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由新丽传媒出品,徐纪周导演、王力扶编剧的电视剧《团圆饭》在东方、天津、江苏播出后好评不断,近日该剧迎来收官。《团圆饭》自开播以来,在三家卫视的收视率均同时进入收视排行榜前五,网络点播也已突破三亿。12月21日下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新丽传媒主办的“电视剧《团圆饭》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文艺评论界、戏剧界及传媒界的专家学者对《团圆饭》在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得失进行了探讨。
收视一路看涨 剧情完美收官
《团圆饭》在东方、天津、江苏卫视[微博]黄金档和山东的非黄金档播出,首播当晚收视便跻身前三。在播映期间,李光洁[微博]突破旧形象扮演的大哥得到众多剧迷的喜爱,被赞为“国民大哥”,小雪在画家和顺子之间犹豫,是要爱情还是要面包的选择也引发网友的大讨论。
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宋家七口人的都有了各自理想的结局。在最后一场戏里,他们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渴望,从四面八方赶回宋家小院,围坐一桌,吃上了一顿热热闹闹团圆饭,弟妹几个发誓要为大哥大嫂的幸福奋斗终身。电视剧励志的结局,令许多剧迷唏嘘不已,连呼不忍告别。有观众评价:“台词接地气,人物角色接地气,故事接地气,情感接地气,值得一看。每个人物都很有代表性,无论是个性还是秉性,集逗比、欢乐、苦情、友爱于一体。”
截至该剧收官,《团圆饭》在三家卫视的收视率均同时进入CSM50城收视排行榜前五,非黄金时段播出该剧的山东卫视也进入收视率前20名榜单。
业界激辩家庭剧如何突破“小时代”
《团圆饭》改编自经典日剧《同一屋檐下》,电视剧成功将日剧本土化的经验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更被称赞为“改编范本”。在《团圆饭》研讨会上,文艺讨论界及戏剧界的专家们各抒已见,既对《团圆饭》在类型题材上的突破和叙事手法上的创新表示了肯定,也对许多细节的处理表达了各自的见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团圆饭》的精神支点是亲情和成长的关系,他以宋家老三宋一和从出场时的小偷,到最后成长为一个军人的经历举例:“《团圆饭》中倡导的亲情,不是把大家捆在一起相互牺牲的亲情,那种亲情是一种牢笼,而是把亲情和成长的关系写到了极致!”同时,他也非常欣赏《团圆饭》打通了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内在联系,宋家兄妹的行为和台词都非常符合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环境,从精彩的细节和个性化的描写支撑起了这个戏生活的质感。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从表演和剧情的角度逐一评点了该剧的主演,他称赞说:“《团圆饭》有一种家国情怀,用编年史叙事策略和冯小刚[微博]式喜剧手法示范了如何用得当的方法讲好‘中国梦’,年轻人实现个人情感,也算是中国梦的一种。”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许多家庭剧伦理剧人物家庭生活通常和社会身份割裂,造成故事同质化。家庭剧不应该变成纯粹个人化情感的小时代,它还是要跟大时代实现一个有机的统一,现实题材要做好小时代和大时代的平衡,《团圆饭》对‘小时代’与‘大时代’统一上所做的努力,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创作都值得提倡。”
以喜剧调侃苦情获赞创新
著名影评人李星文称赞《团圆饭》有着“无可救药“的喜剧气质:“《团圆饭》不是一本正经的正剧,也不是家庭伦理剧里面常见的狗血剧,更不是虐心的苦情戏,它用喜剧的手法来重新结构家庭剧,用喜剧的办法讲述坎坷的故事。徐纪周以夸张为主的喜剧化的处理后,剧中人活了起来,苦情就成了温情。”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陈芳认为:“《团圆饭》中种种喜剧精神和桥段,是对中国式苦情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它强调巨大的亲情感召力,同时也从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中国式大团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它超出同类题材的最大的亮点,就是‘聚’与‘散’两种价值观的碰撞”。(t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