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2014年2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颁奖礼暨2014电视剧制播年会”上,SMG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聚焦新环境下资本与产业的博弈,对中国影视剧发出新“十问”:2013年为何出不了里程碑式作品?演员片酬高涨可怕吗?电视台会要求签收视承诺吗?关于电视剧行业的切身问题令人深思。以下是演讲全文摘录:
大家好!每年在这里发个言,纯属个人观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今天发言题目是《资本大闹天宫》。
2013年电视剧本身没有什么热点,一年都挑不出一部现象级作品,资本倒成了热点,上了市的影视公司市盈率成倍的往上翻,还有人挤进去买它涨;没上市的想着是不是要把公司卖掉;卖得早的想着是不是该转会。初尝资本的滋味,诱惑难以抵挡,电视剧行业,剧不再是主角,钱成了主角。
所以提今天这样的标题,借用最近非常火爆的电影《大闹天宫》《资本大闹天宫》2013年盘点中国电视剧十问,第二资本进来以后到底对行业的意义和得失在哪里。
第一部分:两年前,我也对电视剧行业提过“十问”,当时问政策限制,演员涨价,资本进入,收视做假,两年过去了,关注的焦点还是这么些,旧的问题没解决多少,市场还在加速变化:钱多了,好剧少了;看剧的终端多了,收视率高的台少了;定制独播多了,涉猎的题材少了;雷剧神剧多了,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这一年,行业的大洗牌就要到来,盘点2013,分析问题也为了看清未来。
一问:一年15000集,为什么出不了一部大作品?
行业公认,2013全年没出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有的高收视,有的拿大奖,但留不下来,也走不出去。有人说是因为“小年”,我看这是必然。
优质资源越来越贵,一部戏要集中最好编剧、导演、演员简直是天方夜谭,好的资源被无情的稀释,大量的剧变成了“瘸子”!所有人都痛苦,投资方砸巨资请大牌,却不知最后剧出来会变成啥样;演员在抱怨:剧本明显几个人写的,前后台词风格都不一;导演抱怨:我一天12小时导戏,完了还要通宵改剧本,否则明天没东西拍;电视台买片的因收视不好被领导罚钱:明明看当初剧本挺好的,怎么最后出来全变了?
原因很简单:资本的驱动下,大家都在拼命赶时间,赶着赚钱。
二问:演员片酬高涨会导致行业崩盘吗?
演员片酬在骂声中越涨越高,一线男演员已突破70万/集,有人指望政府或协会出面干预,有人担心由此下去行业有崩盘的危险。
对这个问题,我倒觉得没那么可怕,因为这是市场行为,市场自会调节,再骂也没用,一线演员的片酬还会涨,跟美剧演员动辄50万美元/集比还有空间,因为在有些题材上演员的作用、号召力的确举足轻重。但未来演员的片酬会两极分化,二线,三线以及新人演员的片酬会大幅拉开,有的还会下降。
关键是投资方不能因为用一个一线演员,就把制作费大幅削减,中国电视剧制作与演员的费用配比本来就倒挂,再压缩制作费,后果非常可怕了。
三问:哥,你的公司卖了吗?
2013影视并购火力全开,当上市公司市盈率涨到70、80倍时,当然有动力以10多倍的价格去做并购,买方作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压力很大,找些人来帮自己一起举杠铃,还能把产业做大;卖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辛苦打拼那么多年,终于有人承认自己公司的价值,当然应该考虑尽早落袋为安。
这是典型的资本逻辑,从长远看,对行业有利。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打造几个航空母舰,提高行业进入门槛,这是资本最擅长的事,今年还会继续,还会出现更多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并购。
但是我担心的是,卖与买之间的博弈如果只是停留在财务对赌层面的话,许多公司三、五年后又可再卖一次,到那时的年度关键词很可能是──转会。
四问:电视台会要求签收视承诺吗?
一定会的。这对乙方来说是噩耗。
甲方的日子也不好过,传统媒体的衰落比想象的要快,电视的开机率在迅速下降,除前列的卫视外,电视台广告收入节节下滑,收视率是命根子,现在卫视每年播20多部剧,每一部都输不起,电视台已经不象以前那样自信。而现在数据污染也严重到荒唐的地步,2月11日晚间,全国整体收视率超过40%(33城市数据),理论上马路上已经没人了。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电视台需要有人共担风险。
甲乙方的博弈中,乙方也不是永无出头之日,还是作品说话,只要你剧牛,乙方也能朝南坐。
五问:电视剧不用剧本就靠现场诌吗?
因为容易过审,拍摄成本又低,家庭情感剧成了今天电视剧的半壁江山。但是家长里短就那么多事,婆媳,剩女,姐弟恋,去年最流行是育儿,难为编剧要在几个月时间里写出新意,稍微有个新的角度就赶紧开机,因为独木桥太挤了,过两个月新意就被人用了,加上迁就演员档期,所以剧本不全就开机这已经是行业内普遍现象。
剧本夹生就边拍边改,台词不好就靠导演、演员现场即兴发挥临时“诌”。你别说还有几部这样做成功的,烂剧本播成了收视冠军,行业里于是奔走相告,以为就此生产方式就改变了。
殊不知成功的一定是个案,分析一下原因:一靠导演演员现场能力特别强;二靠班底的默契磨合事先有基础;三靠制作周期延长。
剧的质量都押宝在拍摄现场,这是非常危险的赌博,赌赢的概率极低。
六问:电视剧是否会迎来“2时代”?
开发创新能力的匮乏,导致2013成了全球的“剧二代”之年,作品一成功马上想到拍续集,用好前作的品牌效应营销先行,当然是种策略。但是去年几部“贰作”都遭遇滑铁卢,无独有偶,TVB的续集年也几乎全军覆没。一个讲了30多集的故事,人物命运还要延续30多集,那对编剧是多大的考验。
美剧中的系列化开发是常态,但区别在于开始的设计就是系列化的可延展的内容,加上很多有系列小说的底子,创作起来人物不断翻转,观众看得意犹未尽,这是一种趋势。中国电视剧要多创作象《爱情公寓》、《乡村爱情》这样能系列化开发的产品,而不是一哄而上进入“2时代”。
七问:网络自制剧会颠覆行业吗?
2013视频网站终于做出了点击量超过传统剧的自制剧,《万万没想到》播放量突破3亿,《屌丝男士》播放量超过4亿,2014各家视频网站纷纷宣布加大投入,进入“自制元年”,《中国网络视听产业白皮书》预计,2014网络自制剧年产量有望突破1000集。而不少影视公司也积极举手为其定制,虽然盈利空间还不大,但大家都想借机熟悉平台,培养队伍。
2014将会成为网络视频行业整体的“拐点”年,广告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亿,更多视频网站实现盈利,而且网络视频已进入包括移动端和电视机终端的多屏竞争。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在电视上看电视剧,渠道终端的变化一定会深刻的影响内容产业的格局。从趋势上看,这两年电视剧生产就会发生变化:
1、视频网站的地位越发强势,对好剧的独播需求
2、影视制作分众化趋势,为年轻人制作的电视剧将更多为网络定制
3、不是为单一的播出平台制作,PC端、移动端,客厅终端、内容要适应“多屏消费”时代的来临
4、付费点播和周播的模式终于将走通
5、用户思维导向和对数据的快速应用,会让电视剧进入快速迭代的全新思维模式
总之一句话,行业会迅速走向抛弃电视台去制作剧,不仅是网络剧,而是互联网时代在颠覆影视产业。
八问:电视剧为何越来越像真人秀?
2013有几部火了的电视剧着实让人看不懂,因为故事单薄,人物苍白,台词雷人,实在不符合一部好剧的逻辑,但是观众的确喜欢。仔细分析这些剧的结构,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剧,它更象综艺真人秀: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个个任务,期间有PK,有淘汰,有晋级,任务也越来越难,最后会有一场终极对决。这同样也是一种游戏化的结构,过关打怪,难度升级,直捣黄龙。
虽然现在这还只是个案,但这代表了电视剧发展的一种跨界趋势,电视剧与电影,电视剧与游戏,电视剧与综艺真人秀,电视剧与网络剧等等,套拍、系列化开发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媒体与媒体,终端与终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能移植衍生去开发。拥有版权IP,尤其是包含手游在内的系列化开发的版权就会越来越重要,《爸爸去哪儿》电影票房火爆的这股风我相信也会很快的吹向电视剧。
九问:观众的审美趣味有变化吗?
从收视率的结果看,“喜剧当道,正剧难行”体现了2013观众的审美口味。但这背后并不是类型和题材问题。面对现实生活强大的压力,观众需要电视剧来放松娱乐,看了一年的电视剧,我感悟到的核心词汇是“痛快”。
观众不喜欢沉重的故事,生活的伤口,压抑的情绪,纠结的人物,而是希望看到痛快的故事,燃烧的气质,直白的表达,亢奋的人物,观众打心眼里喜欢的是笑眯眯的“果然”,打不死的“戴天里”,不靠谱的“于果”。今天的电视剧,故事不能“重”,人物不能“闷”,制作不能“糙”,这样观众才能看得“爽”!
十问:资本时代,一切都是为了数字吗?
资本只关心数字。这个行业已经被数字牵着鼻子走,收视率,公司的业绩,网络点击量,片酬成本,估值,股价。为作品喝彩,还是喝倒彩,都不重要,现在,唯一重要的是数字。
不少从业者表示了担忧:作品品质的下降,原创精神的沦丧,创新意识的衰退,文化担当的缺失。
但是我倒觉得在商言商,无需争论。资本主导的市场不讨论思想价值问题,电视剧是精神文化产品也好,是随便一涂的口红也罢,关键看观众买不买单,你天天让他看家长里短的八卦或谈情说爱的花边,我不相信观众会一直满足,有一天观众对肤浅的电视剧不埋单了怎么办?
真等到这时,所有的数字也都不会好看。
十问提完了,在这样一个资本诱惑的年代,我觉得在这样的场合,让我们向电视剧制作业最具原创精神的创作者致敬!让我们向有社会担当人文关切的媒体人致敬!你们的坚守让这个行业还有一丝文化气息,否则这个行业就会完全等同于生产洗衣粉、洗发水的快消品业,用完拉倒,不说其它。
第二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资本进来以后,对整个行业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得失。
资本开始发力的2013过去了,我们该怎么看待资本,不用仇视,也不能无视。千百年来,资本的自然属性没有变化,它对我们这个行业的意义和风险究竟在哪里,已经开始的2014,我们需要早做准备。
1、资本眼里的电视剧行业。资本的角度跟我们平时看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平时看券商对行业的分析报告,归纳起来他们有对这个行业的公审。
1)电视剧价值规模稳定增长。电视剧的行业能力肯定从规模出发。这两年,虽受视频网站冲击,但重点卫视的广告仍实现整体增长,构成了卫视增加电视剧投入的基础。电视台剧集容量维持稳定。视频网站的购剧支出将随行业广告增长的趋势而增长,由此判断,电视剧交易规模处于温和扩张中。
2)优质剧的盈利能力仍在提升。过去两年,卫视、央视播出的电视剧中,收视率过1%的仅在10%左右,虽然电视剧供给总量充分,但精品剧稀缺,由于优质精品剧收视和流量贡献突出,相应采购价格仍有上升空间,目前最高价卫视首轮超过280万/集,视频网站超过120万/集,单剧销售价格摸高到500万/集,利润率超过100%。
3)领先卫视独播剧倾向于明显。除湖南卫视[微博]坚持独播策略外,江苏、浙江卫视[微博]的独播比例越来越高,东方、安徽、北京、山东等卫视也有相当比例的独播剧。流行数年的4台联合上星首播的方式有变革之态。
4)关注行业集中度:“作坊式”低产公司占比高,大制作公司优势突出。2013年国内取得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数已达6175家,但过去三年国内出品电视剧的机构不超过350家,年出品2部以上的机构数保持在85家左右,而前十大制作机构出品的电视剧进入卫视首播的比例在80%左右。电视剧供给市场呈现行业高度分散的格局,具备规模化打造精品剧能力的机构仍为少数。
2、从产业角度看,资本进来以后,对我们这个行业产生很多变化,我觉得从优势角度来讲,资本最核心的行业贡献价值会加速推动行业整合,因为看好这个产业,所以那么多的热钱会进来,5家上市影视公司的市值就超过了1000亿,而电影加电视剧每年回到投资方的收入还不到200亿,所以这个行业在资本市场上一定有泡沫。资本在追逐,就象一个个想要实现自己财富爱情梦想的盖茨比。
13年开始,影视剧行业成为二级市场上倍受追捧的版块。短短一年,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几乎翻倍,整个行业已从年初不到300亿市值迅速成长为市值近千亿的焦点板块。
股价高涨推动了一波又一波收购的浪潮,从2亿到16亿不等,优质内容端的资源受到了众多上市公司的追捧。
之前4千多家影视公司大家都是不同程度的小舢板,没有一家影视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10%。现在,资本正在加速推动行业的整合,就象在任何其他行业一样,最终会形成几家垄断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寡头企业。
把产业做大,提高产业层次,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提高进入门槛,跨界整合产业资源,资本的力量就在于此。
3、资本解决不了行业的深层动力。现在看到的并购基本是财务并购,影视公司并影视公司,合并同类项,大家把蛋糕拼大。上市公司用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换的是3-5年的业绩承诺,一方解决了套现,一方则解决了业绩和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这种整合模式究竟可以持续多久?对赌期限过后,合作的基础是否还能存在?财务层面的合作只能做到1+1=2,整合究竟如何增值?资本扮演的是拿着钱抽鞭子的角色还是粘合剂的角色?诸多的问号,对问号本身的回答我相信资本并不关心。
资本一旦跟这个产业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有两点根本的局限。1)资本,不构成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市场上现在好项目根本不缺钱,差项目你根本不敢投。所以钱不构成这个行业核心竞争力。从好莱坞经验看:可系列化开发的版权,全球的发行渠道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跟大家举两个小例子,好莱坞的,一个看看米高梅,因被投资人多次买卖、盲目扩张,背负40亿美元债务,股权结构基本是投行控制,但钱改变不了MGM的命运;加上没有发行网络、媒体资源和衍生品开发作为业务支撑,最终申请破产;2010年重组后专注电影制作;2012年推出的两部影片全球票房20亿美元,并对外宣布14项新片计划。还是靠系列化产品的开发能力翻身。
他的例子说明资本运作终于导致他破产,回归主业才能东山再起。
第二个例子,传奇影业。我称之为无处落脚的土豪。2000年拥有华尔街背景的托马斯·图尔募资5亿美元,创立传奇影业,2005年与华纳兄弟达成合作,计划未来7年内共同投资制作40部电影,2013年与华纳兄弟结束合作,转投环球影业。传奇影业希望逐步介入剧本创作、发行营销等环节;而华纳兄弟则希望其只扮演投资人的角色,由此双方产生矛盾。尽管传奇影业用雄厚的资金撬开了好莱坞的大门,但因缺少制作能力和发行网络而不得不与平台型的影视公司进行合作。
2)对行业来说资本很大的局限是,资本会让行业文化上越来越趋于饱受,从商业出发,资本会促使电影、电视剧的投资越来越大,视觉上精致,追逐高科技,制造梦幻效果。但思想文化层面一定会追求保险,排斥个人化和激进的审美趣味,丧失批判现实的勇气,反对探讨人性的深度。轻松的题材,热闹的故事,全民的娱乐,这样商业上才最安全。这是资本先天的必然。
本质上来说,资本解决不了行业深层动力。1)文化创意产业同传统制造业不同,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式扩展产能的做法短期有效,长期乏力。2)资本可以帮助影视剧企业较快地发现价值,但深层次发掘价值、创造价值需要平台的力量。3)坚持内容为王,多渠道的平台性发展思路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动力
行业自身需要探索长远的整合机制,影视产业肯定会加速走,但是整合模式会发生变化,现在更多是内容在内容的产能叠加,是产业链横向叠加,但是今年开始会越来越看到产业链纵向延伸,是内容加渠道的深入。与此同时,未来产业是包括延伸业务深度挖掘,跨行业的与行业外资源进行协同,最后胜出的一定是平台型的企业,就是既有内容,又有渠道,而且产业链各端都是非常强的。
再举一个例子,赶超好莱坞六大,狮门影业仅用十五年。1997年,加拿大著名投行前CEO弗兰克·古斯塔通过私募融资获得1.2亿加元,收购了一家制片厂,成为狮门影业的雏形;此后,通过超过15次的融资、并购,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独立制片公司,市场份额赶超好莱坞六大。去年已经站到第五位。借助资本运作,先产能扩张,再版权再渠道运作,前面基本上围绕扩大产能,拥有版权,2012年收获了最大的独立制片商鼎丰娱乐。
从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的发展来看,从80年代起,电影制片厂先后被媒体集团收购,无一例外。资本的介入让公司横向叠加产能、纵向拓展产业链,聚集行业优质资源,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
最后说到尚世影业,现在所带领的公司,尚世影业愿景也一定想成为平台型企业,尚世影业与其他影视公司最大的区别:背靠SMG全媒体集团,这个“背靠”不是尚世影业的电视剧最后由东方卫视来托底包销,而是内容与渠道的联动,上游与下游的联动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
与SMG的各个产业板块互动,从多元化内容的开发,到多渠道的营销发行,到产业链的衍生,以及与金融嫁接,与国际合作,也就是通过平台化的运营,加强品牌内容的变现能力,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优势。
2013年,尚世影业全面与资本市场对接,引入若干家战略投资者,从原先SMG全资子公司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与弘毅投资联合发起成立30亿的影视项目投资基金,解决了产能扩张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与五家电视剧冠军剧制作公司全面绑定合作,扩大市场份额。
引入资本,承诺回报,但又把企业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握在手中,看清国际化、开放化、证券化的战略方向,创造业绩快速增长,始终葆有一份文化理想,创作时代精品。这是资本主导的时代我们秉承的价值观。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互联网思维颠覆内容产业,2014,资本继续,并购继续。影视是个传统行业,我们很多人坚信:内容为王。不管旧时代还是新时代,我做好我的内容就可以。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连用户的消费行为都改变了,多屏、移动、社交、碎片、定制、用户生产内容,关起门来做内容又给谁看呢?互联网会全方位的颠覆内容产业,资本在其中会扮演推波助澜的作用。通向互联网未来的路标是:连接一切,跨界创新,数据成为资源,消费者参与决策。我拿不出详细的地图,我们一起开放心态,试着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