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兵:志君,你觉得战术以外,它还给观众留下了一些什么别的印象?
张志君:它这个肯定高明,编剧或者导演他一定是一鱼多吃的,他有很多种吃法,就是一样的材料他能做出很多种东西来。其实你像这个同古之围,这个也写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再一个就是中英美之间不是完全的战略协调。
向兵:对。
张志君:还有一个写了韩绍功的勇敢,包括戴安澜将军的勇敢。
向兵:我觉得它这些围,一个是为了写当时战事发展的经过,同时它还有塑造人物的作用。比如说细抹公路之围还表现了戴安澜将军的中弹情景。还有他写韩绍功让其他战士先撤,他自己带着伤兵在后边掩护,这里边看到了韩绍功一种胸怀,作为军事指挥员对战士的关怀。同时还看到了另外一点,韩绍功作为一主官,他有下命令的权力。而谢孝彰是军部派来的参谋,他就是想这么做他也没这个权力,所以就讲到了他后面为什么要谋取这个权力、要当主官、要夺得三十八师的指挥权。这些都是做下了伏笔。那么这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大反攻的时候发动了反攻,包围的就是刚才咱们讲的谢孝彰,当时成了谢孝彰的心腹李克己的营,李克己被围的这个事历史上也是真实事件,这个营长也姓李,确实他们在这围了,被围了38天。
向兵:我们来讲讲李克己这个人,因为我个人认为李克己这个人叫怂样子,是一个兵油子、一个兵痞的形象,刻画得比较形象很有意思。
张志君:国民党内部很多中下级军官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习气,第一个是比较痞;第二又比较讲义气。因为过去在军队里边如果能够存活下去很大程度上他要靠这种所谓的兄弟义气、哥们义气。
向兵:他这个兄弟,就刚才讲的国民党兵痞和基层官兵有个底色,就谁给我当官我就认谁,有奶就是娘,因为他当兵不就是升官发财吗。那么谢孝彰在这里给他许过愿,这个团成立以后让你当团长,结果没想到后来是韩绍功当了团长,李克己对韩绍功就心怀不满,他就听副师长谢孝彰的。
孟丽:我觉得这是因为李克己在下层处的时间太长了,他渴望爬上去,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感受。但是如果要把他当成兵痞,应该是从一个正面地去思考。因为人家的确有一个能力,不是像其他的那种小兵没有水平,而且后来韩绍功的确也欣赏他了。当他知道韩绍功整个的谋略的时候,他也特别欣赏韩绍功,也对韩绍功心服口服了。他是一个特别聪明而且同时又对战局各方面都能有所把握的人,不是说一个简单的只会往上爬的这种兵痞。
向兵:不是,我们说他是兵痞,也是说他这个人身上表现了国民党军队里的这种底色,这种底色就是好多兵油子,因为剧中很多地方表现他们打架,就是他打教官,因为教官对他要求严格,说教官欺负他。酒吧他也打架,他这一行为心态是老子手上有枪我怕谁啊。尽管远征军把他当成正面人物来写,他仍然没有忘记他们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张志君:其实不知道两位注意到没有,有相当一部分小人物到最后全都牺牲了,包括杨文,包括大秦呀,包括木匠啊,最后小人物就徐庆东活下来了,就是其他好像大部分都牺牲了。
向兵:他这些小人物,杨文,还有这些小战士,基层方面写得很生动,就是告诉观众这场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很多我们觉得可亲的好人都献出了生命。
电视剧里还有一个最大的突围,就是远征军在同古会战失败以后被迫向国内撤退,一部分撤回到滇西,一部分去了印度,连戴安澜将军都牺牲了,这个突围谁指挥谁决定的?是杜聿明。因此历史上对杜聿明这种指挥留下了很多说法。
张志君:其实当时前期几次握有主动权的会战流产以后,由于日军的主力部队纷纷北进,当时摆在远征军面前的出路无非有三条,第一条是向北,第二条是向西,这个电视剧里边都有展示。向西是孙立人那支部队,向北是杜聿明那支主力,其实还有一个向东的。
向兵:电视剧里没有展示。
张志君:没展示。那么杜聿明为什么要向北呢,因为向北就排除了向西的可能。他那么反感向西就是因为当时国内有两派涉及到高层的争斗,就是孙中山的儿子叫孙科,当时美国政府是非常看好他的,准备把他扶持上来取代蒋介石。孙科为了取悦美国人当时就提出一种理论,部队团长以上都应当让美国人来当军事主官,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要把中国、尤其是中国远征军变成美国的雇佣军,所以这种情况反映到高层,尤其是蒋介石那儿是非常反感的。蒋介石是靠黄埔师生的情谊掌控军队的,而杜聿明又是黄埔的嫡系,所以他为了他校长的战略思考,他必须带领那支部队北返。因为他当时还有一个担心,除了雇佣军以外到那有可能被人集体缴械变成难民,所以他第一作为黄埔军人要维系校长的尊严,第二作为中国军人要维持中国军人的尊严,所以这种情况下他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只能过野人山。
向兵:但历史上也留下了说法,叫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最典型的就是杜聿明。因为杜聿明为了表示对蒋介石的、对蒋校长的忠心,而带着部队走了一条最远的也是最难的一条撤退路线,就是北上。因为这个北上要经过野人山,有很多远征军的将士把性命丢在了野人山,包括里边的女兵。
孟丽:其实我很想问的是,就是作为一个高级将领,他难道不体恤自己战士的生命吗?尊严难道比自己战士的生命更重要吗?保存下来为以后的战场做准备,比他这样走野人山牺牲这么多人要好。
向兵:这里杜聿明他知道这一点,向西就很可能生还。但是不要忘了他为什么一直得到蒋介石的重用,除了他的才能以外,就是对蒋校长的忠心。
张志君:杜聿明从某种意义上,他不是不能,他是不为。因为他的校长,照顾到校长的脸面,想校长之所想,急校长之所急。过去还有一种说法叫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战场上很多下级士兵从某种意义上值得尊敬,但是这种大的战役、战斗里边,确实只是一个棋子。
向兵:那么对于这个杜聿明在这个北撤的时候为远征军将士造成这么大的牺牲,网友有很多评论,我们看看网友们怎么评价这段的。“tw19800115”说:杜对野人山的艰难做了错误的判断,但是我觉得出发点是没错的。以孙立人的情况看,如果去了印度,当时处理不好就成了英美的雇佣军,也会失去尊严,对军人来说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只是孙立人的坚持改变了这些。
精神突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向兵:我觉得中国远征军还有一种意义上的精神层面的突围,我不知道二位在这方面有什么给你们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张志君:对,这个精神突围还比较形象,有一句话叫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有时候确实要过一道槛。这里要过这道槛的确实有很多,包括韩绍功,包括何玉姝、谢孝彰等等。比如说何玉姝,她生活是有底线的,就是为了国家、民族的这种尊严,我一定要做好我自己的事。但是后来她实际上有时候突破了这个底线的,妥协了,和林运良的某些合作,包括她到现场亲自命令那些人给走私物品放行就是一种精神突围。但这个突围好不好我们再说,因为她实际上又突围出来了,进入到比较邪恶的境地,她用与邪恶一方同归于尽的方式回到腾冲去教书去了,把那个黑幕揭露出来以后这又是一种突围。
向兵:这突围就是一种非常大的质的变化。
张志君:对,自己把自己给打败了。
向兵:我认为里面变化最大的一个人是姚二林,你们还记得姚二林吧。
张志君:这实际上是一个男子汉的成长史,就是面对死亡的时候肯定所有正常人都会有恐惧的。
向兵:对对对。
张志君:尤其像他这一个小市民出身的,他原来是药店的伙计,是学徒,那戴眼镜的是他师兄叫肖义吧,后来牺牲了。
向兵:对。
张志君:就是他一开始没上过战场肯定会恐惧的,而且他的恐惧可能要胜于别人,因为他原来可能和那些两腿泥的那些农民还不太一样,他多多少少有点收入来源,所以就是说有点好日子过,可能对生的渴望比那些人更强烈一些,所以他一开始是比较真实的。
孟丽:但是我不明白的是,他师兄死的时候他怎么没当逃兵,然后他却在一个平稳的时期当了逃兵,这是我不能明白的。
张志君:在野人山那种环境下,那种心理承受能力确实是到了极限了。
向兵:我可以这样替你解释,在师兄牺牲的时候他还没有产生逃跑的原因,因为他还有希望,能跟着这支部队走出去回到后方。当他们进入了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的时候,他感到无望了,看不到前途了,这个时候人才容易彻底被打跨,姚二林就是这时候被打垮的。
向兵:李克己是因为由兵痞转变过去最后升华了,然后姚二林一个胆小鬼最后也变成了英勇杀敌的人物,他们这两个人的变化都受到一个人的影响,韩绍功。其实我认为他们这个绿叶是更多地陪衬了韩绍功,从侧面描写了韩绍功这个正面力量在电视剧人物中所散发出的能量。
张志君:就是那种人性的这种光辉,在韩绍功的身上确实有比较集中的体现,感染了很多人,包括姚二林,后来叫姚四木,四木实际上就是二林。从姚二林变成姚四木,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也意味着这个人他某种意义上浴火重生,凤凰涅磐。我最感兴趣的他这个凤凰涅磐的过程,但感觉对这个过程缺乏必要的交代。
孟丽:对。
向兵:就是说什么原因触发他的涅磐,你哪怕写一遍他在国内某一个事迹触动他,让他毅然而然再回到那个战友队伍中去,他应该写这么一笔。
向兵:二位,其实咱们今天讲的都是围绕着围来讲的,突出包围就是柳暗花明,就出现战略转机,但是你要发现这种转机、促进这种转机,需要眼光、需要谋略、需要计谋,那么明天咱们就接着聊一聊中国远征军里面的谋。
《剧剧有理》之《中国远征军》系列第二集《中国远征军之谋》看点预告
在今晚播出的《剧剧有理》之《中国远征军》系列第二集《中国远征军之谋》中,主持人将继续与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志君、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孟丽两位特邀嘉宾研究中国远征军的在战争中使用的谋略。《中国远征军》里谁在玩阴谋?使用阳谋的又是谁?该如何评价外籍参谋史迪威……精彩内容尽在人民网(微博)、新疆卫视今晚18:25《剧剧有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