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视剧,能够兼得“深度和广度”、“收视与口碑”着实困难。《浮沉》目前正在北京、东方、浙江等卫视播出,业内口碑尚佳。第一,故事写实性和话题的敏感度超越同期作品;第二,冲出“婆婆妈妈”包围,拓展了现实题材范围。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裹挟着“导演滕华弢,主演张嘉译、白百何(微博)”的名号的大剧,却仍收视乏力,在即将收尾时才初露走高之势。
外因
劣剧当道良剧难寻
经济学上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大意是指,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金属铸币即“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即“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退出流通,市场上活跃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后来人们由此做出了很多引申,如:田里面稗子压倒稻子;职场上小人得志,人才被排挤……电视剧行业同样适用。
不妨看看7月份以来稳居卫视黄金档收视(42城市)前列剧目:《天涯明月刀》、《女人的颜色》、《新亮剑》等。《天涯明月刀》是一部除了剧名和主人公名字符合古龙原著,其他内容全部被颠覆的“江湖大杂烩”,混搭了《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边城浪子》等武侠小说中的桥段。《女人的颜色》则是一部翻拍自韩剧的作品,风格用“狗血”二字足以概括。这种拥有高收视却毫无口碑和关注度的剧,或许在投资方和电视台眼中算得上成功,但从业内和媒体角度看,无非又是一部博眼球的、无价值的俗滥之作。《新亮剑》与旧版仅相隔五年,对于部分场景的拍摄角度都要模仿前作的翻拍剧,用浪费资源形容绝不过分。
然而就是这样一些创意匮乏或制作低端的剧偏偏还有高收视。“处于两极的戏往往有高收视,即口碑收视俱佳的作品,一年最多一两部;要么就是高收视、无口碑的剧,这类的不在少数,观众就图个乐。”某业内人士分析。
但《浮沉》显然两者都不是。题材方面,距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距离,职场、商战、国企改制等比不得婆媳、房价、婚嫁等元素来得更接地气;情感线,男女主角没有矫揉造作、百转千回的纠葛情感;主题上,探讨诱惑下的人性差别和欲望,但这个层面的含义是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和消化的,远不如脑残剧来得轻松愉悦。
滕华弢表示收视不高在意料之中,“这个戏不会太迎合市场,我只是想表达我对现实的某些思考。它跟流行的‘婆婆妈妈’戏太不一样了,不狗血,又不家长里短,不能对7点半的主力收视群有太高期待。”编剧鲍鲸鲸也不太奢求收视,“哪怕动摇‘婆婆妈妈’里10%的观众,我觉得《浮沉》就算成功了。”
滕华弢更看重的是《浮沉》的深意,“这个戏对现实的思考往前又走了一点点,不再停留在贪污不贪污,‘小三’不‘小三’的问题上,而是放在一个对于欲望实现的过程中应该用什么手段。我们有时为了欲望和快速增长,在盲目地做一些事儿,是不是应该慢下来等等灵魂?其实,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内因
部分情节设置存在争议
在对当下社会的反思上,《浮沉》的格局和视野要领先于同类作品。但在细节的编织上又不乏瑕疵,部分情节缺乏铺垫,略显拧巴;女主角的个性塑造又不是太讨喜。
在近日举行的该剧研讨会上,《生死抉择》(一部讲述国企改革的电影)的导演于本正就提出细节的异议,“比方说,乔莉第一次到他准公婆家里去。乔莉是外企职员,长得漂亮、人又懂事,男朋友整日无所事事,准婆婆应该非常明白。编剧是否应该给观众一个准婆婆拒绝乔莉的理由。当然,剧中有你能买房子吗?你能怎么怎么样吗?但家长应该让儿媳妇买房子吗?所以,给观众一个合理的理由,比如是准婆婆其实早给儿子物色好对象了。”
还有,段芹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告发了于志德。这个情节设置也不太合理。从情感上来说,背叛过段芹的于志德在全力弥补过往的遗憾,于志德所筹划的一切都是为了和段芹到国外去过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且于志德多次向移民中介表示,段芹是他最信任的人。从本质上说,女人都是情感动物,因此段芹的突然背叛很突兀。假设情节改为:段芹发现于志德是再一次利用了她,于是去告发会更加合理。毕竟,观众最先需要的是一个完整并尽可能趋向合理的故事,并被这个故事所吸引,然后主创才能有望传达出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过滕华弢有着自己的标准,“我不太注重用传统的事件冲突去推进情节,我更在乎的是人物性格冲突的合理性,这样的事情就应该发生在这个人身上。”
对于女主角乔莉的个性改编存在褒贬不一。滕华弢的想法是,“我特别讨厌心思缜密的女人,什么事儿都知道,年龄又不大,多讨厌呀。”于是,乔莉就由原著中的心机女孩儿改编成了心无城府、很愣很直的职场菜鸟。这种傻傻愣愣的女主角最终赢得“高帅富”是偶像剧的套路,但在像《浮沉》这种现实题材剧中并不适用。乔莉的“质疑直属上司的决定,要求上司给予解释”,“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质疑公司的正当利益”,还有“越级汇报”、“公开场合抛开公司利益让上司下不来台”等任性之举并不讨巧。很多白领认为,这在现实中早就被开了一百次了。可这就是一部电视剧而已,菜鸟在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正如王耀庆所说,“乔莉的经历简直是一个奇迹,但她和陆帆谁更接近现实中的铁律,观众不妨想想。”晨报记者 冯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