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见习记者 舒晓程 报道
央视热播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今晚迎来大结局,“吃货”们在对荧屏美味恋恋不舍之外,也通过热议让中国的美食文化和美食情结在“台面”上好好火了一把。而在此之前,食文化也早已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银幕荧屏的镜头下,显示出别样的意义。
老饕谈吃人文情怀的“盛宴”
《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激发了老百姓对于“吃”的集体热情,也让平日里挑剔的饕客们忍不住称赞。
资深美食评论家番茄蛋汤说:“《舌尖上的中国》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在于它诠释出来的那种人文情感。 ”中国人的美食虽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但美食文化向来都是内敛之物,如今通过“外在”且略带张扬的形式,将所有人都引以为傲的食文化摆上了台面,中国人对“吃”的传承和变化逐渐凸显出了特有的气质,这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片子的唯美风格。比如拍摄手法、背景音乐还有那些处理食材时细腻的音效,都做得很漂亮,很吸引人。 ”
不过番茄蛋汤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只是在有限的篇幅内道出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一小部分,“7集内容主要还是围绕食材发挥,从食物的化学转变、物理处理还有食物的美学出发,对于饮食文化的本身,还没有做得很详细,还是以人文为主。 ”
饕客文字字里行间的“滋味”
早在2006年,一本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选集就已呈现在众人面前。与如今热播的纪录片不同,这本选集的主题围绕“名人与名吃”展开,读者可以跟随着梁实秋、周作人、丰子恺、冰心、叶圣陶、汪曾祺的笔触,开始一段字里行间的美食之旅。原来记忆中的名人大家谈起吃来也别有 “滋味”。这样“目食”的经历也令人陶醉,强大的人文气息让食物与文字的结合展现出了神奇的“化学效应”。
《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是另一本饕客的必读文本。汪曾祺的所食、所喜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萝卜、豆腐、野菜、豆汁儿……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食材,照旧津津有味,满嘴噙香。
如果你是专业吃货,蔡澜这个名字一定如雷贯耳。在蔡澜数不胜数的食评、食谱、游记等著作中,最直白的“谈吃”算是受欢迎的一类。翻开书,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句便是一个问句,“你一生中,吃过最好吃的是什么? ”老饕给出的答案则是出人意料的,“豆芽炒豆卜(豆腐泡)”。
饕餮影像镜头记录的“香气”
《食神》这部现在看来夸张又恶搞的影片,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周星驰式的无厘头配上 “食神争霸赛”这样容易发挥的题材,撞击出的火花绝对激情四射。那道“爆浆癞尿牛丸”更是被誉为不可不尝的美味。
李安执导的《饮食男女》是一部温润的作品,而在一道道菜品背后,呈现出的则是家庭的意义。此外,2008年的一部《双食记》,改编自美女食评家殳俏的同名作品,影片中的禁搭食谱也被影迷整理出来,让大家引以为戒,算得上是一部另类的“教科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