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红军》:小人物演绎伟大的长征精神

2016年11月22日 14:19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1月18日,在京召开《我是红军》专家研讨会,邀请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仲呈祥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对该剧开展研讨。

《我是红军》 《我是红军》
原创剧重新解读红色历史 原创剧重新解读红色历史
开拓主旋律作品新角度 开拓主旋律作品新角度
深化、拓展、挖掘长征精神 深化、拓展、挖掘长征精神

  新浪娱乐讯 由浙江和通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东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金华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我是红军》在浙江卫视播出后,引起了业内专家的关注。11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在京召开《我是红军》专家研讨会,邀请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仲呈祥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对该剧开展研讨。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和通”践行新长征精神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反动的血缘论、血统论是根本不成立的。这一点正证明了电视剧《我是红军》在创作上选择了最大的难度——因为要说明经过了人类历史上、精神史上的奇迹,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对理想信仰执着追求的伟大长征,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这部戏中自豪地喊出“我是红军”的这两位主人公,从本属于其他类别的人群里走来,真正走近了红军,感知了红军,到最后参加红军,完成了精神乃至人生的蜕变。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概括长征的时候,对毛泽东关于长征精神的阐述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习总书记在讲话里说“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这就把“宣言书”说得更深入了——宣什么言?为真理而战,真理就是我们的理想,就是我们的信仰。《我是红军》把这个审美化、艺术化、形象化。我们的党在探求真理,聂九以及沈忆萍也在探求真理,包括跟着他们的郝梦来这一批人,都在探求真理。他确实通过长征真正认识了红军,懂得了真理在哪儿,懂得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习总书记在讲话里还用了一句话:“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聂九的经历就是这样,几经反覆,最后庄严地在党旗下宣言,被唤醒了。所以这部戏应该是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时候,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上,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去讲理想信念,去明白探求真理之路,唤醒民众之路,就是精神上的长征。

  习总书记又说“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就是要走好今天新的长征。今天我们应该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上,真正地继承弘扬长征精神,坚守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真理,一定要依靠群众、唤醒群众,跟群众一道前进。

  深化、拓展、挖掘长征精神

  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这部片子有两个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一个是题目。《我是红军》实际上就是从红军自身的性质说明红军长征的必然性,红军就是专门为天下弱势群体、受苦百姓翻身求解放提供帮助、贡献力量。谁参加了红军,成为一个合格的红军指战员,就是人生的光荣,这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这部片子最典型的是选择了聂九这样一个少东家的形象,本来是为了给父母报仇,但是后来变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他是山寨出身,最初并不喜欢红军的纪律,但一步一步地发现,只有跟着红军才能有出路,自己的付出才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为了劳苦大众的利益而付出。

  第二点,过去的长征题材也有一些写批“左”的,但《我是红军》在这方面的表现还是比较独特的。这部片子通过聂九这个小人物的命运和成长,展现了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洋教条是可怕的历史大背景。这两点在这部片子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视角下移,以小见大

  范咏戈(中国作协全委、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现在对于长征这样重大的历史题材来说,留下的创作余地其实已经不多了。那么如何开拓题材呢?《我是红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就是视角下移,以小见大。

  作为一个山寨的少东家,聂九参加红军这一路走下来特别坎坷。他是参加了几次红军的活动之后还是想跑,一直到最后一集才加入了共产党。这个戏表现这样一种身份的人,这么不容易,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再一个就是对小分队的不容易也写得非常充分。为大部队提供情报也好,策应大部队也好,就这么几个人,而且这几个人有的是临时参加,却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通过这两个“特别不容易”,从小视角表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色题材戏如何适应青年观众

  陈先义(《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

  《我是红军》这样的作品,可贵之处在于选择了坚守和探索。坚守我们一贯张扬的主流价值观,张扬我们一贯提倡的英雄主义精神。探索红色作品怎么与大众的审美找到最佳的切合点。我觉得这部《我是红军》在这个方面很有值得总结的经验。

  另外还有两点,一个是小人物大前提,以小见大表现长征精神。这部戏用虚构人物写真实人物和事件,作品写到的事件在历史上都是有线索可查的。编导并没有拘泥于这些事件,以这些事件勾勒了一群小人物的故事,将镜头对准了像聂九这样的小人物,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第二点是这部剧写小人物的成长和变化,在成长变化中塑造真实可信的英雄。聂九参加红军之初是为报私仇,到最后成为一个红军战士,他是从一个被动的革命者到一个自觉的革命者。沈忆萍知道自己是白汝樵女儿的时候,她依然坚持自己的道路。剧中很多的设计非常有特点,一是大部队离开了主力部队,这样一个小分队本身就处于一个险象环生的环境,加上聂九这样一群小人物,与地方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故事戏剧性、复杂性很有特点。

  原创剧重新解读红色历史

  丁临一(武警总部电视艺术中心原主任)

  在11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中,《我是红军》应该说是一部对红色历史做了重新解读,并且努力地予以了精彩重现的电视剧作品。

  《我是红军》首先是一部原创剧,它是我们的主创团队通过对历史的研究,通过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努力摸索、探索、开掘,从而构思和不断丰满、完善的一部剧作。

  在再现历史背景的真实方面,《我是红军》对历史的表现是若即若离的,比如里面写小分队的电台,写曾局长跟着主力红军的电台,这是有非常扎实的历史依据的。这些东西在其他剧作里面是很难看到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戏在题材方面能够有新鲜的东西,同时表明主创在展现历史背景真实方面是做了功课,做了很大的努力。

  第二就是故事讲得很扎实,这里面讲聂九的命运,再往上延伸到小分队的命运,而小分队的命运始终和中央红军若即若离地扣着。特别是到最后聂九带着小分队,为了主力部队攻打腊子口减轻压力,阻止另外一支国民党援军。尽管是虚构的,但又和一些真实的历史若即若离地扣在一块。

  另外就是人物的鲜活,聂九这么一个人物的发展变化,从早期他完全是为了报私仇,到接触红军后命运的极大转折,有很多因素,这部戏里面有了充分的开掘。实际上聂九的变化就是长征精神与灵魂融合的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展示得很扎实,很有说服力,这是非常难得的。

  “来自心底的历史应答”

  边国立(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军事文艺理论评论家)

  在我的脑海里,第一位不是作品如何,而是我们这个作品的出发点是什么。看完《我是红军》之后,我有一个肯定性的结论,我把它定义为“来自心底的历史应答”。

  聂九这样的人最后成为一个红军战士,而且最后举起手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就是一个人和一代人的理想和信仰吗?这也正是《我是红军》这部戏的戏核。红军战士一定要秉持这个东西,才会有我们红军的精神力量和战斗力量。每一代人都站在历史的连接点上,每一代人都富有传承的使命,我们不能断代,我们的作品就是要融入这种传承的力量。

  第二点就是这个作品的主旨。表层的就是从个体、家庭到红军战士的成长;深层的就是对我们中国革命的宗旨和红军强大感召力的回答。所以这部作品就是在表层和深层上给予了历史的回答。整个故事就是艰难时期红军走过的路,像聂九这样的人从一开始的个人私怨升华到解放劳苦大众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认知,对中国革命的目的认知等,传递的是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使命担当者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接近红军才能认识红军

  张德祥(《当代电视》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这部作品我看了以后用一句话来说感受,接近红军才能认识红军。你不接触红军,红军这样一种传奇也好,史实也好,很多人都不相信,包括现在的年轻人,在这样一个好的环境中长大,很多年轻人是不会信的。所以说接近红军,才能认识红军,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主题。

  这部作品的叙事核心就是聂九与红军小分队的偶遇与结缘与成长。这样一个偶遇,聂九就接触到了红军,就认识了这些人,经历了一系列的故事,最后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其实整部作品就是写偶遇、结缘与成长。聂九到了这个小分队以后,他又遇到了原来的妻子沈忆萍,沈忆萍在这个地方又遇到了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白汝樵……所以为什么说这个剧很好看?我在看这个剧的过程中,有时候连续几集都停不下来,尤其是它的几重矛盾,就是聂九与聂玉衡之间的复仇,复兴社与中央军覃师长的矛盾,以及红军与国民党军之间你死我活的冲突等。

  我觉得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还是以小见大。不论是巧遇也好,偶遇也好,大家遇到一起以后,因为当时的矛盾冲突,组成了这样一支队伍,并且走向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应当说在艺术创作上,和过去一些写实的作品还不完全一样。

  主旋律作品的广度、角度、难度

  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社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和通影视做红军题材主旋律的作品值得我们关注。这个关注的意义在于体现在这部作品上的主要有三个词,广度、角度、难度。

  广度就是关于红军题材,当然主要是正面的、宏大的叙事,这个过去都有了。和通影视没有按照常规取材,而是通过以小见大的视角,对红军题材进行了更丰富性的、更具有广度的开拓,非常值得肯定。

  角度就是它增加了观赏性,增加了多种多样的元素,包括各种类型片积累的艺术创作、方法、经验。这部剧里面还特别贡献了几个人物,一个是聂九、一个是白汝樵、还有郝梦来等。在几个正面人物的框架下,这几个新鲜人物补充进来,让整个剧显得特别丰富。

  难度方面,这种红军题材的主旋律作品,首先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不能错,另外历史事实必须无误;再有一个就是人物必须有性格,故事情节必须激荡,观赏性必须要适合年轻人看。要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非常有难度。

(责编:vhah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