生活中有更多具体的艰难,也许戏里写得没那么明确。

  广州日报:你曾说当时下海之后并不觉得那么艰辛、辛酸,那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心情?

  刘蓓:是我的性格拯救了我。我不是特别“争”的人,随遇而安。当年也没有明确的追求,所以并不觉得很艰难,而是过了很长一段简单、单纯的生活。

  广州日报:如果现在有机会回到过去重新选择,还会选择下海这条路吗?

  刘蓓:我想还是会有同样的选择,这是我个性的一部分。

  粤产作品场景“粤”味浓

  “晚上一定要看中央一台的电视剧哦,你能看到咱们花城,还有小演员是咱们小区的孩子呢!”近日,广州金沙洲某小区的论坛和业主Q群很热闹,因为从《下海》这部“粤产”作品中,观众们纷纷捕捉自己所在小区的场景和小演员在剧中出现的片段,感觉非常新奇。据悉,该剧今年1月曾到这个小区的一间别墅取景拍摄,小区里还有6个小朋友被选中参演。

  除了花城,电视里还出现了其他令人熟悉的广州场景。“我看到了,人民桥高架转到长寿路的场景哦。”此外,电视剧片头的正佳广场也被网友揪了出来。

  来自佛山的观众也纷纷从中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景色,佛山世纪莲、南风古灶、岭南明珠、新美陶厂、顺德医院……据悉,《下海》大结局也是在佛山拍摄的。只见中山公园内舞狮、敲锣打鼓。张嘉译、刘蓓携着“女儿”潘沛欣一家三口回家过年,亲戚朋友摆上几围吃起了团圆饭,一派浓郁的“粤味”过年气氛。

(责编: 一个编辑)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