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编剧六六专访:望《心术》能改善医患关系

六六对医患关系的改善抱乐观态度 摄影/肖执缨 六六对医患关系的改善抱乐观态度 摄影/肖执缨
剧照 剧照

  羊城晚报记者 肖执缨   实习生 陈若菲

  聚焦医患关系的38集电视剧《心术》,前晚登陆东方卫视晚间7点半“黄金剧场”;与此同时,编剧六六创作的小说《心术》(新版)也同步发行上市。由于切中目前的社会热点,《心术》一播出立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位卫生部人士在看完《心术》原作后曾表示:“这是建国以来反映卫生系统的最出色的作品。”而六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底气,她说,这是她花费3年时间的呕心力作:“《心术》会让大家感到:医患关系并不是一条很深的鸿沟,两者完全可以找到互相信任的交集点。”

  从构思小说《心术》到电视剧《心术》拍成,历时5年。近日,六六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承认,在这5年时间里“医患关系恶化了”,但她依然对“医患关系的改善”充满乐观。

  谈心术

  “《蜗居》改变了房市走向,如果《心术》能改变医患关系的话,就更了不得了!”

  有人开玩笑说,此前由六六编剧的《蜗居》促成了一系列“限购令”的出台,改变了中国房市的走向。如今,《心术》也引发了医疗界以及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六六说:“如果《心术》能改变整个医患关系走向的话,那真的不得了了!”

  羊城晚报:在看了《心术》的样片后,有些卫生界的领导对某些细节表示不满,比如海清(微博)所扮演的护士美小护在手术室外面吃西瓜,被认为影响医生形象。你有过这样的担心吗?

  六六:我一直没看到样片。我觉得要担心的是我的老板,而不是我,天塌下来有老板顶着(笑)!其实我真不知道他们会拍成什么样,我又不可能在现场做医务指导,而且我也不是全懂。这毕竟是个医疗行业剧,很难做到百分之百还原,除非要医生真人来演,对吧?所以,我觉得要有容忍瑕疵的能力。一部好的剧,应该看大方向,如果大方向是正确的,故事是精彩的,老百姓是接受的,那么它就是一部成功的剧。

  羊城晚报:创作小说《心术》的初衷是什么?

  六六:最开始我就是想走入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真空地带,这个目的非常非常简单。我根本没有想到这本书和这部电视剧有这么大的反响。因为谁都不会预计说,我要写一部传世佳作,要写一部《红楼梦》。

  羊城晚报:你真正走进医疗行业去体验过,觉得这个行业的“水”深吗?

  六六:我个人觉得不深。你们很多人似乎觉得它好复杂好复杂,但你们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问题,可以说百分之八十都不是医生和患者两方面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制度的保障,这些都加在一起才能形成“改变”。不过也有人跟我讲,希望《心术》播出后能够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如果真的能这样,那我很欣慰。当初《蜗居》播出几个月后,政府就出台了11道“限价令”,所以有人就开玩笑说我改变了上海乃至中国整个房市的走向,我觉得还蛮得意的。如果《心术》能改变医患关系走向的话,对我来讲就更了不得了!

  谈体验

  “你一旦进过医院之后,就会有一种感恩的心态: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与六六私交甚好的一位脑外科专家说,他的基本工资“扣除四金后只有1200元”,每天有四五台手术,一个月的奖金有六七千元,像他们那种大医院,医生是绝对不敢收红包的,而护士的月收入更不超过4000元……六六说,《心术》里的医生护士角色都来自生活原型,他们的境况都是真实的,只是外面的人都难以置信。

  羊城晚报:你到医院体验生活时所接触到的医务工作人员是怎样的?

  六六:跟我一样———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很努力,也会受伤……

  羊城晚报:剧里吴秀波(微博)扮演的脑外科医生霍思邈是个没点正经但医术高明的人,他在生活里也有原型吗?

  六六:有,我爱死这个原型了!我跟他是真真正正的朋友关系,可以手拉手一起散步,就是那种能够走到彼此心灵世界的人。他是一个第一眼看上去不像是个医生的人,说话没一句正经,浑身是刺,像荆棘。有时候他笑眯眯地、带点邪性地跟你说话,其实一下子就能穿透你的心,他能跳出那个圈子,看到问题的本质。有一次他给福建山区的一个孩子做完手术后,就开始一针一线地给那孩子缝合伤口,我坐在他旁边,很奇怪:“你干吗不用钉子叭叭叭地一打,多快多省事?”他笑眯眯地说,我闲着也没事,刚好可以练练手……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孩子家里很穷,一颗钢钉需要800元,8颗是多少钱?而医生的手艺是不要钱的。他在为那孩子省钱!他的悲天悯人是来自灵魂深处的。

  羊城晚报:医术这么高明,看问题又这么独特的一个人,你觉得他有可能升官吗?

  六六:根据我对他的了解,绝无可能。他这样的人很不讨领导喜欢,说话的方式也不讨领导喜欢……(笑)但他最后一定是这个医院的一代名医。

  羊城晚报: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物呢?毕竟不是医生的主流……

  六六:我觉得他代表了一种精神。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挣房子、挣车、养活自己,但是无论你每天忙活多少,内心总是有一种希望、有一个梦想、有一种冲动,这就是霍思邈所代表的那种东西———“我虽是个普通人,但总有那么一个点是闪光的、与众不同的。”

  羊城晚报:海清扮演的护士美小护爱疯爱闹,她的原型又是怎样的?

  六六:“美小护”是护士集体的一个写照。她的原型是好漂亮好漂亮的一个姑娘,比演员也不差。护士是一个很弱势的群体,她们在医院里没有发言权,但天天都在加班加点,加班费一小时才几块钱,还不够盒饭钱。有个护士的妈妈生病了,要请个护工,结果她说:“我都想改行了。我一个月挣4000块钱,而我的护工要6000块!”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她内心的冲突。

  羊城晚报:在医院里体验生活,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六六:当直面人的生死的时候,对我冲击是最大的。有一天我正跟一个小医生聊得高兴,那边说大车祸了,救护车送人来了,一横排躺了6个,当时就有3个是已经没救了,过了一会儿另外那3个也死了……当时是夜里12点多,等到凌晨3点多回家的时候,我的腿是软的,要扶着墙才能走出医院那个门。那种害怕和惶恐,你们根本体会不到。我想,医生这个职业我是承受不起的。

  羊城晚报:写完《心术》后,你的人生观有什么改变吗?

  六六:绝对有改变。我生活中也有不如意,比如创作不顺利啦,婚姻不顺利啦,孩子成长过程中有麻烦啦,但在医院里呆了半年,我觉得这些都是浮云。这算什么呀?!你一旦进过医院之后,就会有一种感恩的心态:“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我不能再要求更多了!”这是《心术》给我的最大收获。

  谈困惑

  “不健康的体制会造成人心的不健全,在一个正确的道路上行走非常重要!”

  六六也哀叹现在的医患关系越来越恶化。她为医护人员鸣不平:“大家把对医生的要求提到了一个圣人的标准———让他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却要具备圣人的精神;要有悲天悯人的心,还最好不收钱。”同时,她也特别能理解患者的心情。

  羊城晚报:在你写《心术》到拍成电视剧前后这5年时间里,你所看到的医患关系有变化吗?

  六六:我觉得日趋恶劣了。那天我去看一个医生,你知道我临走跟她说什么?我对她说:“你把门锁好,免得别人打进来!”你想,一个人在从事一个职业的时候,却处在高度的精神紧张和恐惧之中,他如何能做好工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压力?

  羊城晚报:广州有一个“录音门”事件,患儿小涵在住院期间,其家长要录音、录像,全程记录诊疗过程;而医生每进入一个诊疗程序,也都要患儿家属签字同意。这件事你怎么看?

  六六: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病患只占少数,我们不应该把个例当成共性去宣扬。我认识的一个医生曾经给我做过胆囊炎手术,后来我们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就是良性的互动。其实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互动,而不应是恶性伤害。

  羊城晚报:哈尔滨医大实习医生王浩被刺事件后,你发微博声讨凶手,是不是感觉很气愤?

  六六:不是气愤。我在医院呆得久了,知道培养一个医学人才要花多大的精力,我是觉得很痛心。我其实很理解那个病患的心情。事实上,医生和患者之间信息是不对等的。医生是有专业知识的,当你掌握的信息量大于别人的时候,你只能让自己的心态放得更低些、更谦卑些。有医生说,有些病人真是有毛病,看了四五家医院后,他自己都看糊涂了,最终还是要回到这里来。我就跟医生讲:“因为他内心恐惧,在他没有得到所有的信息以前,他只能选择多听多想多看,你要理解他。”所以说,彼此之间增加理解和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羊城晚报:医疗上的失败率对医生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但对病人本身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所以有些病患不能接受。

  六六:一个医生,一天正常情况下开四台手术,一周开五天,那么一年开两百多台,你能够承受多少失败率?如果我们从客观公正的角度,你不得不承认,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国、英国,都会存在这个失败率。它就是一个现实,对不对?

  羊城晚报:有很多病患认为自己花了钱,就是消费者,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六六:所以说这就是制度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在世界很多地方,甚至包括印度这些国家,看病是不要你个人花钱的。但在中国,因为你掏了口袋了,你就成消费者了,而医生就跟洗头房、卡拉OK里的姑娘是一样的了,大家都认为:“大爷来花钱了,你就得把我给治好,要是治不好,我就把你弄死……”所以我有一位当院长的朋友,她出身医学世家,却坚决不许儿子当医生,而去学了物理。

  羊城晚报:都说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现行体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六六:我认为一个不健康的体制会造成人心的不健全、心智的不健全,所以我觉得,在一个正确的道路上行走是非常重要的。

  羊城晚报:你对医患关系的改善是抱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

  六六:我是乐观的。我永远相信明天是美好的,而且你要相信,医患关系并不是一条很深的鸿沟。“人心向善”是共同的愿望,因为大家都愿意活在一个更健康、更有趣、更公平的环境里。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这样的追求只要大家努力,最终还是会实现的。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