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知青》纪录片征集活动:敬一丹口述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8日18:53  新浪娱乐微博
敬一丹 敬一丹
敬一丹知青照片 敬一丹知青照片

  敬一丹(微博),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富足的家庭中,姐姐是家中的第一个知情,说起知情那个年代,她讲起了她所经历的知青生活:

  时代印象

  上山下乡最高峰的时候应该是68年69年,姐姐就在那时成为了一名兵团战士。72年,我下乡的时候,最汹涌的那个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那届学生大部分都还是要下乡的。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成为了知情。

  离别

  68年,姐姐初中毕业,同年她成为黑龙江兵团里的一名战士,这对我今后的知情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姐姐走的时候,妈妈在干校,爸爸在公检法的军管会学习班,他们都已经离开了我们生活的城市。那天只有我和弟弟,还有来帮我们看家的姥姥在哈尔滨的中山路上目送姐姐。当时姥姥一直在流眼泪,我很不理解,心想“这为什么要留眼泪呢?多光荣啊。”那时的我只是半懂不懂的对姐姐充满了羡慕。弟弟好像完全不知在发生着什么事情。当时他就骑着一根向日葵的杆,思想中完全不知道他的大姐就要远走他乡了,我们在送姐姐的时候,每个人心里的感受都是很不一样的,我觉得最知道姐姐将离家远行的就是姥姥。

  向往

  看着姐姐他们那个队伍从哈尔滨九中的校门出来,排着队向火车站方向走去。所有的知青都穿着军绿色的棉衣,戴着军绿色的帽子,帽子上还带着黑色的毛,身上扎着武装带。我在心里默默的感叹道“昨天他们还是红卫兵,今天他们就成为兵团战士了。”我看着队伍,希望可以在队伍里找到姐姐,虽然他们都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很难辨认,但是最后我还是在队伍里看到了她。看出发的知青,他们的样子特别有一种英雄感。我看他们的时候完全是那种羡慕的目光。

  当时我特别想加入他们,想马上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虽然那时候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我们就在九中的门口一直看呀看,看姐姐走到火车站方向,带队的说家人不能送,我们就乖乖的谁都没有送。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爸爸回来了,不但混进了车站,还送给姐姐一支钢笔,他跟姐姐说“用这只笔给家写信。”那只钢笔叫“英雄100”,是那个年代最好的笔。就这样,姐姐就走了,当时她才16岁,我13岁,弟弟7岁。

  见习兵团生活

  兵团初见 

  在姐姐成为兵团战士的几年中,我有一个暑假还有一个寒假是在他们连队度过的。我去看望她的时候也是带着一种向往,我特别想知道他们兵团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不止一次在想,如果我成为他们,如果将来我中学毕业以后也加入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是带着一种见习的心态到那去的。

  记得第一次到那去的时候是寒假。到了姐姐所在的连队,走近的时候就看见一群男女青年,穿着非常臃肿的棉衣在那修建水库,我根本就分不出来谁是谁。

  那是东北的冬天啊!为了修建水库他们都在那挖土,被挖出来的土都是特别大的冻土块,他们非常吃力的在那搬那些土块。姐姐的一个战友把我带到了工地,在一群人中我认不出哪个是姐姐。姐姐那战友就指着姐姐干活的方向说“你看那个不就是海燕嘛!那不就是你姐嘛!”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用手捂着脸向姐姐走去,走近了我就认出她了,但是她没有看出我,当我们之间只剩下一两米距离的时候,我忽然间把手放开了,姐姐看见我很惊讶,我们俩欣喜若狂,满脸通红。至今还记得她那个样子,她没有想到我们在兵团里的第一次见面会是在工地里。她知道我要去,只是没想到我会直接到了工地。

  兵团生活

  刚到兵团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意外,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在城市里不太一样了。在东北,那个年代的冬天是很少吃新鲜水果的,小卖店好不容易来了一些冻柿子冻梨之类的水果,大家就觉得这回可以解馋了。室友们买回来很多冻梨,我拿着那个冻梨问姐姐说:“拿什么盆泡啊?”姐姐回答说:“就拿那脸盆泡嘛!”我惊讶道:“啊?拿脸盆泡?”然后姐姐很批判的跟我说“别那么穷讲究。”这时我自己也在想“就是啊,到这个地方还要分什么菜盆饭盆和脸盆吗?”

  在那里,他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生活,已经非常自觉的改变了自己,但我看着还挺新鲜的,觉得他们无论是洗脸、洗水果、洗什么东西就那一个盆。后来我也慢慢的变得非常接受,并且让自己习惯这样的生活。

  后来我就爱上了兵团生活,太有意思了,很艰苦但是很火热。充满了青春气息。二十多个人一条大炕的那种生活,充满了笑声歌声,那种人气我到现在还觉得,那是那时的兵团候特有的一种气氛。姐姐跟我讲,刚进到那里的时候,雪都能从那个墙的缝飘进来落到他们的被子上。但是我去的时候已经看不到这个情景,我觉得,其实他们已经挺幸福的了。

  在那里认识了那么多兵团战士,他们都比我大,我有点仰望他们。在姐姐所在的连里,我第一次认识了上海人,北京人,上海的女孩跟我说的是上海普通话,可能从小对声音还是有些敏感,我听他们的口音我就觉得很新奇。听北京知青说话的时候我就觉得“怎么那么悦耳啊!”那个时候可能是兵团人气最胜的时候,所以我看到的都是很正面的。就算是艰苦、蔽塞,我也没有看到它灰色的那一面,我感受到的都是那种红色的,积极的,青春的,激情的。

  千里传书“铁”四师

  姐姐在兵团时给家里写过很多信,描述很多她的知情生活。那个时候的信特别的频繁,我和姐姐差不多一个星期或十天就会通一封信。妈妈留下了我们几十年间的信,其中就包括知青时代的。

  姐姐的通信地址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铁字409信箱214分队”。这个地址意味着,只要你是知青,是北大荒兵团的知青,一听“铁”字就会知道是“四师”的意思。这个是按“建设钢铁边疆”来排列的,“建”字就是一师,“设”字就是二师……这就是当时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个师的一个代号。姐姐这个地址刻进了我脑子里,很多年以后,有一次跟姐姐聊天我说到这个地址的时候,她非常惊讶的说“你怎么能把我的地址记得那么清?”因为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在信封上写下这个地址。

  水库留影

  姐姐所在的连队叫“十四连”,我在那呆了一个寒假的时间,对那有一个特别好的印象,走的时候挺舍不得的。后来暑假的时候我就又去了,去的时候第一个想看的地方就是他们当年修建的那个水库。这时候我一看,冬天修的那个水库现在已经续上水了,他们连有了水库以后也可以试着种水稻了。那是他们连队一件最大的事。应该算是重大工程。

  他们带我去水库的时候,连里来了一个人,知青就奔走相告,说照相的来了,其实是团部来了的个人,用的那个叫120的相机。于是我和我姐姐就在那个水库的有栏杆的一个地方拍了照片。特别有知青味道。后来,这张照片被黑龙江北大荒知青博物馆收藏了。现在我去那个博物馆的时候还能看到我和我姐姐在那个水库边拍的那张照片。

  我的知青生活

  遗憾

  当我成为知青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有准备的。72年,那个风起云涌的下乡时期过去了,对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在政策上也有了区别,假如家里有四个孩子已经走了三个,那么最后一个孩子可以考虑留下来。像我们家这种情况,我们家只走了一个,那我必定下乡,那么我下面那个弟弟有可能有另外一种选择。所以我根本就不会想我要不要做别的选择,那个时代下乡的人,有很多是我得去,我当时的心情就是“我要去,我要去!”可是那时那我向往的兵团饱和了,已经不要我们这些小知青了。好在我下乡的时候已经可以自主选择,可以选择到父母所在单位的青年点,也可以到亲戚朋友所在的农村或者林区,所以当时我选择了一个叫青河的地方,因为青河那里有青年点,同时在那也有很多熟人,妈妈觉得到那去以后多少有些关照,所以我就去了那。我为不能去兵团感到非常的遗憾,非常的遗憾。

  那里是在黑龙江的林海雪原,就是林区里一个青年点,我在农场里成为知青。如果说跟姐姐的兵团相比较,我觉得兵团或者农场有点像大部队,那我们青年点有点像游击队。

  被送别

  青河在通河县,在通河和佳木斯之间,是松花江边的一个镇,在这个镇里有一个地方叫青河林业局,林业局里边的知青点就是我下乡的地方。

  我在哈尔滨到青河是坐船去的,父母站在码头上,一声汽笛长鸣船就离岸了,在松花江上行船是很慢的。船走的非常的缓慢,船上告别挺让人揪心的,因为这个告别太慢了。如果是火车的话,那种伤感或者内心的难过可能随着火车加速就过去了,船特别慢……特别慢的走,我看着码头上的一个小点,就是妈妈,她穿着一个很浅很浅的蓝色的衬衫,远远看就是一个小白点,妈妈一直拿着手绢在那挥手,那小白点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特别的慢,我觉得它特别的慢。我走的时候就是我们两个女孩,刚刚告别学生生活就要到青河了。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