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视一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品尝中国美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4日09:46  新京报微博
央视一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品尝中国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央一每晚22:30播出
央视一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品尝中国美食
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这几年,电视中的美食节目层出不穷,从介绍美食到制作美食,再到厨艺大赛,吊足了观众胃口。今天,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亮相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每日22:30的《魅力纪录》,并于次日18:00在综合频道重播。这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也是该频道今年继《故宫100》和《春晚》之后,又一部原创大片。

  有思想 “烩”多元文化

  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他说,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进而领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据了解,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担任顾问。摄制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踏遍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山山水水,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编导们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在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彰显着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深厚传统;同时通过描绘人和食物的故事,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有故事 “尝”人生百味

  虽然名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依旧有故事、有每个故事的主人公。

  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对老夫妻日复一日地在种着芋头,而他们的子女早已离开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陈晓卿说。

  同样,片中还描绘了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做着他们最拿手的饭菜,聊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陈晓卿说。

  ■ 幕后推手

  总导演陈晓卿

  用敬仰之心做美食纪录片

  熟悉陈晓卿的人都知道,他在制作纪录片之外,最大的爱好是品尝和研究美食,而且他在各大报刊、杂志都开设有美食专栏。将纪录片和美食这两个他最热爱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对他而言,实在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陈晓卿为《舌尖上的中国》分为了两个部分,“舌尖”和“中国”,“一部分我们是在表现美食,而通过美食,我们希望能看到中国的样貌,关注中国现实。”

  新京报(微博):央视纪录片推出后,收视一直在上升,甚至有了粉丝,《舌尖上的中国》算是为粉丝“加餐”吗?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完全得益于纪录频道的成立。当时频道需要大量的不同样式的原创作品,去年频道向台里上报第一批重点选题的时候,就报了《舌尖上的中国》,属于美食旅游类的,很多观众都喜欢,同时这也让我们的选题类型更加丰富了。”

  新京报:《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并不是一部简单地展示美食的纪录片,创意之初的定位是什么?

  陈晓卿:CCTV-9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那么我们的这部片子要怎么做才能让观众了解中国,特别是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

  新京报: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陈晓卿:实际上能流传得没有任何障碍的东西就是美食。在我去过的国家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没有中国餐馆。过去美食可能被看做是不那么起眼的东西,这次我们是在以敬仰的心情做美食。”

  ■ 吃的秘密

  新生儿·老人·寿面

  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像中,在那些令人馋涎欲滴的画面之外,还展示着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摄制组在南方还拍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习俗,例如在云贵地区至今延续下来的古老的“新米节”,新米下来的时候,人们要举行仪式,往禾仓里储存稻米;新生儿降临,亲戚朋友带来的礼物是大米。而在山西丁村,摄制组拍到了一位老人的寿宴,前来祝寿的村民把自己碗里最长的一根面条送给老人,以此表达愿他长寿的祝福。

  凉皮·米粉·秦始皇

  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和食物的关系,要把挖掘到的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我们拍了食物的差异性,也拍到了它们的共通之处。比如说北方有凉皮,南方有米粉,这是稻米粉食的不同变种。像桂林米粉的出现,可能来自于秦始皇命军队修筑灵渠,北方的面条于是在桂林有了一种新的形式,就是米粉。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

  南米·北面·深加工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陈晓卿也认为美食和地理的关联很大,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有一集我们拍的是主食,那就要回答为什么中国是‘南米北面’的格局?这和中国历史上的水稻栽培有关系,秦岭以北很少有水稻,而从西亚传来的小麦在北方多有种植。同样是面食,从西北边疆的巨大的馕,到中原地区的吊炉烧饼,再到江淮地区的黄桥烧饼,越来越趋于精致,这种“深加工”带来很多有趣的现象,是我们感兴趣的。”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刘玮

(责编: sisi)
分享到: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