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儿女情更长》热播 称海派文化不恶俗市井(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6日11:19  天天新报
《儿女情更长》 《儿女情更长》

  十五年前,一部《儿女情长》让观众认识了上海弄堂里的童家一家人。十五年后,童家人再登央视荧屏。昨天,《儿女情长》的续集《儿女情更长》在上海举行了专家研讨会,与会主创和观众代表一致认为,该剧准确呈现了当下上海人的精神风貌,也为海派电视剧正了名。

  为“上海人”打抱不平

  《儿女情更长》是《儿女情长》真正意义上的续集,十五年后,童家二老都去世了,而童家六位兄妹则和观众一样,经历着时代的变迁。相较《儿女情长》典型的海派式家长里短,主创们一致认为《儿女情更长》更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上海人的精神面貌——不市井不俗气。对此奚美娟深有感触:“现在的上海人并不像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那么概念化,如果表现上海市民一味是市井的恶俗的,就会引起观众的偏见。”

  因为演了童家小儿子童建设,出生在哈尔滨的佟瑞欣就一直被认为是上海人,他也为长期以来上海人在影视剧中的形象打抱不平:“那些形象往往是我们这些在上海生活很多年的外地人都不认可的,上海男人好像就是小家子气。这部戏很正面地传递了现代上海的形象。”

  《儿女情长》中的对白几乎都是上海话,场景也都在弄堂中,而《儿女情更长》已经鲜见上海话和弄堂,多了很多上海城市人文景观,奚美娟认为这便是上海剧的一个时代变迁,“它表现的还是上海普通市民的戏,但是又不俗气,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海派文化的一个特点。恶俗和市井绝对不是海派文化。”

  平平淡淡才是家庭真情

  这段时间谍战剧、宫廷剧大热,但《儿女情更长》却在鲜有宣传的情况下,轻松取得收视第一。究其原因,还是来源于生活化的感人情节和细节。来自上海新华街道的居委干部王女士直言,如今打开电视,满眼都是你争我斗,就连一些所谓的家庭剧,也把家庭矛盾极致化,感觉离生活太远。《儿女情更长》中没有“洒狗血式”的大喜大悲和剑拔弩张的矛盾,观众看到的就是自己身边一些小事,却尤为动人。编剧李云良表示,“生活里尽管大家都会碰到各种问题,但家庭成员会商量解决或者互相帮忙。电视剧要高于生活,但最终还是源于生活的。”

  奚美娟坚持“大姐不能死”

  俗话说老汤熬出真滋味。一部热剧在多年后重写新篇,原班人马是关键,编剧李云良在开拍一年多前就向昔日老演员发出邀请,结果奚美娟、何麟、吴冕、张芝华、王诗槐、佟瑞欣等童家兄妹悉数“回娘家”,李云良更是盛赞这些老戏骨们不像在演戏,完全就像一家人,“他们发自内心的那种情感,就像生活中的人。他们做了大量的功课和准备,改动每一句台词都会给我和导演打电话,商量怎么改,最后大姐的旁白改了很多遍,奚美娟还不满意,还是不断地改。”

  对此,奚美娟、张芝华、吴冕也表示,拍戏过程中与导演和编剧没少吵,尤其最后的结局,奚美娟坚持大姐不能死,“原剧本安排大姐是要去世的,我坚决不演,因为我觉得好人好报是传统的东西,也是很有时代的呼唤,后来大家通过讨论统一,让童建菊和高士达历经风波携手到老。”新报记者 潘 昕 文 朱良城 摄

(责编: sammi)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