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艳雯 实习生 顾卓婷 关于龙年春晚的大讨论犹在耳边,日前央视便已启动了蛇年春晚的喜剧节目征集活动,正式为蛇年春晚预热。近年来,春晚语言类节目质量的下滑饱受人们关注,龙年更是缩减了语言类数量。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了解到人才门槛太高和剧本创作枯竭是主因。
节目:提前八个月征集
回顾龙年春晚,舞美堪称精彩绝伦,而语言类节目却是饱受诟病,不仅在数量上跌至7个,在“笑果”上也反响平平,甚至还爆出了抄袭丑闻。虽然从一开始便打出“改革”牌,提倡扶植新人,民间团队“开心麻花(微博)”也确实在春晚博得不少笑声。不过总体来说,相声、小品的反响都差强人意。
一些“熟面孔”的表现无惊无喜,而二十年来雷打不动与观众相约春晚舞台的本山大叔的缺席,也给晚会导演们敲响了警钟:语言类节目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么早就开始为蛇年春晚征集喜剧节目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据悉,此次征集活动,将针对相声、小品、幽默魔术、杂技等门类,征集喜剧文学剧本、创意提纲和成型的表演影像。之后央视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发现适合上春晚的新人新作,将在今年9月份播出的《我要上春晚》节目中集中展播。
人才:降低门槛是关键
近年来,语言类节目尤其是小品质量的下滑越来越引人关注。不少人将之归咎于喜剧人才的匮乏。记者采访业内专家时,却得到了不同答案。很多专家都表示,实际上,缺的并不是优质的喜剧人才,而是能够令新人闪闪发光的渠道。
赵本山小品的御用编剧尹琪告诉记者,民间的表演团队想要得到春晚的注意,唯有通过“央视小品大赛”,不过即使这样,门槛还是很高,需要专业摄像、租借演播室来拍摄小品,再通过地方机构选送,很难真正下到基层去。而此次的节目征集是一个信号,向剧场演员们降低了门槛。
另外,一些优秀的喜剧演员主动拒绝春晚。近来人气颇高的80后相声演员王自健,就因为春晚层层审查中,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主动退出。而南方喜剧节目在春晚舞台上的“水土不服”,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据记者统计,沪上小品就已有将近20年与春晚舞台“绝缘”。上一次成功亮相还在遥远的1993年,由严顺开带来的小品《张三其人》。看来,如今观众的口味已经习惯了浓重的北方笑料,很难读懂南方的“清汤挂面”了。
剧本:创作气候已改变
另一方面,剧本创作的问题也是近年语言类节目走下坡的原因。正如上戏教授吴洪林所强调的:“剧本,就是一剧之本。好的作品能够帮助演员。”他认为,现在的小品大多沿用套路,缺少生命力,失掉传神的生活细节,所以老百姓才不买账。
尹琪告诉记者,如今的小品创作气候已经大不如前。“像以前那样几个月打磨一个小品是不可能了。”他回忆道,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小品发展最红火的时候,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剧作者投入到创作中去,而如今的“大气候”已经改变,中坚人才大量流失,大多转投影视行业。尹琪告诉记者,光凭写小品很难维持生活,他自己就有正规工作。
况且,如果是为春晚创作的小品,在入选之后,经历层层审查的过程中,编剧还需要全程跟组,这就更加耗费时间。尹琪坦言,小品编剧实在是“门槛高又回报低”的工作。
此外,春晚这个特殊的平台也是限制小品创作的一个原因。尹琪直言,在春晚上,小品的讽刺功能被大大弱化,而娱乐性加强,这对以针砭时弊为看点的小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削弱。不过,除去审查的因素,由于春晚的播出时刻是在过年,编剧们大多也不愿意写一些太让老百姓们“闹心”的话题,因此,只能往欢欢喜喜的路线上走,而一个不当心,又会落入吴洪林所说的“细节失真”的问题中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