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声》收官:以梦为马 激活经典

2013年08月26日15:10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蔡晓玮

  昨夜,通往旗忠网球场的路上,不时有“黄牛”举着牌子收购《中国梦之声》总决选的门票,有的牌子上甚至写上了2000元一张收购。门口,有粉丝别出心裁地举着根茎笔直的莲花扎起的花束,大喊“女神”央吉玛的名字以示支持。人群和车流涌入一处,等待着第一位“中国偶像”的诞生,也见证着持续近四个月的《中国梦之声》第一季的结束。

  走到最后的这六位选手风格各异,让这个最后之夜充满悬念。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夺冠,但每一个人也都有不足。但或许正因如此,他们让我们看到真实,同时也看到改变。

  事实上,《中国梦之声》并不是一个开国内音乐选秀类先河的节目,引入的音乐真人秀鼻祖之一的《美国偶像》模式也已有12年的历史,2005年的《超级女生》是其在中国的变种,《中国好声音》的原版《The Voice》则在其基础上引入了转椅,在节目模式上更有戏剧性。然而,另一方面,也没有人能否认这一模式的经典——在世界上,这一模式已然遍布一百多个国家。

  面对着压力,东方卫视找到一个自己的方式去激活经典。用总导演王磊卿的话说,这个方式叫做“以梦为马”,以年轻人的梦想、追梦过程和梦想实现的结果作为节目表现的重点和节目制作的动力。这样的出发点,让这个从“偶像”发源的节目,有了不一样的色彩——一路走来,我们看到草根学员们的大放光芒,比如菜缸公主邓小坤、从农村走出来的选手郭帅甚至盲人选手岳雷;一场场听下来,我们也听到了若干“神曲”,比如冷碗碗创作的《青春》、许明明唱到街知巷闻的《在人民广场吃炸鸡》,比如央吉玛自己创作的歌曲《莲花开》。伴随着一段段主题各异的微电影,这些从田间、音乐学院、酒吧走出来的学员,他们各异的自我也被日益凸显出来。

  在某次新闻发布会后,节目的联合总导演戴仲伟和模式方公司的负责人有着短暂的交流,对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中国版的厚望,甚至急不可待地问及第二季的情况,提议在总决选时播放第二季的招募广告。她也坦言个人并不喜欢中国版的某些改动,但仍认为节目好看。而面对别的模式竞争,她则处之坦然:“我相信只有竞争才能让节目发展更好,更加健康。”

  在很多方面,不可否认,《中国梦之声》的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逼”出来的,也在其他选秀类音乐节目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比如四位导师抛弃更加吸引眼球的毒舌策略,而以真诚、温暖、有趣、自嘲来吸引观众;比如,在节目制作上,模式的“旧”激发了从主题制定、节目安排到剪辑的创新,“致青春”、“给最爱的人”两场情感浓度极高,引入微电影等新方式,经常有一些别出心裁的“神剪辑”。

  另一方面,在引入伊始,东方卫视着眼的就不仅仅是节目本身,而是节目可能带来的全产业链效应。而从这方面来说,《中国梦之声》之“梦”远未结束,而是随着冠军选手的远赴东洋培训、随着学员的全球巡演刚刚开始。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