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再续经典惹争议 相见不如怀念

2013年04月27日18:52  新浪娱乐 微博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新编辑部的故事》海报

  点击进入为《新编辑部的故事》打分

  新浪娱乐讯 由郑晓龙[微博]执导,黄海波[微博]、陈好[微博]、吕丽萍[微博]等主演的电视剧《新编辑部的故事》目前正在北京、东方、深圳卫视热播。由于有经典之作《编辑部的故事》在前,该剧播出后一直争议不断,网络上对它的批判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称其为“狗尾续貂”之作。

  客观地讲,续写经典绝对是个考验胆识和脸皮的活。至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哪部影视作品的续集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誉。新作想挑战观众的“怀旧”情结,只能说太难了。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狗尾续貂”,其实对于观众来说都是相见不如怀念。

  表演:挑战影视传统的先锋之作

  《新编辑部的故事》开播至今,最受观众诟病之处恐怕要数表演方式了。不少人认为演员的表演太浮夸,一个个神神叨叨、跟踩了电门似的,有时还冲着镜头来段内心独白。

  虽然这种贴近舞台剧的表演方式显然很难让观众接受,但看得出导演郑晓龙花了不少心思,尤其是打破“第四堵墙”的表演方式在国内影视剧中尚属先锋之举。什么叫第四堵墙?这原本是个戏剧术语,大意是说我们在看话剧的时候,一般舞台有三堵墙,但同时演员和观众间还有一堵“看不见的墙”。演员在表演时,要把这第四堵墙算上,完全沉浸在人物的世界中。

  在《新编辑部的故事》中,主演经常会演着演着突然盯着镜头,来段内心独白,并试图用眼神与观众交流。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表演方式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像《贝隆夫人》、《纸牌屋》都将这种表演方式运动得很恰当。在国内,打破“第四堵墙”的表演方式大多被运用到先锋话剧中,影视作品很少敢挑战那堵墙,为的就是不让观众跳戏。

  不过,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质疑声。刚刚发明有声电影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质疑是否有这个必要,并认为表现得太具体了,会影响艺术创作。所以,《新编辑部的故事》表演方式备受质疑也在所难免。好在导演郑晓龙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

  在接受新浪娱乐专访时,郑晓龙这样说道:“对于郑晓龙来说,一个片子收视率高低不是最主要的,一个片子是不是创新有营养是我最看重的。”

  台词:金句频出  可圈可点

  在台词方面,新作虽然没有了“王朔式”的冷幽默,但网络化风格也可圈可点。

  “没办法,能力太强 到哪都引发哄抢;”“弟弟啊,你又不是不了解哥,我在咱们《人间指南》,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一个这样面相的,怎么也不能让她逃脱我这魔爪啊;”“你才结婚了,你全家都结婚了”;“众星环绕、中流砥柱,这就是我的位置啊;”“有的人很嫩,可心已老了,有的人老了,可心还嫩着”。诸如此类的搞笑台词,剧中非常密集。

  内容:缺乏针砭时弊  不敌老版关注现实

  不过不得不说,当年《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火遍全国,除了台词冷幽默,一大重要特色就是直面社会热点,对尖锐的问题进行讽刺和调侃,在嬉笑怒骂间让人深思。

  但在针砭时弊方面,《新编辑部的故事》显然有些束手束脚。大多讽刺只是针对编辑部成员,不痛不痒。即使是对影星炒作及选秀节目“审丑”的否定,也基本流于荒诞的嘲讽,缺乏实实在在的文化批判。

  再续经典:相见不如怀念

  近几年,经典影视作品的续集频频亮相。但关注影视剧这么多年,对于续集,听到得更多的词汇还是“狗尾续貂”。至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部影视作品的续集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誉。

  是续集的整体水准差了吗?我看也不见得。像《红楼梦》、《编辑部的故事》、《西游记》等国内很多经典影视作品都出自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不仅荧屏作品匮乏,人们的娱乐生活也相对单调。对于电视剧,观众的需求还大多处于新鲜感上。加上选择少,很多电视剧播出后,都能吸引一大批观众,并为其生活带来不小的乐趣。所谓“经典”自然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样看来,再续经典就成了一项高风险的挑战。况且现在的影视剧如此庞杂,观众的审美品位早已不仅停留在新鲜感,想靠几句抖机灵的台词获得“笑果”,只能说太难了。所以,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次郑晓龙拍《新编辑部的故事》,再续经典实在不是件讨好的事,还是相见不如怀念吧。嘉阳/文 

  媒体人评论

  力挺派

  北京晨报记者冯遐:浮夸的表象之下不乏厚重的现实感

  放轻松去看《新编辑部故事》,千万别总想着20多年前的《编辑部的故事》,也别想着去年大红大紫的《甄嬛传》,你会发现浮夸的表象之下不乏厚重的现实感。针砭时弊、嘲讽现实,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在大多剧目只会围绕婆媳斗、打鬼子的当下也算是新鲜的、值得一看的另类。形式之飘与话题之实的错位,就是郑晓龙导演大胆而冒险的一次尝试。

  知名媒体评论人不靠谱:看得很欢乐 怀念陈好

  有点茫然。看了《致青春》,很喜欢,发了希望其票房能过十亿的微博,被攻之为高级黑《新编辑部故事》微博差评如潮,昨晚看了开篇几集,觉得并没有微博上说的那么不堪,我看得还是很欢乐。影视口碑总是从个体体验出发,不用上纲上线。很久不见陈好,一直想念她那股骚劲儿,怀念《粉红女郎》。

  反对派

  京华时报[微博]文娱部副主任王铮:贫嘴更刻意 一刻不得闲

  《新编辑部故事》北京卫视正播,各位主演都打了鸡血一般,小品似的夸张表演我还得再适应一会儿会儿。如果说非要和《编辑部的故事》对比,那就是耍贫嘴更刻意了,一刻不得闲啊。

  《羊城晚报》记者肖执缨:新不如旧 还是怀念老版

  看了20分钟的《新编辑部故事》,终于没坚持下去。故事离奇不说,演员也像踩了电门般夸张。哪家编辑部天天这么闹腾,那里面的人可怎么写稿、编稿和校对啊……尽管图像质量不咋地,我还是热爱老版《编辑部》——含而不露的表演风格,幽默辛辣的自嘲意识,性格各异的人物设置。尤其那个一脸坏笑的李冬宝~

  中间派

  扬子晚报文化部副主任张漪:夸张表演可取 剧本薄弱难耐

  很多人说《新编辑部的故事》演员像打了鸡血那样表演夸张,要我说这恰是这剧最好看处,如果没这么多好演员的优质表演(这当然也是导演功力),这剧估计就沉寂了。问题在于这剧的内核有点糟糕——那些桥段台词多弱智啊,用这些来讨观众好让观众乐,很难。即便在表演上再实验,但剧本不够厚实定拖后腿,尤其喜剧。

  新浪娱乐策划刘杨:严肃态度下的跑偏喜剧 看剧要有耐心

  我始终认为这是一部用严肃的心态做的跑偏的喜剧,即使剧本仍然由朔叔来写也不见得观众能够完全买账,但差就差在拍摄的整体风格上郑晓龙的一意孤行,让该剧呈现出的东西是碎片式的。这恰恰是国内观众不能接受的,至于那些说剧本不好台词不好的,往后看看吧,别上来就拍板砖了,没看20集别在这装神弄鬼的。

(责编: Lorring)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