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网友抱怨《舌尖中国》川菜内容少

  对其他吃货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盛宴。对四川吃货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遗憾。昨晚,该片最后一集亮相。这部总长350分钟的7集纪录片,仅在第6集中有不到10分钟讲到川菜。

  “中国美食里咋能少了川菜?”大为不满的四川吃货迅速在网上大加抱怨。有网友甚至说:“这是打压川菜!”还有网友建议 “再拍一部 《舌尖上的四川》”。对于这些抱怨,该片顾问之一、美食家蔡澜淡定地表示:“每个地方的人都这么说。”

  争议之始

  等着看川菜好戏?没戏!

  鲜红的辣椒、可口的豆瓣、青油油的藤椒、红火的火锅、灼灼的鱼香肉丝……21日晚,《舌尖上的中国》第6集《五味的调和》开播,川菜终于闪亮登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阴雨,住在这里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在川菜中,无论是主料、辅料还是作调味料,辣椒都是宠儿,它给川菜烙上了鲜明的印记……”

  在这部大热的7集美食纪录片中,被誉为第一大菜系的川菜直到第5集还没有半点影子。以川菜为荣的四川人,一直翘首等待川菜在“舌尖上舞出一朵花”。当辣椒出现那一瞬间,四川吃货们在微博上“奔走相告”,以免错过好戏。

  但意外的是,这一段以讲述川菜“调味宠儿”辣椒为主,约10分钟长;最有代表性的火锅,也只给了90秒镜头。如此短的篇幅,看得四川吃货们“心都碎了”。

  争议之一

  只给川菜10分钟太短!

  这部350分钟长的纪录片,就这样“看轻”川菜,引起四川吃货强烈不满,大呼不过瘾。“川菜元素太少了!”“没有川菜的《舌尖上的中国》,是欠缺的,不完美的!”多数四川网友对这部纪录片有点“愤愤不平”。网友“庄风弥憔”质问:“这让喜爱川菜的四川人肿么办?”

  不过也有部分网友表示理解,“讲豆腐那一集是讲能量的转换,不是讲做好吃的豆腐菜。”网友“欢喜禅_欢小喜”说,虽然四川元素太少,但整部片子讲述的是大自然的馈赠,“估计自然馈赠给四川的就是一帮好厨子和我们这帮忠实吃货。”

  还有网友认为,整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中国的食材,并未详细介绍各个菜系,所以无需介怀。“真要把川菜较为完整地呈现给观众,恐怕不是一两集能说清的!”网友甚至提议,“干脆拍部《舌尖上的四川》!”

  争议之二

  只说川菜麻和辣片面!

  “这部纪录片对特立独行的川菜不仅着墨甚少,而且只用了‘辣’、‘麻辣’这样的形容词去描述川菜,对川菜美食的精髓,理解相当片面。从川人和川菜的角度来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烂片!”昨日,专栏作家妙红在微博上的“埋怨”,赢得了不少四川吃货的支持。体育专栏作家翠红也说:“文案对菜肴缺少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川菜的鱼香和鱼香肉丝,似乎没摸着皮毛。”

  妙红的观点,自然也有网友反驳:“这片子明显不是在讲具体的菜系,而是讲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

  “回锅肉,是典型的川菜吧,它的主要特色就不是‘辣’嘛。”妙红昨晚接受天府早报(微博)记者采访时,依然坚持这一观点,“片中单单把川菜单独提出来讲,不是片子的需要,而是画面的需要,因为川菜的颜色拍起来都很好看。”

  片方回应>>>

  嫌少?

  各地的人都这么说

  川菜篇幅少了?身为《舌尖上的中国》顾问之一,美食家蔡澜昨日在回复天府早吧记者微博时表示:“每个地方的人都这么说。”

  中国的菜系博大精深,要如何挑选?又不能厚此薄彼?此前,该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也遭遇过这样的“拷问”。“其实也没有什么标准。”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毕竟一集的时间很有限,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选择一些附带更多信息的美食。”不过,陈晓卿也透露,纪录片会做续集,续集里是否会再度提及川菜呢?又有多少呢?四川吃货们只有期待了。

  参演者说>>>

  “四川元素确实太少”

  参与该片制作的四川烹饪教授支持网友拍部《舌尖上的四川》

  “讲了大半天的豆腐,却对麻婆豆腐只字未提!”《舌尖上的中国》第3集《转化的灵感》整集讲豆腐制作,麻婆豆腐的画面一闪而过,却只字未提这一招牌川菜。

  这部纪录片是如何选择川菜的?为什么四川元素这么少?昨日,四川烹饪教授胡晓远向天府早报记者讲诉了他参与该片制作、为摄制组当 “美食导游”的故事。

  “片中亮相做麻婆豆腐的人就是我。”四川省委党校工商旅游系副主任、副教授胡晓远参与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演出,并在第五、六集中担任顾问。他说,早在2011年9月,《舌尖上的中国》编导就第一次来到成都与他接触,“当时他们说想拍部片子,讲美食。”

  “他们第一次来,我就带他们去乐山吃鱼。”在朋友的推荐下,1979年就从事烹饪专业、长期在高校担任教授的胡晓远,最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征服摄制组,成为该片顾问之一。胡晓远说,四川的美食让拍摄组留恋不已,“刚才他们还给我打电话,说想念四川美食。”

  2011年10月,《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再次来到成都。“编导邬虹说主题定为《五味的调和》,其中辣椒就选在四川拍。”胡晓远建议摄制组从一颗新鲜的红辣椒开始,讲述辣椒在四川美食中的演变,如何成为泡椒、干海椒、辣椒面、辣椒油。拍摄过程中,他还亲自上阵,做了一道麻婆豆腐。

  “拍出来的效果不错,但是整部剧里,四川元素确实太少。”胡晓远也很遗憾。得知网友建议拍部《舌尖上的四川》,他连连称好,甚至还提出了拍摄方案。“咱们可以借鉴思路,拍出来的片子要展现川菜文化现象。”胡晓远建议以味型不同,设置“酸甜苦辣咸鲜”6个单元;而“麻”这一川菜独特元素,则可在“辣”中着重提出。“很多人误以为川菜只有麻辣,却不注重本味,事实上有道菜叫‘开水白菜’就体现了‘鲜’字。”

  专家观点>>>

  拍四川美食 要讲宫保鸡丁的故事

  虽然没有守在电视机前追看,但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会长何涛也在听闻《舌尖上的中国》后,专门上网搜看。“拍得很不错,川菜元素是少了点。”何涛说,整部纪录片以食材为主线,在调味单元中提到辣椒,事实上川菜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绝不仅仅是辣椒。“川菜有麻、辣、甜、咸、酸、苦6种基本味型,片子里四川元素少,更说明了咱们川菜要加强宣传。”

  在何涛看来,如果要拍一部《舌尖上的四川》,郫县豆瓣、青城山老腊肉等特色食材应该入选,“川菜文化博大精深,宫保鸡丁这样有历史故事的菜式肯定要讲。此外,我们的品牌企业、广大美食爱好者也要参与进来。

  吃出来的大片“吃货”印记贯穿始终

  有人看得口沫横飞,有人看得愤愤不平,但不可否认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确实触动了一大群人的味蕾。不仅在各大搜索排行榜上占据着相当瞩目的位置,各地的美食热销,甚至连卖特产的淘宝店都连带着沾光。昨日,天府早报记者专访了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揭秘这一连串的“吃货”效应。

  吃出来的大片领略中华饮食之美

  “将纪录片和美食这两个他最热爱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实在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熟悉陈晓卿的人都知道,他本人最大的爱好是品尝和研究美食,并在《Time Out》中文版、《天下美食》等报刊开设有美食专栏。此番有机会拍摄一系列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无疑是一件天赐的美差,“我把一个‘吃货’的印迹体现在了整个纪录片中。”

  但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又不能仅仅拍成一部展示美食的纪录片,创意之初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好定位。“CCTV—9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那么我们的这部片子要怎么做才能让观众了解中国,特别是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他说,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还要拍续集饮食可以通行全世界

  酥油煎松茸、螺蛳粉、油焖冬笋……美食不仅让观众看得口水滴答,对一路吃吃喝喝的制作组更是羡慕不已。对此,陈晓卿似乎有苦难言,这部片子拍了一年多,摄制组踏遍中国山山水水,“拍美食和做厨师一样,都是很辛苦的工作。厨师做菜不是为了自己吃,我们拍片是为了观众高兴。”

  而这次,陈晓卿没有以菜系的分类来拍摄,而是别出心裁地用食材作为线索。“我们希望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而且能令人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尽管自嘲为“吃货”,但拍摄该片的目的是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陈晓卿说,“通过美食,世界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我们这个东方古老国度。”他认为,“饮食文化是中国的软实力,它可以通行全世界。”他还透露,剧组正在筹备推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我们还会拍下去。”

  回应争议>>>

  拍摄川菜系列只有4天时间

  面对四川“吃货”们的质疑声,陈晓卿并没给出解释。而该片的宣传王文静则表示,这只是个选题的问题,并没有太深层次的原因。

  负责拍摄第六集的分集导演邬虹解释说:“中国的美食太多,纪录片也应囊括所有地域。《五味的调和》重点介绍酸甜苦辣咸,众所周知,川菜的特色是辣,首选也肯定是火锅,单一介绍是为了突出‘精’字,表示地位无可替代。”

  此外,邬导透露,摄制组拍摄川菜系列只有4天时间,时间非常有限。

  对话陈晓卿>>>

  美食是一种态度

  记者:和以往的同题材片子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陈晓卿:以往反映美食的节目更多的是吃本身,吃的礼仪和吃的文化,和烹饪的技术等方面介绍得比较多,这次更多像你我这样的“吃货”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

  记者:这次推出的中国美食为题材的纪录片,是不是应了海外市场的需求?

  陈晓卿:这是肯定的,在整个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旅游类节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上个月刚从戛纳电视节回来,这部片子非常受欢迎,点击量仅仅次于由纪录片频道出品的节目《超级工程》,排名第二。

  记者: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菜?

  陈晓卿:我一直在找我吃不了的东西,到目前没找到。每个地方的菜我都特别喜欢,因为我过去一直是在外头拍片,可以说我还真没找到中国哪个地方的菜吃起来不来劲的。美食也是一个态度,你有好奇心,这是首要的。第二,你要有对食物的热爱,口舌之欢,想满足还是非常非常容易的。

  网友热议>>>

  @拉古拉古 lagu-lagu:这个纪录片其实只有极少的篇幅来介绍什么什么菜,更多应该还是在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吧,童鞋们大可不必纠结为何没有川菜的重点介绍了。

  @theMars:对人文类的纪录片毫无抵抗力。相对而言人文的部分一集比一集少了点,而且川菜部分太少了。总体而言还是上乘之作。

  @行香子_Melody: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吃,对中国人而言,是人生一大要事。“你吃了吗?”这是熟人见面随口就来的问候,比“你好”还亲热。但别以为中国人只是好吃,我们也会吃,不然,怎么会有这部《舌尖上的中国》?

  导演陈晓卿,标准“吃货”一枚,他曾经说:“张爱玲曾经用白玫瑰和红玫瑰做比,形容男人在选择女人过程中的首鼠两端。而作为吃货,我则把更多的犹豫奉献给了食物的选择——比如,白菜苔还是红菜苔?”他借手中导筒,将自己对食物近乎痴狂的自恋,传染给一大群人,演变成全城热恋。

  只是这恋爱,一旦谈上,也会纠结于爱多爱少,孰轻孰重。于是,当川菜仅以9分多钟的篇幅出现在这部全长7个多小时的美食纪录片时,难免不会让川人和热爱川菜的人翻了醋罐子,嗔怪陈晓卿爱得不够深。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以24种味型居各大菜系之首,要细数川菜之好,详品川菜之妙,别说9分钟,就是9小时、90小时、900小时,那也是远远不够的。

  但别忘了,陈晓卿拍的《舌尖上的中国》,而非《舌尖上的四川》。这样的立意注定他只能“雨露均沾”,该片总顾问蔡澜在面对“为何川菜的镜头太少”的问题时,用了极短的语句来回答,“每个地方的人都这么说”。我倒觉得蔡先生说得极是,如若陈晓卿在川菜上花了功夫,又冷落了鲁菜,镜头给了闽菜,注定放空徽菜……既无法周全,也就只能求个平衡了。他既提到红白玫瑰,那张爱玲还说过:“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想必,陈晓卿对待他镜头下的各种菜系,也如这床前明月光,心上朱砂痣,难以抉择。

  陈晓卿说,他还会再拍第二季、第三季。言下之意,定有值得延伸、丰满之处,只是会不会有川菜,就不得而知。正如他所说,他只想告诉我们,“一碗汤里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只枇杷也许是一个永远不再来的夏日”,珍惜美食,珍惜生命。仅此而已。

  但川菜的名气、川菜的地位,还需要这样一部纪录片来表现吗?它不是初出茅庐的小子,也不是藏在闺中人不识的女儿,它是大哥,而且已做大哥好多年!众所周知,无盐则无味,一咸抵三鲜。而四川,正是中国的盐都。因为有盐,所以川菜有名,四川人是天下的盐。千百年来,四川人凭自己的盐,让中国人过得有滋有味。所以,全天下都是川菜的江湖,川菜是全天下的舌尖,川菜何须去《舌尖上的中国》显摆?

  世上若失了川菜,怎能叫有菜呢?所以,你吃,或者不吃,川菜都在这里。只是,吃者幸也,不吃,违命也。

  可以说我还真没找到中国哪个地方的菜吃起来不来劲的。美食也是一个态度,你有好奇心,这是首要的。

  天府早报记者肖姗姗 陈明钥 段祯 雍铃子 刘睿

(责编: sisi)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