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龚卫锋
热播大剧《芈月传》播出之后,虽然收视率和点击率比翼齐飞,但质疑声也是不绝于耳,对服装造型的差评更是首当其冲。该剧播了没几集,就有微信公众号晒文质疑《芈月传》服装是淘宝同款,配色夸张、配饰廉价,服装设计与《甄嬛传》没得比,与《琅琊榜》相差一大截。如今剧集播出过半,依然有观众认为该剧服装俗艳难忍,有网友评论:“艳得晃瞎我眼!造型一看就是廉价货。”
《芈月传》由《甄嬛传》幕后班底打造,负责两部剧服装设计的是曾经凭借《梅兰芳》获得“金马奖最佳造型设计奖”的陈同勋。昨日,他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一一回应《芈月传》服装“差评”质疑。
质疑一 “史实错漏”
回应:影视造型需要二度创作
网上有不少历史研究者质疑《芈月传》的服装造型有硬伤,比如,先秦时期,帝王祭祀时穿的冕服缺少十二章纹,战国妃嫔不应流行高发髻等。但在陈同勋看来,影视造型归根结底是一次艺术创作,不能100%等同于历史造型。
羊城晚报:继《甄嬛传》和《红高粱》之后第三次同郑晓龙导演合作,你们在设计上有没有什么分歧?
陈同勋:导演肯定先定下大体方向,第一,要区别以往的戏,第二,区别归区别,还应有历史依据,所谓宽衣博带不能丢,楚国尚红色,秦国尚黑色不能丢。还是那句话,大原则不变,剩下的可以艺术性创造。为什么需要服装设计?如果直接按照考古出来的服饰复制就不需要设计了。
羊城晚报:你当时设计服饰时做了哪些考证?
陈同勋;做历史剧,详细的考证是个基础工作。至于历史学家指出缺十二章纹是硬伤,我并不这么认为。这种服饰体系在当时的秦国并未完全形成,没有规定必须要有十二章纹,那就是可用可不用。
当然,影视剧要大体形势符合历史。我们吸收的是当时服饰的结构,并非复制古代的原版服饰,需要进行二度创作。十二章纹里的“日月”我们用了,但凤凰、龙纹没有用。对于一个系列的创作而言,我觉得没有必要附着这些东西。
羊城晚报:很多人把《芈月传》的服装造型和《琅琊榜》比较,历史剧的服装设计会比架空历史剧难度大吗?
陈同勋:做设计时我还没看《琅琊榜》,按道理是这样,不过,虽然是历史剧,但我从未想过用服装来普及历史知识。比如为了表达情绪,我往往需要用肥大的袖子、用团火来表达人物状态,长斗篷拖到无限长等,这样给观众带来的视觉体验就不同。
质疑二 “色彩俗艳”
回应:楚国服饰本来就色彩缤纷
有些观众认为《芈月传》不符合他们对于先秦时期的认知,还转回头去看几年前宁静主演的《大秦帝国》。《大秦帝国》的服装比较凝重,主打深色调,较为符合观众对于该时期着装的惯性认知,而《芈月传》服装的色调要艳丽很多。还有观众认为《芈月传》中人物的穿着“脸谱化”很严重,芈茵、郑袖的服饰俗艳难忍,芈月、芈姝的着装则素雅许多。但陈同勋指出,根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印染与丝织技术已经很纯熟,可以完成颜色鲜艳、绣品精美的服饰,只是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
羊城晚报:虽然艺术创新要有新鲜感,但这次是不是用力过猛了?爱挑毛病的观众似乎并不买账。
陈同勋:我一直认为不能之前的影视剧是这样,我们就应该这样。在设计之初,我们就决定使用艳丽的色彩,把楚国服饰做得五彩缤纷。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明确提到当时的楚国,“衣多特别华美,红绿缤纷”。
一部戏有整体性,服饰设计也要做得跌宕起伏。楚国尚红,宫中华服艳丽,如芈姝出嫁时楚国的送亲队伍以红色为主,到秦国境内驿站时,迎亲队伍换成了深色为主,因为秦尚黑色。但在秦的服制中,不是所有平民百姓都有资格用黑,楚国也同样,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穿红色。芈月入秦后,随着她政治地位的巩固,服饰开始艳丽起来。
羊城晚报:虽说服装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红脸关公白脸曹操”的脸谱化造型在《芈月传》中真的适用吗?
陈同勋:我在设计时没有“脸谱化”这个概念。《琅琊榜》是部男人戏,色彩比较冷。但我觉得戏和戏的风格要求不一样,包括讲同时代故事的《大秦帝国》,风格不同,设计理念就会不一样。创新就在于“破而后立”,只有打破以前惯有的习惯才能创造新的东西。如果观众先入为主,带有对这个时代服饰的印象,那就比较容易产生成见。
质疑三 “淘宝爆款”
回应:服装师可不接受廉价材料
普通观众虽并不清楚服装里的礼仪和历史,但看到艳丽的服饰会有直观反应,有观众反映配色夸张、配饰廉价,更找出了“淘宝爆款”。甚至观众质疑,《芈月传》做服装的钱花到了哪里?怎么能用廉价货充数呢?
羊城晚报:《芈月传》的服装是用料低廉的“淘宝爆款”吗?设计了多少套?
陈同勋:所有服饰都是服装师们一针一线打造的,他们最排斥廉价粗劣的原材料。这不能靠直观反应啊!(笑)我不觉得它廉价,模仿也只能说淘宝卖家在模仿,我们这里都是原创。《芈月传》里里外外设计了上千套衣服,芈月的衣服不是网上说的85套,起码有上百套。
羊城晚报:有观众说您的发挥得看状态,之前《神话》《天涯明月刀》的造型设计备受质疑,你会考虑普通大众审美吗?还是完全以角色主导造型?
陈同勋:有些时候是应制片方要求,他们要求服装造型必须商业化,按他们的感觉走,像《神话》《天涯明月刀》这种戏,完全没有按照历史戏的概念做,制片方要求造型必须性感,他们觉得有话题,才符合大众审美。但是你在设计上又需要做出一些不同之处,这里面有历史上的东西,也有文化上的东西,通常情况,我是以剧情和角色主导设计的。至于《芈月传》有观众反映“雷人”,我觉得还是对历史剧概念的认知差异吧。但我始终认为,有时候走远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
·分析观察
《芈月传》忐忑迎来“期中考”
81集的《芈月传》播出过半,与此前《甄嬛传》和《琅琊榜》创造的“零差评”相比,《芈月传》争议有些大。目前,豆瓣评分5.0,其中“一星”低分占32.4%,而四年前的《甄嬛传》的评分高达8.9,《琅琊榜》则为9.2。
《芈月传》遭遇诸多质疑已成事实,但观众们真的在看一部“烂剧”吗?导演郑晓龙接受采访时说:“我很高兴市场反响不错,没看懂的观众再多看两遍。”芈月的扮演者孙俪[微博]说:“不敢说《芈月传》超过《甄嬛传》,但你说它是个烂戏我不依!”
A 谁创造了“高收视”?
《琅琊榜》今秋一经播出火遍全国,但收视率却长期在0.8徘徊,接近收官才勉强破1,而《芈月传》东方卫视50城收视率却长期维持在2.5以上,数据说明,《芈月传》的收视人数远多于《琅琊榜》。
《芈月传》和《琅琊榜》收视率出现如此大的差距,背后原因是什么?郑晓龙导演说:“电视机前的是中老年人,是普通家庭,我要照顾到他们的审美习惯。”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只一次表示:“《芈月传》采用了传统的拍摄手法,故事慢慢讲,观众更容易接受。”
《琅琊榜》则不同,该剧融入了大量“美剧节奏”,减少前戏铺垫,剧情推进紧凑,该剧制片人侯鸿亮曾反映:“为了适应年轻观众收视习惯,尽量调快了开头的节奏,一些前戏枝节被砍掉不少。”以“快”当道虽能带来超高网络点击率,但不能为该剧带来理想的收视率,即便《琅琊榜》画面精致、台词考究,但很多电视观众适应不了这种快节奏。反倒是《芈月传》缓慢讲故事的方式让不少电视观众觉得舒服。
B 谁创造了“差口碑”?
《芈月传》在腾讯视频播出,主剧及延展节目整体播放量已突破50亿大关。据羊城晚报记者从腾讯视频获得的官方资料,《芈月传》目前在腾讯视频的弹幕互动总数约为2600万,评论数达48万。与不习惯在网络上发声的中老年电视观众相比,年轻人更容易在社交平台发布对《芈月传》的看法。
在播剧集的“口碑”大多从网络发酵升温,所以,网民占主导的互联网观众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芈月传》的口碑,根据腾讯视频统计,18到29岁年龄段通过网络平台观看《芈月传》的人数占比高达66%。这也可以反映出,年轻观众决定该剧口碑的最终走向。
目前的差评有以下几类:史实错误、节奏缓慢、服装设计差、芈月形象太白莲花、细节工夫没做足等。喜欢就看,不喜欢就弃剧是年轻观众普遍的观剧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