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章琰
近期有十余部辛亥题材影视作品轮番轰炸大银幕小荧屏,本月26日,亮出“辛亥百年收官之作”旗号的45集史诗巨献《枪炮侯》更将压轴登陆广东、辽宁、山东、安徽四大卫视。作为广东省第三批重点文艺项目,《枪炮侯》也是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实施精品战略、建设文化强省的成果,更是南方领航继《娘》剧之后又一精品力作。
面对《武则天秘史》、《唐宫·美人天下》等数部同档期宫廷剧的左右夹击,《枪炮侯》能否杀出一条血路?对此,前晚出席该剧首映礼的导演王瑞、王雷及编剧海波,主演倪大红、吕中、杨雪等人表示信心十足。出品方代表孙泱更是掷地有声:“为什么辛亥百年,荧屏却充斥着情节荒诞的宫廷剧?我坚信,有着近百个鲜活角色的《枪炮侯》能绝杀此前的宫廷剧,它才是真正意义上从清朝‘穿越’现代的史诗剧,它将为2011年辛亥影视翻盘!”
【揭秘】
这部再现从甲午之战到辛亥革命(微博)一段历史的电视剧中,数得上名的历史人物,如慈禧、光绪、孙中山、袁世凯、李莲英,就有63位。涉及如此之多的历史人物,电视剧的历史视角、史学观点是否严谨和真实?能否像当年《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一般掀起全民史学热?对此,导演王瑞的答复是肯定的。
这位当年在《射雕英雄传》中因创作理念不同而与张纪中(微博)分道扬镳的导演,沉寂三年后之所以选定《枪炮侯》作为复出之作,就是因为该剧史学严谨。“我敢讲,《枪炮侯》能叫板《百家讲坛》和史学专家,剧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不会有史学错误,如果在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有差漏,一定是我导演的问题,但编剧在史学方面是严谨、经得起论证的。”
1谜案
光绪之死
“赵秉钧毒杀光绪有动机合时机”
“《枪炮侯》提出的史学新课题,直指史学界对光绪之死等历史谜案的误读。”导演王瑞谈到。
作为清末最大的谜案,光绪之死向来众说纷纭,而史学研究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袁世凯药杀说”,二是“慈禧暗杀说”,三是“光绪暴病说”。军旅出身的编剧海波在《枪炮侯》中却对这段历史谜案提出新解,认为光绪是被袁世凯的手下赵秉钧所杀。
“上世纪80年代三次检验过光绪的尸体,其头发头骨都有中毒迹象,因此光绪被毒杀说很可信。”但海波认为下毒者不是慈禧或袁世凯,“袁世凯虽有杀光绪的动机(他是光绪和慈禧之死最大的受益者),但他很难靠近光绪。史书上说,光绪‘日书项城名,以志其愤’,讲光绪每日书写袁世凯的名字,以铭记其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悲愤,当然不可能进服袁世凯送来的药。而赵秉钧不同,他是袁世凯安插在慈禧和光绪身边的眼线,执掌监护两宫的大权,若通过太监宫女向光绪下毒,非常容易。”
红学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孙伟科力挺这一设想:“光绪之死疑点重重,他与慈禧相即离世,仅差20小时,确实过于巧合。我认为,袁世凯谋害光绪的可能性不大,海波提出袁世凯手下赵秉钧毒杀光绪的推理,我比较欣赏。史料只是记录光绪哪一天死了,艺术要找出事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波放大了史料研究,提出为什么赵秉钧家庙设在光绪陵旁,以及慈禧是否也可能被毒杀,这些推理值得史学界关注。”
2谜案
珍妃之死
“慈禧不可能因婆媳关系杀害珍妃”
对于剧中涉及的另一个清末历史谜案———珍妃之死,编剧海波并未否认事实是“慈禧赐死”,但在赐死原因方面,对于学界一直推崇的“婆媳不和说”,他提出质疑。“慈禧为什么要杀珍妃?就因为婆媳关系不和吗?为什么珍妃偏偏死于慈禧出逃的关键时间节点?作为一个极有政治手腕的皇权统治者,慈禧有必要用那样赤裸裸的杀戮来铲除异己吗?”在他的笔下,慈禧杀珍妃纯粹是从政治局势考虑。
对于这一设置,孙伟科研究员也颇为赞同,“有关珍妃之死,目前只有被慈禧杀害一种史学解释,大多认为慈禧是因婆媳矛盾杀死珍妃,还有说是慈禧不满光绪偏爱珍妃,冷落她指定的皇后,因而怀恨珍妃。海波推断慈禧是出于政治考量杀死珍妃,有相当的合理性。如果仅仅是受婆媳关系影响,慈禧要惩罚珍妃太容易了。慈禧和光绪因推行宪政形成矛盾,而珍妃的洋务思想影响着光绪,对光绪向往西方体制的思想变革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因此这个矛盾不再仅仅是家庭矛盾。《枪炮侯》对中国历史剧的创作、对清室灭亡的探索,将激起很多人的兴趣。”
【人物】
《枪炮侯》中第七次挑战同一角色
吕中:我不想当“慈禧专业户”
一部《走向共和》,让观众记住了走出脸谱化的“慈禧”吕中。如今,吕中接下《枪炮侯》,第七次饰演慈禧。“其实,我发过好几次誓,不会再接演慈禧,我实在不想成为‘慈禧专业户’。”吕中无奈道,“但有时肚子里有条虫子,看见好剧本就抵不住诱惑。这次也是这样,剧本不是简单地将慈禧写成好人或坏人,而是把人物放到历史环境中,把政权、体制、人性、社会背景纠结在一起来写,人物形象特别立体和人性化。”
[这个慈禧,有何不同?]
“她是一个在政治和亲情中挣扎的女性”
编剧海波游说吕中出演慈禧时说:“我知道你不想再演慈禧了,但还是先看看本子吧。”果然,看了剧本,吕中被打动了。
她举了两个细节,“为什么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会闹成那样?一方面,光绪是慈禧的亲人,是她姐姐的孩子;另一方面,她与光绪政见不同。生活中她对光绪某些行为也可以忍耐,但面临统治权的问题,她毫不让步。又如,慈禧跟侯久满的关系为何那么矛盾?一方面,她明白造枪炮强国御敌,必须依靠侯久满;另一方面,她又怕侯久满过于强大,派自己最信赖的宫女去监视他。其间种种心态,你不能不说微妙、不能不说深刻。”
更让吕中动心的,是该剧对历史的反思。“大家都知道封建社会到了清朝末期是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被取代的。但一部剧要把这个道理说明白,很不容易。《枪炮侯》选取了枪炮救国的角度,但人们最后发现,不是我们枪炮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
这一问题,在慈禧身上得到了最大的彰显,“慈禧造枪炮,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但在腐朽的体制下,别说造枪炮,就是造原子弹也挽救不了中国!当剧集把慈禧的人性和政治纠缠在一起时,就能深刻地揭示为什么要实行民主?为什么要选举?人们看着看着就会明白,辛亥革命是历史洪流中的必然,封建王朝是必然要失败的!”
[还原慈禧,是否翻案?]
“不是把慈禧演得人性化就是翻案”
在《走向共和》中,吕中塑造的慈禧让不少观众提出该剧是否在“为慈禧翻案”?而在《枪炮侯》里,对慈禧的人性化处理更加充分———对光绪,她有着母爱;对侯久满,她充满欣赏;对国家,她努力发展军工,梦想能够击退西方列强……
对于“翻案说”,吕中甚是不满:“难道不把慈禧演得脸谱化,就是‘翻案’吗?表现人性就叫‘翻案’吗?慈禧坐在那个位置上,代表着政权,不能只用好坏来评判她,也就不存在‘翻案说’。”
在吕中看来,“精于治术而昧于世界大势”是慈禧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灾难的根本原因。她希望自己塑造的慈禧,能够客观地展现出政治韬略上的“精”以及对历史方向的“昧”。“她确实是个女强人,能运筹帷幄、把握政治风向。但一个万人之上的老太太,哪有那么高的思想水平啊?什么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她是不明白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她必然伤害老百姓、国家利益,因此她势必灭亡,最后也受到了历史的惩罚。从个人角度而言,她也是悲剧。”
[七演慈禧,如何创新?]
“避免模式化演出真实人性的一面”
吕中第一次演慈禧,是1995年在电视剧《牛子厚与富连成》中。在那个创作模式化的年代,吕中却有着自己的想法:“我看过德龄写的书,想把慈禧真实的、人性的一面演出来。当时跟导演有些分歧,导演希望我按照人们心目中的慈禧去演,尖着嗓子、拖着腔调喊‘小———李———子’。这部剧后来也没有太多影响,但当时我就想,如果将来要再有机会演慈禧,我该怎样去演。”
至今为止,吕中总共七次扮演慈禧。面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如何在七次演绎中演出“新意”?“说实话,我不愿意再接演慈禧,我也怕被类型化,怕跟上一部有所雷同。我不是研究历史的,我只是个演员,我希望自己每次都能演出一个不同角度的慈禧。”
吕中在不同戏里展示了慈禧的不同面目。“《走向共和》是通过历史事件展示慈禧的政治思想。《德龄公主》强调的是慈禧没有丈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天伦之乐的一面。《乔家大院》则重在细节,其中慈禧的戏份只有一集,写她逃难逃到乔致庸家,乔致庸先给了她端上几个好菜,接着上了个野菜团子,以此来挖苦慈禧。慈禧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仍笑着说‘好吃’,但回头顶了乔致庸一句:‘你别偷着乐,这道菜我吃过,别以为我没吃过苦!’几句话,君臣之间、政商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全出来了。”
【剧情】
该剧讲述大清巡枪御史侯久满(倪大红饰)的传奇故事。侯久满本是一介炮弁,在慈禧(吕中饰)“西狩”时救驾有功,被破格提拔为粤局枪炮总办,长江以南造枪制炮可“为所欲为”,即便犯下死罪也“三不斩”,但办差的银子,慈禧却一文不给。紫禁城最得宠的宫女阿尔萨兰(杨雪饰),被慈禧以一纸婚约赐给侯久满,明为赐婚,暗为眼线,监视侯府一举一动。清廷的“帝党”、“后党”之争延伸到侯府内部,在辛亥前后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处在监视和被监视中的侯府老少,上演了一出出让人屏息的生死角逐……
(责编: 山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