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曾索狄 报道
从2007年横空出世的《奋斗》,到如今在网络上点击率已经突破十亿的《北京爱情故事》,在过去的五年乃至于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反映80后生活的电视剧都堪称荧屏上长盛不衰的收视法宝。在一次次引发观众的共鸣与讨论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电视剧已经愈演愈真实,越来越“残酷”。
□ 2007-2009年:爱情还能战胜一切
代表作:《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
与很多80后的 “毕业后生活”同步的《奋斗》,堪称中国电视剧市场上首部展现80后走上社会后的情感、奋斗的电视剧。
该剧首先直面的是80后在大学毕业后遇到的一些现实难题,如闪婚、创业、买房等等。剧中几位年轻人先遭遇理想破灭,而后继续挣扎为爱追求的经历让很多观众非常感动,陆涛、夏琳、米莱、向南等个性分明的角色更是深入人心。不过,《奋斗》受到的最大的批评也在于该剧的主人公们几乎完全 “没有奋斗”就迎来了美好的结局,剧情依然停留在“爱情可以战胜一切”的理想上。
而作为《奋斗》的姐妹篇,赵宝刚(微博)在短短两年内就火速推出 《我的青春谁做主》,多少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该剧避开了《奋斗》饱受诟病的一些桥段,故事不仅仅局限于“富一代的奋斗经历”,而是进一步深入了中国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整体上虽然没有更多突破,也依然以美好结局收场,但较《奋斗》而言覆盖的范围又更广了。
□ 2009-2011年:房子问题成了主旋律
代表作:《蜗居》、《裸婚时代》
不同于《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的面面俱到,《蜗居》、《裸婚时代》都是以点带面,直接将当年最热、最敏感的“房子问题”作为切入点,展示了80后在结婚、买房、还贷、工作的压力下几近体无完肤的生存状况。它们直接让观众意识到,80后已经成长了,他们面对的不仅是青春,还有越来越多的现实生活的焦虑和不安:即便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找到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那又怎么样?你依然要接受高房价、高物价的考验,依然要对抗平淡生活的琐碎与乏味,而这时候,爱情二字已经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尤其是2008年《蜗居》的热播,让很多80后心有戚戚焉,甚至一度引发很多观众“不打算买房子”的念头。很多观众都认为,《蜗居》远比《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来得真实,因为它丢给观众的是最残酷的选择:在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面前,你是会选择像海萍一样做一个不断辛苦打拼,甚至有些刻薄到斤斤计较的小市民,还是像海藻一样放弃爱情,选择一条看似便利其实堕落的道路?
而在两年后出世的《裸婚时代》虽然不及《蜗居》来得惨烈辛辣,但它也抓住了当时最热的 “无房、无车、无钻戒”的“三无80后”的生活,也同样将相爱的80后年轻人甩进一系列困境:事业危机、住房困难、婆媳关系、子女问题……一句话说,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反映80后的电视剧就已经彻底从“理想主义”走到了“现实主义”。
□ 2012年:撕碎80后的美梦
代表作:《北京爱情故事》
残酷多了,也需要一些缓冲。于是,2012年刚开年,题目里就打着“爱情”旗号的《北京爱情故事》迅速走红。尽管爱情与面包之间的选择早已不是80后群体的新鲜话题,但《北京爱情故事》在讲述多样爱情关系的同时,吸收了之前两个时期的电视剧的特长:一方面,该剧将富二代、凤凰男、拜金女、剩女等新鲜话题一网打尽,用全明星阵容和近乎狗血的爱情曲折为观众提供了 《奋斗》般的偶像剧感觉。另一方面,它也学习了《蜗居》的残酷与真实,而且残酷面更为宽广——北漂一族遭遇的已经不仅仅是“三无”或“蜗居”的痛苦,他们还可能像石小猛那样不断努力却始终得不到认可。而该剧开放式的结局更让人留有余味:“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非爱情故事的终极结局,几乎所有的角色都要面对两难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北京爱情故事》撕碎了之前80后电视剧为这个群体找的诸如年少轻狂、不识世情等一切“借口”,迫使已经开始奔三的80后观众正视自己,认识到他们所遭遇的困境其实与自己身上的软弱、甚至阴暗的一面不无关系:他们高举光明、勇敢的理想,偶尔却也有想走捷径的投机心理;他们爱情至上,却也可能因为“最爱自己”而随时将爱情牺牲。
当然,《北京爱情故事》的成功与其幕后主创班底自身的奋斗经历不无关系,导演陈思成(微博)就表示,该剧的故事全部来源于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及身边人身上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有真实依据。因此,很多专家和观众都认为,该剧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用年轻人的视角展现年轻人的故事,“矫情但不做作,文艺但不装逼,幽默但不刻意,一切都是刚刚好。 ”
(责编: Za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