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11月6日晚,民族宫举办了马季先生去世十周年纪念活动,观众们惊喜的看到了马季老师的学生黄宏登台,他那段生动有趣又饱含深情的发言,令观众笑声不断,掌声不息。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过去我们经常在电视上见面,今天你算看着活的了。参加马季老师的纪念会,心情非常激动。我出过一本曲艺作品集,是请马季老师做序,他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黄宏是我的弟子,同行,朋友”。称弟子同行的不少,称朋友的不多。88年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学习期间拜马季为师,他对我说,“从今以后,你的老师是马季,咱们共同的老师是马克思”。玩笑中我读懂了他的用意,他希望我身在军队,能创作出更多正能量的文艺作品。
马季是我爸爸年轻时的挚友,他们做了一辈子的好朋友。我第一次见到马季老师是64年,他和我父亲一起到大庆油田慰问,路过哈尔滨到家里做客,那一天是我们小院的节日,邻居们至今还津津乐道。后来是文革,我父亲为保留下马季老师的几张唱片,东藏西藏,就像《红灯记》里藏密电码一样。害得我有一段时间,一看《红灯记》就想起马季老师。
我与马季老师正式接触是创作。87年我创作一段相声《招聘》,马季老师很喜欢,并亲自修改、亲自把它搬到舞台上与观众见面,后来我把这段相声改成小品,成为我走进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第一个作品,从那之后,连续24年我为春节晚会创作、演出了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自己去写,有时一部小品要创作几个月甚至一年,从不敢怠慢,就是因为马季老师的那句话,“要做一个好的曲艺演员,必须能写能演,两条腿走路”。我做到了。
94年我创作了小品《打扑克》,本想约请马季老师共同表演,但他说,“小品非常好,我也很喜欢,可我扛的是相声这面旗,我要守住道”。后来与侯耀文老师合作了这个作品,获得了那一年春节联欢晚会一等奖。
还有一次马季老师到沈阳演出,我到后台看他,他让我演一段,可我没带服装,只有到观众席去借,当时看到一个老大爷穿一身中山装戴一个解放帽,很威严,我说,“大爷您能把帽子借我用一下吗?”他说:“你是黄宏,我看过你的小品。”我说就是为了演小品,他说没问题,摘下帽子很爽快的递给了我,我说“大爷,衣服能借我一下吗?”他迟疑了一下脱下衣服,我一看实在不好意思,老人的里面只穿了一件跨栏背心,前胸还印着“所向无敌”。演完出,我还上衣服和帽子并鞠了一躬向他表示致谢,他说,“不客气,你带我去后台,我看看我闺女。”我说“您闺女是……”他说“那英”[微博]。那天我们在后台笑翻了,马季老师感慨,“编都编不了这么巧,可见,生活是最好的编剧”。
我们到外地演出,都愿意跟马季老师坐一辆车,听他闲谈,到后台都愿意围着他坐,听他说“活”,晚上演完出都愿意在他房间唠嗑,直到他撵我们回去睡觉。
我与马季老师最后一次演出是在日本,逛街时他要买一个摄像机,告诉我,年纪大了,写东西很吃力,他想把一些感悟对着镜头自己录下来,给后人留点东西。回来不到半年就听到他去世的噩耗,后来我问马东,东西录下来没有,他说,录了一些。
马季老师的离去,对家人、弟子和喜爱他的观众,都是一个打击,对中国的曲艺事业是一个重大损失。遗憾的是,他的本事我们没有学完,他的技能我们没有完全掌握,他要求的艺术高度我们还有距离,但他为艺术创作孜孜不倦的那种精神,却永远激励我们,他是榜样,像一束阳光照亮我们前行。在这里,我要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作为学生,能有这样一位像父亲一样的老师,是我们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