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三年前在大热电视剧《蜗居》中的出色表演,实力派男演员张嘉译摆脱“戏红人不红”的尴尬,成为影视圈一个重要的名字。此后他的演艺事业顺风顺水,因出演《我是业主》和《你是我兄弟》等剧连获最佳男主角奖,并在今年的上海电视节凭借《借枪》中“熊阔海”一角,将“视帝”殊荣收入囊中。他的最新电视剧作品、现实主义题材大剧《下海》目前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陈志平”这个完美男人的角色同样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据媒体报道,不少人将他称为“真人版灰太郎”、“24孝老公”。网友还发起“嫁人要嫁张嘉译还是孙红雷”的网络票选,很多人将票投给了张嘉译。在昨日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张嘉译详细分析了自己的角色,回忆“下海”那段时期自己的经历,并称自己和陈志平的共同点在于:都很坚持,并有点倔强。
谈角色
“陈志平”吸引我的地方是责任感
这几年,送到张嘉译手中的剧本越来越多,他的档期也越来越满,但《下海》的制作团队和“陈志平”这个角色还是让他无法拒绝。
他告诉记者,因为这类年代题材的作品和它呈现的那个年代对自己来说比较熟悉,是令他有很多记忆的一个年代。“尤其《下海》所讲述那个阶段是我曾经经历过的阶段。”而且,“他们又选好刘蓓了”。他透露,刘蓓是他非常欣赏的实力派女演员,他对跟刘蓓和范明的合作有信心。
对于“陈志平”这个角色,张嘉译有不少思考和感触。“戏中每个角色都代表了那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状态和心态。陈志平吸引我的地方是责任感。其实他一开始是一个固守现有生活的人,守着家庭和亲情,当他意识到改革开放不可逆转,将来必然要有所发展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去做,而且毅然决然地做好。陈志平性格上比较倔强,比较坚定。他追求财富的时候,也依然坚持他所坚持的东西——不能损害国家和别人的利益,也就是编剧想表达的‘好人也能跟得上时代’。”
对于很多观众所说的“嫁人要嫁张嘉译”,他认为主要是因为陈志平“有包容心,有责任感,不逃避”。说到他和陈志平身上的共同点,他想了一下:“我们都很坚持,并有点倔强。”所以做完人物分析、和导演达成共识后,他在拍戏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谈“下海”
如果要再拍那个时期题材的戏,还有很多故事可写
《下海》所讲述的那个时代,是张嘉译十五六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西安老家上中学。“我十几岁开始真正对世界产生认识,并产生极大兴趣,总想出去看看、了解更多。那个时候的变化对我来说很欣喜,因为计划经济时期每家每户都一样。小时候会觉得谁家有了录音机、录像机和彩电,是发生一种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你应接不暇。剧中人物的年龄感与我们当时相比更多一些。改革初期下海的这批人,付出了太多,因为一旦真正走出去就没有退路了。我们那个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在国家计划经济体系之下,工资、住房、医疗国家都管。当你下海离开这个体系后,没人管你这些,没人知道是什么样子,每个人的内心都受到这些变化的冲击,或多或少。”
不少观众都对《下海》中的故事有强烈的共鸣,甚至看得很揪心:两位男女主角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太多曲折,怎么感觉比唐僧西天取经还苦?张嘉译表示:“当时那些情况都是陈志平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所以有很多困难很正常。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来总结,才发现他们是一群勇士,有极大勇气。我们经历过那个时期,我们都知道实际生活中可能有更多更曲折的故事,但因为篇幅限制的关系,没有容纳进去。如果要再拍那个时期题材的戏,还有很多故事可写。我们只是表达了很小的一部分。”
谈演戏
自己都不喜欢,怎么能够要求别人去喜欢
有人算了一下,从1990年到2010年,张嘉译演了17部电影,超过1000集电视剧,可以算是影视界的劳模。从“警察专业户”到“婚姻专业户”,从《蜗居》的“宋思明”到《建党伟业》的“李大钊”……张嘉译塑造了太多不同的角色。
对于自己接戏的标准,他称:“要看剧本和人物是否能够打动自己。自己都不喜欢,是不可能演得生动的。而且,自己都不喜欢,怎么能够要求别人去喜欢?”
有报道称张嘉译热爱表演到了忘我的境界,因此得了“戏疯子”的称号。对此,张嘉译坦承:“那都属于夸张的说法。对我们来说,拍戏就是生活,每一天都是集中精力去演戏。”
至于对自己在《下海》中的表演是否满意,张嘉译表示:“我很少评价自己。观众看完会有一个评价,他们的看法最直观,最准确。”
南方日报(微博)驻京记者 陈祥蕉
实习生 徐丽
(责编: Graceto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