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昌:我会把《大宅门》故事写下去

2013年05月18日12:30  燕赵都市报
全体主演与导演合影 全体主演与导演合影
郭宝昌与陈宝国 郭宝昌与陈宝国

  燕赵都市报讯 十几年来,著名导演郭宝昌每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都是伴随着“大宅门”系列电视剧。2001年的《大宅门》在荧屏上惊艳亮相,红极一时,在全国赢得了大批铁杆观众的追捧,并在日后每年的重播中,依然保持着高收视率。2013年,郭宝昌带来了“大宅门”番外篇《大宅门1912》,讲述了1912到1921年近10年间,白景琦在山东济南打拼,创立了中药铺黑七堂的一段故事。该剧延续了之前两部的京腔京韵与传奇风骨,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七爷与黑帮争斗的一条线索,在悬疑性上与紧张感上做足文章。

  但是《大宅门1912》放在观众欣赏口味日益刁钻、卫视首播剧竞争激烈的今天,并没有重现2001年《大宅门》刚开播时的壮观收视场面。从央视索福瑞“CAM46”卫视收视数据来看,在几家播出平台中,北京卫视的收视率最高,但一直在3、4名徘徊,不及拥有着一大批年轻观众群的古装偶像剧《陆贞传奇》(观剧)和话题劲爆的《宝贝》(观剧)。但在北京地区,取得了收视单集“破8”的好成绩,在河北、天津等地,收视也比南方高不少。

  在第二部《大宅门》开播时,记者曾采访过郭宝昌,身为知名大导演,郭宝昌谦和的态度和直爽的性格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10年过去,郭宝昌已进古稀之年,再采访时能感觉到他的创作激情丝毫不减,比以前更加敢言,“大宅门”的情缘在他心中也越发深重。

  宅门情缘

  会一直把“大宅门”故事写下去

  郭宝昌的身世随着《大宅门》的热播众人周知:他原名李保常,12岁之前父母双亡,后来被“同仁堂”的乐家收养,开始了自己的宅门生活。《大宅门》里“李香秀”的原型就是郭宝昌的养母,而白景琦的原型则正是他的养父。他曾在导演阐述中这样写道:“我想叫观众和读者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曾经这样做人,曾经这样活着;他们辉煌,他们龌龊,他们顶天立地,他们卑怯猥琐,他们敢爱敢恨,他们懦弱无情,我分不清他们是好人、坏人,可这样的一群人,魂牵梦绕地跟随着我,使我骚动,使我不安,我写出来了,拍出来了,我松了一口气,死亦瞑目了。”

  上世纪50年代,郭宝昌16岁上高中的时候,就着笔创作小说《大宅门》。小说写了一半,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在老师的支持下,他动笔创作《大宅门》的文学剧本。1964年,他创作的文稿被全部查抄,70年代,还戴着“反革命”帽子的郭宝昌再度拾起笔,写到一半又遭遇变故,文稿全部被烧毁。几度横生枝节,让郭宝昌心灰意冷,直到1994年末,郭宝昌谢绝一切片约,再次提笔创作。到2001年央视上播出《大宅门》时,郭宝昌已经步入花甲之年,可以说,“大宅门”是他魂牵梦萦一辈子的心血之作。谈起和“大宅门”的渊源,他自嘲道:“我12岁才进到大宅门,这个家里有上千口子人,哪个不比我了解这个家的情况?但一个作品也没有,结果我这个"野种"跑了进来,搜罗搜罗,就写了一个《大宅门》。”在郭宝昌心里,百年大宅门,有说不完的故事,“实际上我所写的仅仅涉及到这个宅门里的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三都没动呢,你想想还得有多少的故事。”

  《大宅门1912》选择白景琦在济南的创业经历作为主线,对郭宝昌来说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创作《大宅门》,他吃了很多苦,这些苦衷在记者面前他讳莫如深。但他坚定地表示:“下面的东西我还是要写的,即使短期内拍不成,我也还是要写出来。说句不好听的,哪天我不在了,谁能拍谁就再去拍吧。其实七爷晚年的戏还是挺多的,后来宅门整个家族溃败,宅门面临消失,这一段挺有写头。我有一个最大的坚持,就是不要歪曲历史,哪怕你不能说真话,你也不要去说假话。”

  京味内核

  观众口味变化大,增加悬疑因素

  相较于前两部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无处不在的京腔京韵,《大宅门1912》将故事放在了济南,并增添了悬疑因素,一些“宅门迷”们觉得整部剧的京味儿不如前两部浓。对此郭宝昌并不担心,“《大宅门1912》依然延续了原来的京味儿,主要的角色还都是北京人,唯一不一样的就是路青青,她留学归来,对京味儿东西完全不懂,这样就有着很多笑话和小误会。很有意思的一些对话就在她和七爷之间产生,比如"半吊子"这种词,青青不懂,七爷就骗她说半吊子就是不成熟的英雄,后来路青青也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自己是个"半吊子",引来哄堂大笑。其实这样倒更反衬出了京味儿,也更有意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郭宝昌的创作思路比以前更放得开,他也常常从年轻观众角度去琢磨问题,谈及增添悬疑线索的思路,他说:“我费了一番脑筋想到这条线索的。当时有几个考虑:第一,故事的时间、地点都变了,从北京到济南,肯定不能再重复宅门里的故事;第二,在《大宅门》播出后,曾有过一个"宅门热",出来一大批宅门戏,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所以我得另辟蹊径。怎么另辟?一要合乎剧情的要求,要合乎人物发展线索,二是要跟原来的故事接得上,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有新的发展。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要。这十年来观众口味的变化很大,我分析了一下,这几年很多收视率高的戏都是悬疑性比较强的。”

  白景琦在山东的故事也是郭宝昌的养父亲自经历过的,郭宝昌查了大量的史料,在山东进行了大量采访,包括对原来七爷手下的伙计们的采访。“很多老伙计已经九十多岁了,我终于得到了一个线索:七爷当时曾委托自己一个好哥们,在山东处理他的一切事务,但这个人其实是黑帮头子。七爷对他完全不了解,了解以后,七爷又想借他的力量控制当时不断滋扰药行的黑社会势力。但是没想到,这个人做了很多恶劣的事情,带来了更多麻烦。这就是《大宅门1912》中田子行的原型。在我搜集到的原始资料中,这个人其实作恶多端,无恶不做。最后日本人来了之后,他当了汉奸。我把这个人物改造了一下,成为了这部戏中的田子行,他掌握着黑社会的命脉,通过黑社会的手段暗地里和七爷展开争斗,撑起一条戏剧线。”

  演员点评

  铁打的陈宝国演活了白景琦

  “大宅门”三部剧下来110集,很多配角换了好几茬演员,但陈宝国是铁打的主演。在郭宝昌眼里,陈宝国演白景琦可谓“灵魂附体”。“白七爷有时候像个流氓蛮不讲理,一下把人扔河里去;有时候蹲在墙边和一群光膀子的汉子喝大碗茶,但是他穿上长袍马褂又非常绅士;在柜上一讲话,就显现出非常强悍的管理才能,说话办事都非常爷们儿,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男人的各个方面。他完全没有架子,有一些文化,是一个受过教育的高深的上流社会人士,但又没有完全脱离平民色彩,这样一个人物是太难塑造了,不是一般人能演好的。一个演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在遇到任何一个方面的时候都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素质,陈宝国是具备的。”

  郭宝昌还有一个创作习惯,他不仅亲自创作剧本,写完后还要自己先演上一遍,把台词念上十遍八遍,“我要演所有的角色,念所有人的台词,每一段都要把我自己这关过去才行。这样在拍摄现场我心里就特别有数,在要求演员的时候,我就知道应该怎么做。这次拍《大宅门1912》,我可以说99%的时候,对陈宝国的表演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对台词的把握和他的表演的尺度,和我自己表演的那一番几乎一模一样,语气、口气、断句都是一样的,几乎已经到了这种程度。”

  从第一部《大宅门》开始,不断有大腕人物前来客串演出,陈凯歌(微博)、张艺谋、田壮壮等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都客串过戏份很少的角色,原来郭宝昌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担任艺术中心副主任时,曾提携过这些当时初出茅庐的大导演们,对他们有伯乐之恩,所以一听说郭宝昌拍心血之作,他们义无反顾地前来帮忙。过了10年再拍《大宅门1912》,郭宝昌感慨现在的演员很难找。“现在选演员太难了,现在演员都在跨戏,几乎没有一个演员能踏踏实实待在一部戏里头,导演一年拍一部戏就挺了不得了,演员一年可以拍三部戏,导演的周期要跟着演员走,这就很难办。第二就是酬金,现在演员的酬金在不断攀升,动辄几十万一集,这样就不能光考虑你需要谁,还得考虑制片方的承受能力。这就不能你一个人说了算了。”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