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赵宝刚导演新作《北京青年》在多家卫视播出。8月14日,本报记者通过浙江卫视(微博)采访了赵宝刚导演。赵宝刚与记者谈及创作《北京青年》的台前幕后故事,以及电视剧的文化影响力与收视率问题。拍青春剧源于行走赵宝刚拍摄了多部关于“青春”的电视剧,为何一直关注青春题材?
赵宝刚坦言,关于“青春”系列剧都来源于1998年行走的经历。那年,他走了25个城市。在行走过程中,他发现,每天在一个城市里容易随着惯性走,没有时间静下来去思考。一些都市人甚至为为欲望所役,并为欲望不断付出。这种体验让赵宝刚体悟“行走”的价值:“我发现,其实在人生中,应当给自己安排一些行走的时间,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 ”
鼓励年轻人挖掘人生各种可能性
谈到创作《北京青年》的初衷,赵宝刚说:“我曾在伦敦看到一块墓碑,上面一段碑文这样写道,‘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现在,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北京青年》是讲述年轻人如何改变自己的故事。我想通过《北京青年》告诉青年人,不要蹉跎岁月,要勇于进取,勇于创新。 ”
赵宝刚认为,与以前多子女家庭的“放养式”教育不同,现在的城市青年多是在“圈养”中长大。家长重视对孩子才艺的培养,而不愿让孩子走出去,这样的结果是文化程度够了,能力却不够。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甚至谈恋爱的能力都减弱了。赵宝刚解释说,《北京青年》鼓励年轻人“勇敢改变”,挖掘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体验生活的本真并磨练自己,再带着开阔的胸怀与眼界回到生活中来,以全新的心态、胸怀面对自己的人生。
“我不是鼓励青年人盲目出走。如果你对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很满意,很快乐,也不必为了改变而改变。 ”赵宝刚补充说。
不是京味电视剧
与赵宝刚以前的作品不同,这次《北京青年》加了一个地域性的前缀“北京”,那么,该剧仅仅讲述北京青年的故事吗?赵宝刚说,从4个主人公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不仅是北京青年的故事,而是中国一代青年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不仅是给青年看的,也是给父母看的。赵宝刚强调,《北京青年》不是京味电视剧,“北京”在剧中只是一个载体。
延续对青春的思考
《北京青年》主要讲述何东、何南、何西、何北四个堂兄弟在为理想而努力的道路上经历的爱情考验和生活洗礼。该剧汇集了李晨(微博)、杜淳(微博)、马苏(微博)、姚笛(微博)等一批颇有人气的青年演员,赵宝刚对他们的表演非常满意。
2007年,赵宝刚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拍摄了励志剧《奋斗》;2009年,《我的青春谁做主》则表达了他对于青春以及两代人相处模式的思考。这两部剧均掀起收视热潮。作为“青春”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北京青年》以何家四兄弟的青春轨迹,向观众继续讲述“青春由自己来做主”的故事,延续了《奋斗》的励志与《我的青春谁做主》的思考。
收视率高的戏未必有社会影响
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产量并不高,20年拍了18部戏,平均一年连一部都不到。他坦言,不希望拍没有质量没有文化影响力的作品。
最近,关于收视率作假事件引发热议,赵宝刚表示,与收视率相比,他更关心一部电视剧的文化导向。“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拍电视剧要顾及三点:一是经济效益,二是收视率,三是我最重视的是文化影响与社会影响。我认为收视率高的戏不见得有社会影响,收视率不高却不一定没有社会影响。我更加重视文化影响。 ”他认为,最近争论的收视率其实是电视台的一个生存手段,但是生存手段并不是文化手段,唯收视率论本身就不对。 “拍现代题材剧的重点,不是你拍得如何好看,而是这部电视剧有没有产生文化影响和文化导向。我觉得优秀电视剧对青年人是有影响力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人的思维方式。 ” □本报记者/王臻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