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于和伟:《青盲》演出了我的心跳(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5日17:01  精品购物指南微博
于和伟 于和伟

  撰文、编辑/ 白郁虹

  他是《历史的天空》里道貌岸然的万古碑、《搭错车》中自私自利的苏民生、《男人底线》 里阴冷顽固的赵通达、《纸醉金迷》中用女人作交易的商人范宝华。“坏人专业户”一度是他的称号。他和高希希(微博)合作8次,在新《三国》 里饰演刘备,被高希希称为“一部大戏就能火的资深演员”。有人说他“剧红人不红”,有人说他是“沉默的孤独者”,但他却击败张嘉译,成为2011年南方盛典视帝的最大“黑马”。不惑之年的他因“刘皇叔”名声大噪,被誉为演艺圈“大器晚成”的又一典型。面对挑战,他毅然扛起“谍战剧大旗”,如今在新作《青盲》中饰演王牌特工张海峰,完成了从“坏人”到“好人”的角色转型。他是谁?他是特工“青盲”,也是演员于和伟(微博)

  经历之前“禁播”风波和地面台预热,由慈文传媒出品,于和伟、王丽坤(微博)、苏岩(微博)、沙溢(微博)、吴秀波(微博)等主演,马中骏任出品人的心理谍战剧《青盲》于3月1日正式登陆天津等四大卫视。该剧上星播出后,热度不减,主角张海峰和剧中的高智商营救引起了观众热议。有观众认为该剧真正拍出了国产谍战剧的美剧范儿,是继《暗算》《潜伏》《黎明之前》后又一部谍战新经典。还有观众则表示这部剧模仿痕迹重、漏洞较多、张海峰表情木讷,很多行为都让人无法理解。对此,剧中饰演张海峰的于和伟笑称:“《青盲》玩的就是心跳,没有争议就不正常了。某种程度上,这部戏也很历练人,它演出了我的心跳。”

  “也许观众看惯了潇洒的余则成、刘新杰,再看我觉得没一点人情味……”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说《青盲》是你继新版《三国》之后拍得最虐心的一部戏。这个角色限制多,不能多说话,不能开玩笑,每一步都很小心。这是什么样的心理体验?

  于和伟(以下简称于):拍这部戏最大的感受是虐身又虐心。《青盲》极其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张海峰每次临近暴露、峰回路转的惊险,都会有点虐心的感觉,光是吞蜡丸藏工具那一段就足够让观众胆战心惊。我拍这部戏时同样备受心理煎熬。某种程度上,这部戏很历练人,它演出了我的心跳。

  记:很多观众将它与《越狱》和《肖申克的救赎》作比较,认为《青盲》是在模仿《越狱》,张海峰身上明显有迈克的影子。

  于:我没看过《越狱》,但知道它一度很火。就我个人而言,这两部剧、这两个人没有可比性。一个是结构工程师,一个是特工。我认为张海峰救人的难度比迈克更大,白山馆是个“骨灰都飘不出去”的人间地狱,新犯进去要先烙去胎记,灌泻药洗胃,不允许探监,里面的人员势力也非常复杂。如果换做有纹身的迈克,他可能连第一关都过不去。但两人也有共同点,比如智商都很高,懂很多东西,做事有计划,为了救人,都有一颗“不抛弃,不放弃”的心。《青盲》最核心的主题是拯救。拯救生命,也拯救人心,在这点上张海峰的信仰可能要比迈克的兄弟情高一些,他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救人的意义。另外,张海峰个性比较内敛,对待感情也很控制,与迈克相比,他内心的活动要更多一些。

  记:有网友说张海峰冷言寡语、表情单一、说话语速慢,是史上最木讷的特工。

  于:这我也听说了。也许观众看惯了潇洒的余则成、刘新杰,再看我就觉得我这个特工没一点人情味。但话说回来,作为职业特工,这是职业习惯,也是形势所逼。特工有他独特的处事方式,他善于伪装自己,他的心思你别猜,也猜不透。白山馆里鱼龙混杂,在这样一个因一点疏忽就能掉脑袋的地方,言多必失,还是谨慎点好。其实,张海峰虽然惜字如金,习惯板着个脸,但内心里还是波澜起伏的。

  “我还在爬坡……”

  记:曾有人说你是“剧红人不红”的演员。新版《三国》终于让你熬出了头,属大器晚成型。

  于:我想我的成名作应该是《历史的天空》吧,尽管我在里面演了一个坏人,让观众恨得牙痒痒。说实话,从跑龙套到配角再到如今的男一号,我对自己走过的路十分珍惜,也欣慰自己付出的努力。我承认自己是大器,但我不敢说已大成。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这才到哪儿啊?我还没有“成”,还在爬坡。尽管在我身上用不了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在我这个年龄,成与不成都有些晚了,但我依然觉得这很好,我更喜欢一个词叫“厚积薄发”。

  记:生活中你也和张海峰一样缜密、荣辱不惊吗?

  于:有差别,比如说我没他那么内心强大,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没他强。但有一点我们很像,我们都是话不多、内敛沉默的孤独者。这孤独不是说没人陪着你,而是心灵上追求一种寂静感。张海峰是特工职业的原因,我却天生就是个慢热的人,生性低调,不爱笑,彼此不熟就不爱说话,话不投机就越发打蔫儿,但如果聊对了,我也会滔滔不绝,不说一底儿掉就不会尽兴。朋友都说我这是典型的金牛男性格,开玩笑说我“闷骚”“假清高”。这可能也跟我的家庭有关系吧。我上有5个哥哥、3个姐姐,母亲45岁生的我。在我3岁时,父亲去世了。因为人多,我家是我们那片有名的“困难户”,母亲没有工作,就靠卖烤红薯养活一大家子。所以,我从小就很理解母亲的不容易,就盼着能早点找个好工作替她分担点,穷人家的孩子不可能太张扬。

  “和张海峰一样,我也是有目标的人。”

  记:你在抚顺市话剧团工作,算是拿着铁饭碗,可你辞掉工作考上戏,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魄力?

  于:和张海峰一样,我也是个有目标、有规划的人,他有信仰,我有梦想。我少年时的愿望就是当一个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警察。如果当不了警察,我就想当一名演员,因为当演员可以扮演警察。另外,话剧团的工作虽然是铁饭碗,但工资不高,全家指着这点工资根本不够,我母亲也不太看好我,母子关系那段时间比较紧张。80年代后期,我们团的演员都在积极找关系到外面走穴挣钱,人心涣散,话剧团一年也没有三两场演出,我性格认生,磨不开面求不了人,于是整天无所事事。我还不到20岁,难道我的青春就这样度过?那段时间,我天天这样问自己。突然有一天我得到一个消息,北京和上海都有戏剧学院,我听了,心里就有想法了,我觉得与其这样耗着浪费青春,不如自己去试试。

  记:毕业后你分配到南京前线话剧团,但听说这是你人生真正低谷的时候?

  于:我上了4年大学,4台毕业大戏有3台都是我主演,我是带着这种优越感来到地方话剧团的。但来到南京前线话剧团之后,我5年没有出去拍戏。另外,在话剧团里也不是什么戏都能演,我一开始就是耍大旗、拉大幕、跑龙套,台词都没有,更别提成角儿挣钱了,上学时的那种优越感一下被现实击得粉碎,完全看不到希望。当时我意志消沉,很绝望,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没有任何价值,还不如死了好。那时候发胖到170斤,现在140斤。那时候总想,我能不能不干这个,我在这行苦苦地求,只要求,就有痛苦。有一次回东北,看到我哥我姐,下岗开了个小卖店,我就想有个这样的小店也挺好,人干吗要折腾呢?但是反过来又想,我就这么认命了?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发现我做不到。既然现在没办法,那我就脚踏实地,争取做“明日之星”吧。心态调整后,我就把上学时的优越感给扔了,放低自己,真正找到了方向。

  记:后来来到北京,做“北漂”的滋味怎样?

  于:我从小角色做起,那时候,我已经算得上是专业演员了。有一天,一位导演给我打电话,邀请我演电视剧。那次只拍了两天的戏,一共给了400块钱。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从监视器前走过去,导演说了一句话,“这个演员还有点意思”,我当时特别满足,真的,特别满足。应该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我心高气傲,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个导演打电话给我,要我演5集戏,1000块钱。我说1500,他说不行。我说1200吧,他不答应,说预算就这么多。钱太少,我挂了他电话,这戏我不演。那是我没到饿极的时候,但后来400块钱,我也演了。现在回过头想,那一两年我都是半饥饿状态,生活没着落,自己也在否定自己。

  记:回头看,当年跑龙套的经历对你意味着什么?

  于:我特别喜欢一个段子:一个人想在墙上开一个洞,他拿着大锤连续砸了100下,墙没有破,直到他砸到第101下时,墙终于被砸出了大窟窿。事实上,并不是第101下的那一锤砸开了洞,而是由于之前100次的不懈撞击,墙才破了。演戏也一样,当年跑龙套、没戏拍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历练,就是那100次的撞击。没有这段经历,我不可能走到今天,也不可能成功。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