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听哭观众 作曲:给菜定了喜忧调性

2014年05月09日16:05  法制晚报 收藏本文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法制晚报讯(记者 钱业) 一道美食,光有色香味还不够,“音”听起来也得妙——《舌尖上的中国》打动人的除了视觉、味觉,还有听觉。  

  无论是第一集《脚步》结尾白马占堆仰望天空时,由阿鲲亲自弹奏钢琴、辅以交响乐队的动人旋律录制而成的曲目《初》,或是片尾曲《再会》,以及最经典的《劳作的春夏秋2》……很多观众称《舌尖2》中的原声音乐让人“听饿了”,也“听哭了”。

  《舌尖2》的作曲阿鲲昨日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舌尖2的音乐比前部多的部分就是描绘人心。

  对话主创 我们的团队是劲儿往一处使

  FW: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介入《舌尖2》的创作的,整个创作花了多长时间?

  阿鲲:我是从去年5月份开始构思,10月份左右开始落笔,10月份到今年1月份,4个月落笔在写。

  FW:整个创作都是在看到成片之前完成的?

  阿鲲:我看过他们拍回来的一些素材,有些东西也很触动我,有的食物也馋得人想舔屏幕。然后我就开始写。有些时候是我的音乐先动,然后他们拿着我的音乐再去剪片子,也有反过来的。所以说我们是一个同步工作的状态,相互有启发,这是非常难得的。大部分音乐其实都是我和导演之间不断的聊,讨论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出来的。

  其实我和导演他们相处得都非常好,我们都是80后,唯一一个不是80后的就是陈晓卿导演,陈晓卿导演很多情况下不会跟你直接说,他会跟你打比方,让你自己去琢磨,去揣摩。还好,基本上他的比喻我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基本上在我们这个团队里都是劲往一处使,不管是导演也好、解说也好、配乐也好,都是这样的。

  FW:陈晓卿导演也说《舌尖2》其实是给不同的食物定了调性的,有喜乐的菜,也有忧伤的菜,那你作曲的时候对于不同的调性是怎样处理的?

  阿鲲:觉得其实很多食物跟人物情感是融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会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去表达一种情绪,不管是食物的情绪还是人物的情绪。《初》还有片尾的《再会》本身并不是特别悲伤的曲子,单纯听也不会觉得特别悲伤,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能也就听到了什么。

  FW:这次的《舌尖2》原声是悉尼爱乐乐团录制的,录制过程是什么样的?

  阿鲲:悉尼爱乐都是一些很顶尖的乐手,他们老外拿到这些曲子就说,完了,这些曲子我们得哼几个星期了,因为旋律太好记了。你知道我们东方民族比西方民族其实是更注重旋律的。悉尼爱乐的音乐总监担当指挥,不管是片头的还是片尾曲,他就说这些曲子的旋律一直盘桓在脑子里,想忘都忘不掉,就处于这种状态。

  FW:他们如何看待东西方在音乐和饮食文化上的碰撞?

  阿鲲:他们就觉得特别神奇,因为本身交响乐是西方的东西,但是我们是在表现很东方、很中国的东西,这是他们觉得很奇妙的地方。

  FW:你用管弦乐而不是中国传统乐器,表现的却是最纯粹的中国风,这是怎么做到的?

  阿鲲:这就是作曲的技巧了,看你怎么去写这个曲子,这次我不单单用了交响乐,还用了一些电子音乐,电子音乐同样的也不是那么中国,包括大家听到的穿插在《舌尖》中的比较欢快的一段“叮叮叮”的配乐,也是用电子调出来的音乐,很多人都觉得特别有食欲,一听就是《舌尖》来了。文/记者 钱业

(责编: 凯撒苏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