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视欲造《舌尖》品牌 年底开拍第二季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2日06:24  金陵晚报微博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金陵晚报6月2日报道 前段时间播出的央视自制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短时间内引发全社会热议和赞誉,同时“舌尖”的影响力也愈加广泛,“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网友自发创作的“舌尖”系列也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在今年的法国春季戛纳电视节上,《舌尖上的中国》引领“中国晚宴”活动得到各国媒体和机构的好评,该片也将实现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近日,央视纪录片频道邀请相关专家,为《舌尖上的中国》举行研讨会,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窗,也让中国纪录片人看到了希望。

  鉴于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现状,在座谈会上专家们纷纷指出了中国纪录片的出路:以小众影响大众是纪录片出名的捷径;培养专业一流的制作团队是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的最根本力量。

  优秀纪录片往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不少网友纷纷以“吃货”自居,并挖掘身边的“舌尖”系列。在豆瓣网上,网友的几百条评论中有80%都打了满分,甚至有不少海外华人产生对故乡深切的怀念。海外观众也通过该片对中国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认识,有人萌生出拍摄“舌尖上的荷兰”、“舌尖上的法国”等念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也笑称“舌尖”影响力:“我家的小孩基本不看电视,只爱上网,后来他也去看这个纪录片,而且说看了之后那天晚上饿得不行,一边看一边忍着饿,最后在冰箱里面找吃的。它对观众造成的感染、影响力是最大的收获,也是国产纪录片踏进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

  尹鸿说,“《故宫》这样的纪录片是透过故宫看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演变,不起眼的一砖一瓦,背后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片子播出之后掀起一阵故宫热,不少外国人因为该片来中国旅游,跑到故宫亲自去看,也有很多人通过该片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和历史,这就是纪录片带来的影响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的海外市场的热烈反响更是让纪录片人看到了希望,国内自制纪录片终于得到市场及大众的认可,也终于在海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称,近几年,纪录片业界才刚刚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现在我们几十个上星频道的竞争环境中,确实只有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在拼收视。这个时候央视打造晚间纪录片时段恰逢其时,也对大众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起到了有判断的引领和追求。”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舌尖上的中国》所取得的传播效果为国产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纪录片创作要接地气,片中选择的所有食材都是各地最普通的风味美食,不起眼、不奢侈,但却能够引起所有人共鸣,这就是纪录片最关键之所在——普通但触动心灵。”据悉,央视正欲着手打造《舌尖》品牌,让中华美食影响整个世界。 梁巍

  观众疑问

  为什么回避食品负面问题?

  在中国,纪录片从来都是小众产物,没有哪部纪录片得到过大众的认可。

  《舌尖上的中国》改写了这一切。这部讲述美食的7集纪录片,通过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在央视播出时,其收视率和走红程度,超过了所有的电视剧。

  很多人认为,这部纪录片的热播,反映了当下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渴求心态。还有人将《舌尖上的中国》视为献给普通劳作者的颂歌,因为里面包含着很多人类的情感与智慧,以及一种久违的乡土感。

  当然也有人提出过疑问,舌尖上的中国,真的是我们生活的中国吗?毕竟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苏丹红、三聚氰胺、甲醛、瘦肉精、重金属、硫黄、明胶等化学食品。

  总导演陈晓卿认为,他所做的事情,只是出于对食物的尊敬,“我真是太爱吃了,没有什么是我不爱吃的。能够把吃和纪录片结合起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清楚,只能从正面的方向去描述。”

  不管怎么样,《舌尖上的中国》目前确实红得一塌糊涂。为此,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宣布,《舌尖上的中国》将在年底开拍第二季。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的7个主题,讲述中国人千百年来独特的饮食习惯。但在表现手法上,特别是配音旁白部分,采用的是国外纪录片的创作习惯。

  探索频道亚太地区节目总监魏克然说,国外纪录片有两大制作标准:找平衡和抓眼球。“节目一开始,故事主角必须在30秒内吸引观众,它可能是一个事件正在发生,也可能是一个人正在赶往某地,更可能是制造一个悬念,使得观众不得不跟着往下看。等到最后,再公布故事的答案。其实就是把好莱坞电影和新闻报道进行混合,然后找到平衡。”

  《舌尖上的中国》采用的正是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第一集中出现的鱼把头,一个70多岁的老人,带着大家去冰河捕鱼,正当观众看着渔网一点点拉上来,镜头突然跳到另一个地方,开始讲起另一个故事,观众只能继续看下去,想知道鱼把头最终到底有没有捕到鱼。

  而这就要求出现在纪录片中的人物,有丰富的故事性。因为对这方面过于偏重,导致很多省份的美食来不及拍摄,陈晓卿承认,“做电视肯定追求视觉冲击力,所以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附带更多信息的美食。”

  等到第二季开拍,陈晓卿打算事先花更多时间去各地做调研,然后拍摄更多地方的美食小吃。宗禾

  获得力量

  央视纪录片集体火了

  金陵晚报记者 王雪梅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央视纪录片便跟着火了起来。近段时间,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听到身边的人在聊央视最新播放的纪录片,一位女观众对记者说:“我儿子现在天天锁定纪录片频道,看得可投入了。”收视人群迅速增加,央视纪录片频道,在未来的时间里,是否可以再次呈上一部高人气作品?

  6年前的辉煌:《大国崛起》

  2006年,央视纪录片也曾有过辉煌的时期。《大国崛起》是央视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播出后,立刻给本来还算平静的荧屏投入一颗重磅炸弹。史料、解说词、专家观点、电脑特技,几乎每一个片中元素,都引起观众莫衷一是的评说和媒体乐此不疲的讨论。首轮播映结束后的第3天,第二轮紧跟着推出。

  不过,《大国崛起》的热潮过后,央视的纪录片重新陷入平淡期。尽管作品一部接着一部地播出,但由于缺少话题,收视地位重新拱手让给电视剧。

  《舌尖》重新拯救纪录片

  今年以来,央视有意重拳打造纪录片。从4月16日开始,央视一套每天22:30开设《魅力纪录》栏目,集中播放优秀纪录片,开播不到一个月时间,《生命》《人类星球》等纪录片相继亮相。《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纪录片频道的收视,果然如同预设的一般,节节攀升。而且,《舌尖》比《大国》更加来势凶猛,掀起的是全民收视的狂潮,而当年的《大国》,严格意义上来说,收视人群有些局限,观众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

  陈晓卿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上分析了中国观众爱看《舌尖》的原因,“我们用最浅显的叙述语态来讲故事,比方说文艺节目主持人我们请过来,看他看得懂看不懂分集稿件?英国BBC同行给我们传授经验时举了个例子:一个编导做完片子首先会问他7岁的儿子感不感兴趣?通俗易懂是纪录片的常理,所以大家在‘舌尖’中看到,几乎都是大白话,没有任何‘唐诗宋词’。”

  “观众可能觉得片中料理食物的声音非常诱人,但其实很多声音并不是原声,是在录音棚里再加工的,比如切肉夹馍,什么样声音才能表现出肉夹馍最酥的感觉?那就是观众最需要听到的。”

  你想在纪录频道看到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央视纪录片频道便增加了众多观众。这段时间,记者听到很多大家对于央视纪录片的讨论,“这两天在播《西湖》哎,你看了吗?不错哦。”“我儿子现在天天锁定纪录片频道,看得可投入了。”

  打开央视论坛,一条人气帖便是:“你希望在纪录频道看到什么?”网友的建议非常多,点击率已经高达20多万。“可以放一些关于宇宙的天文学知识吗?”“超喜欢历史和考古纪录片。还有人物传记之类的!”“期待中国自己制作的动植物之类优秀的纪录片,那个说白蜡虫的就很好。”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