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西游记》特效受质疑 中国特效行业蹒跚取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7日10:28  新京报微博
新《西游记》过于粗糙的天宫特效饱受诟病 新《西游记》过于粗糙的天宫特效饱受诟病
新版《西游记》中的一场戏,整个宫殿的背景和屋顶都是后期合成的,实拍时由蓝布代替 新版《西游记》中的一场戏,整个宫殿的背景和屋顶都是后期合成的,实拍时由蓝布代替
《金陵十三钗》中,实拍背景是群山,特效中变成了城市的断壁残垣 《金陵十三钗》中,实拍背景是群山,特效中变成了城市的断壁残垣

  新版《西游记》开播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60岁的张纪中(微博)穿着休闲夹克,顶着白、黄、黑三种颜色的长发和大胡子亮相。听到有记者质疑新版《西游记》引以为豪的特效“太坑爹”,张纪中眉毛一挑:“是有遗憾的地方,你都看出来了,难道我看不出来?只能说,在现有的投资和中国特效制作水平下,我们已经尽力了。”

  这番话,和新版《西游记》背后“21700多个镜头、12家制作公司、1500万元特效投入”的一连串数字,引发了观众更多的不解——钱不够,是否能解释质量的粗糙?既然要做特效,为何不能多花些钱来做好?对于一部70集的魔幻电视剧来说,1500万元的特效投入意味着什么?这12家特效制作公司水平究竟如何?透过新版《西游记》,中国特效行业显露出冰山一角。 

  1 特效有多烧钱?

  《唐山大地震》仅一场四分多钟的地震戏就用去2000多万元。对全长70集、特效镜头长达10万秒的新版《西游记》来说,1500万元太少了。

  张纪中抱怨“差钱”不是空穴来风。特效是个烧钱的活计,收费精确到秒,越专业的公司、团队,越精细复杂的效果,就越花钱。

  当年冯小刚(微博)拍摄《唐山大地震》时,曾想去新西兰找《指环王》的团队来做特效,但最终因为太贵而作罢。电影大片尚且如此,电视剧更加望“洋”兴叹。“《纳尼亚传奇》光做那头狮子就要几百万美金,我们怎么掏得起?”谈到特效成本,新版《西游记》的视觉统筹、环球视效公司负责人陈正锋摇头叹息。

  在国内,想做出优质的特效同样不便宜。由美国Technicolor集团在中国成立的合资公司“视点特艺”是目前国内顶级的专业特效公司,曾先后为《夜宴》《集结号》《金陵十三钗》《2012》《哈里·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等多部大片制作特效。他们五年前为《集结号》制作特效的费用就达到2850万元,《唐山大地震》的特效总投入增加到3000万元,其中仅那场四分多钟的地震戏就用去2000多万元。

  “主流的好莱坞大片,特效的费用普遍要占到制作成本的1/3以上,像《变形金刚》这样投资数亿美金的视觉特效大片,2/3的制作费用都花在特效方面”,视点特艺的特效制片人员谷平湖告诉记者。

  尽管不能与电影大片的要求相提并论,但对于全长70集、特效镜头长达10万秒的新版《西游记》来说,1500万元的特效费用显然还是太少,分摊到12家制作公司,每家只有几十万至两三百万不等。不过,抱着“搏一把”的态度,北京卓影时空及北京正通亿和两家公司仍然各自为新版《西游记》完成了三四千个特效镜头。

  2 时间紧,任务重

  新版《西游记》制作周期只有两年多,集中给特效的只有半年。而剧集的销售收入决定了该剧成本每集不能超过200万元。

  特效固然烧钱,但既然打算把特效当成招牌看点,为什么不能多花点钱和时间,做得像样一些呢?北京正通亿和公司的经理张升认为,这是由中国电视剧的行业环境决定的:“老版《西游记》是官方主导的,只要拍完了,电视台可以随时排期播出。而新版《西游记》是民营公司投资的,和电视台签好了合同,必须在固定的周期里完成、播出,商业规律就是如此。”

  去年视点特艺为《金陵十三钗》制作400多个特效镜头,几十人的团队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而整部新版《西游记》从签约、筹备到2011年首轮播出,整个周期只有两年多,真正用来集中制作特效的时间只有半年,其中北京正通亿和制作4000多个特效镜头只用了3个多月。

  此外,每年各大卫视、地面电视台的电视剧版权采购预算都有上限,新版《西游记》在2009年就已与卫视签订预售合同。按当时的行情,卫视采购价最高是每集100万元,海外版权每集30万元,算上地方台的首轮采购费用,该剧的成本每集不能超过200万元。

  事实上,总制作费1亿元,除去片酬、制景等开支,新版《西游记》还能拿出1500万元来做特效,在国内电视剧行业算得上是空前的大手笔,比200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高出了10倍,张升透露:“以前的神话剧很少涉及复杂的特效制作,比如做一个十条龙翻云覆雨打斗的镜头,很多制片人觉得太贵,直接就砍掉这个镜头。一般情况下,两三百万元就可以把一部电视剧全部打包做下来。”

  张升承认,尽管电视剧的品质要求不能和电影相比,但太过紧张的费用和周期免不了影响特效品质:“比如水、火的镜头,渲染的周期越长,效果就越好。1秒钟镜头有25帧画面,每帧画面要达到中等渲染品质,需要8小时,达到最高品质需要40多小时。按国外的标准来看,周期至少需要8个月,但《西游记》没这个条件,很多时候只能退一步,现在看来,某些镜头稍微有点糊。”

  陈正锋透露,新版《西游记》的1500万元大部分用于后期特效制作,但前期购买蓝布、特效化装、与外籍团队研发实时合成画面的设备等也花去不少钱,“按照国外团队的要求,孙悟空的头套要每天换个新的,一个就1万多块钱,一个月就三四十万进去了!还有猪八戒和那么多妖怪呢!谁受得了?”为了省钱,孙悟空的头套没有使用最好的进口材料,而且只能反复使用,因此孙悟空被观众诟病为“表情僵硬”,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差钱”。

  3 联合作战良莠不齐

  “组合出击”的国际惯例在特效刚刚起步的中国遇到了问题。缺乏行业标准,大家都是靠关系、经验来判断,多数小公司的水准值得怀疑。

  新版《西游记》的特效部分由12家公司共同完成,其中包括四家与张纪中长期合作的公司,张升和他的正通亿和公司从2010年7月份开始介入,蜘蛛精、青牛精、人参果、荆棘岭打斗等几个单元的特效都是由他们完成的。

  事实上,多个公司“联合作战”是特效行业的国际惯例,例如《2012》的特效部分便由13个公司共同完成,其中视点特艺制作了其中的160个镜头。

  “这样分工,是因为每个公司、团队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有的团队擅长做水、火,却不一定能做动物或者爆炸场景,任何一个团队都不能够全面地把一部影视作品做到极致”。视点特艺首席执行官蒋燕鸣(微博)告诉记者,美国电影的分工特别细,一道CG工序可能就有七八个工种,多个公司一起工作,可以很好地保证速度和质量。

  不过,这样的“组合出击”往往并不适合国内特效的行情。据业内咨询公司艺恩总裁郜寿智透露,国内号称“专业”的特效公司大大小小好几十家,但除了视点特艺、中影华龙、水晶石等几家较大的正规公司之外,多数小公司的专业水准值得怀疑。“一部作品同时交给好几家国内公司制作时,往往出现水准参差不齐的现象”,张升告诉记者。

  新版《西游记》便遇到这样的障碍:片中的“蝎子精”共有500个特效镜头,戏份重,负责的团队比较用心,所以“蝎子精”的形象颇受认可,成为第一批宣传片中的亮点,而剧中的“天宫”则因太过粗糙而饱受观众苛责。剧组视觉统筹陈正锋透露,“天宫”特效镜头由上海一家公司来制作,特效团队与剧组的沟通很不流畅,出了问题,对方每次只派一个人来沟通,“派过来的人还不是视觉方面的负责人,不如北京公司的效果好”。

  相比之下,国外特效公司的合作模式已经十分成熟。蒋燕鸣透露,视点特艺有90多人,可以完成日常的小范围工作,有大项目来的时候,会根据情况从国外的兄弟公司调派人手,“像《集结号》就由我们分包给英国、南非、加拿大的兄弟公司”。

  关于如何挑选合作的特效公司,张升认为,目前国内没有成型的行业标准,“国内特效行业刚刚起步,大家都是靠关系、合作经验来判断某个团队是否能完成一个项目”。这在蒋燕鸣看来,也是国内特效行业最要命的掣肘:“一个公司的技术、人员、创造力、流程工艺到底怎么样?我们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质量标准,也很难定价,只能看你的代表作。我们现在只能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审查、每个人都能对技术质量把关,出了问题及时改,把自己公司的标准先做起来。”

  4 实拍特效磨合不足

  新版《西游记》曾出动专业的航拍组实景拍摄了很多镜头,但做特效合成的时候,发现很不合拍,只能把航拍的实景换掉。

  实拍和特效的磨合经验不足,让新版《西游记》走了不少弯路。张纪中曾透露,剧组曾出动专业的航拍组在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实景拍摄了很多镜头,画面效果很棒,但做特效合成的时候,发现天宫和海底的效果在一起很不合拍,最后只能把一部分航拍的实景天空换掉。

  对此陈正锋表示,当初航拍团队出动的时候,整个剧组的实拍还没有开始,具体的镜头细节都不清楚,直到后来了解了导演的想法,才知道究竟要什么样的画面和效果,“关键在于电视剧不像电影,70多集的内容,不可能把所有的分镜头都画出来”。

  而据记者了解,真正成熟的剧组,会在开拍前半年或10个月就开始与特效团队接触,导演针对剧本提出特效部分的需求,再由特效总监来全权把关,组织技术团队、报出成本预算,并与剧组全程配合,负责执行特效部分的工作。像《变形金刚》这样的超级特效大片,特效团队会在剧本创作阶段就介入,参与场景、故事、人物、造型的设计和创作,“特效总监分两种,一种是创意型的,一种是执行型的。基本上只要拥有一名合格的特效总监,特效这部分导演就不用管了”,蒋燕鸣告诉记者。

  从美国回来的资深特效制片人谷平湖曾担任《饭局也疯狂》的特效总监,他透露自己的首要工作是把握影片特效的艺术感和风格,以及特效制作的周期和预算。在影片开拍之前,他已拿到分镜头剧本,掌握影片所有的流程、周期和细节,“开拍、选景、搭景我们全程跟随,比如美术组的置景周期不够,我们就想办法去帮他们搭棚,采用绿屏拍摄,从哪里开始拍、从哪里开始剪接,我们都会沟通好。”

  5 特效总监人才稀缺

  当大多数导演、主创对特效都不在行,一个靠谱的特效总监便显得尤为关键。这样的人在国内很稀缺。

  国内特效行业正在起步。中国公司的收费相对低廉。据悉,国外一个熟练的技术人员的周薪平均是1500美金,比国内人员贵四五倍,相应的设备、流程等费用也更高。郜寿智透露,过去大部分导演倾向于去中国香港、泰国、韩国做特效,近两年随着国内的视点特艺、华龙等大公司的崛起,冯小刚、张艺谋等导演都选择在国内做特效。

  也正是因为特效行业刚刚起步,大多数导演、主创对特效都不在行,一个靠谱的特效总监显得尤为关键。他既要懂电影,又要懂特效技术,“像美术、摄影的功底都是基本的。他要负责挑选特效制作团队、还要负责验收镜头,替导演承担与特效相关的一切,这样的人在国内很稀缺”,谷平湖表示。

  蒋燕鸣则感叹国内特效行业中存在着太多不专业的做法:“比如一部作品的特效到底要花多少钱,需要科学计算出来,但国内很多剧组都是一拍脑袋,随便估计一个数据,也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事实上,陈正锋承认,新版《西游记》剧组最初在特效的预算上的确非常没底。1500万元到底能做出多少镜头,是2万秒还是10万秒,谁也不知道。他透露,当时12家公司普遍都在贴钱制作,“不到最后结算,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能拿多少钱。这个过程很漫长,我的大部分钱都是前几天才拿到的”。

  张升则表示,整部电视剧10万秒的特效镜头一半以上采用虚拟拍摄,“西游有胆量去尝试从来没做过的东西,不躲避,这就是在积累经验。”他透露,“蜘蛛精”一场戏中,唐僧站在桥上,身后和桥下的背景都是合成的,“我觉得这个画面效果还是不错的”。

  采写/本报记者 牛萌 勾伊娜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