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谍战剧回顾:偶像化探索值得肯定

2017年01月04日 19:25 新浪娱乐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邓原:最近出现了谍战偶像剧多元化的现象。偶像化也是一种新拍法,我持很欢迎、很欣赏的态度。

  新浪娱乐讯 2016年的谍战剧市场呈现小范围井喷,从年初到年末,似乎每一段时期都有一股谍战热,无论大小,总是也能在荧屏上占据一席之地。3月份在浙江卫视首播的《潜伏在黎明之前》依旧带着传统谍战剧的气质打响头炮,整个上半年的谍战剧市场逐渐开始有了温度。

  随后的四、五两个月间,谍战剧虽然没有呈群起而攻之势,但是在荧屏上的曝光率却丝毫没有减少,《父亲的身份》《邮差》接连播出,使得谍战剧保持着不断档的状态。如果说《潜伏在黎明之前》还启用了80后演员来呼应2015年《伪装者》掀起的谍战偶像化风潮,那么随后的这两部则又将谍战剧带入了以往传统的老戏骨挑大梁的路数。《父亲的身份》依旧选用了陈建斌[微博]、俞飞鸿、冯恩鹤等老戏骨担纲主演;而《邮差》虽然也起用了80后年轻演员,但是在老演员的搭配上也丝毫不含糊,选择了李幼斌来提戏。

  尽管老派谍战剧《父亲的身份》在央视一套播出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但是曾经演活了李云龙的李幼斌却没能救起《邮差》。偶像化趋势已然不可逆转,6月迎来的《解密》就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部由陈学冬、颖儿[微博]等年轻偶像出演的谍战剧彻底点燃了2016年的谍战市场,它不仅凭借着1.64%的平均收视率占据了今年谍战剧收视榜的高位,就算是放在整个2016年的电视剧收视榜单中,它也高居第五名的位置。相比之下,与它同期播出的另外两部更偏传统谍战范儿的剧《风云年代》《追击者》就显得惨淡多了。《风云年代》凭借着央视八套的平台力量,也只能达到0.889%的收视率;而于和伟[微博]、李小冉[微博]、朱雨辰[微博]主演的《追击者》的收视率只有0.498%。由此开始,2016年谍战剧的市场占有情况高下立判,偶像派谍战成为市场的生力军,代表着谍战剧在2016年的电视剧市场开疆拓土。但是,随之而来对年轻演员在谍战剧中的演技质疑也水涨船高,所以,同样有偶像加持的《代号》在8月播出后却并没有取得可观的战绩。

  虽然《代号》《蜂鸟》等剧在“谍战+偶像”的实验中并没能取得料想之中的成功,但是就整体来看,2016年谍战剧市场的最大赢家还是非偶像莫属。9月-10月,2016年第二个谍战高潮的到来就多亏了《麻雀》《胭脂》这两部充满偶像气质的剧集,尽管口碑不佳,但是收视成绩丝毫不弱,甚至可以说就是这样一批剧为谍战剧在2016年的电视剧市场上攻下一块领地。《麻雀》更是凭借1.71%的超高收视率反超《解密》,成为2016年谍战剧收视之王。最终,能够挤进卫视黄金档电视剧收视TOP50榜单的谍战剧还是要靠李易峰[微博]、张若昀[微博]、赵丽颖[微博]、陈学冬等人的颜值了。 当然,其中也有例外,就是于震[微博]自导自演的抗战谍战系列剧《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部融合了更多抗战元素的谍战剧不仅凭借1.288%的高收视打败了流量剧《胭脂》,而且也成为跻身2016年电视剧黄金档收视TOP50的老派谍战剧唯一代表。作为岁末播出的谍战剧,《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疲软谍战市场的唯一力量。

  在经历了2010年前后三大经典剧目《潜伏》《悬崖》《黎明之前》的谍战热之后,这一类谍战剧逐渐陷入僵化,近几年几近沉寂。今年,依靠几部颜值俱佳的青春偶像谍战剧,似乎再度唤起了观众对这一类型的关注和讨论。尽管“谍战+偶像”的口碑与市场成绩不成正比,但是它也给谍战剧在类型的创新方面带来了启发,“谍战+”的类型杂糅开始多元化起来。

  除了偶像元素,《解密》《麻雀》《胭脂》三部剧中还融入了现代年轻人十分钟爱的类型元素——悬疑推理。无论是陈学冬扮演的容金珍,亦或是李易峰扮演的陈深,甚至是《胭脂》中一开始只是位简单无害的富家小姐胭脂,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都极尽能事地展现他们身上超乎寻常的推理能力。虽然有些表现有点生硬,但这也算是谍战类型创新的一种尝试,如果要找到年代谍战恰如其分的当代表达,那么加入这些当下广受年轻观众追捧的悬疑推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除了与悬疑推理类型的融合,“谍战+”的范围还扩大到国产电视剧历来广受欢迎的家庭伦理范畴。传统谍战剧历来是更倾向男性观众的,也更符合男性观众的审美。但是在中国,电视剧最广泛的受众群体还是广大的女性观众,因此,传统的硬汉、烧脑谍战融合符合女性观众审美的家庭戏,也表明谍战剧在自我定位上更加宽广。在今年的谍战剧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双刺》;其次,在《代号》中将乔任梁[微博]和祖峰安排为郎舅关系,家庭戏自然也是少不了。除了类型元素的丰富,故事矛盾的增多,谍战剧更希望通过跟此类型的沟通,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受众群。

  谈现象

  当然,对于2016年的谍战剧创作,光听小谍的一家之言显然不够份量。为此,我们特意给大家请来了几位重量级嘉宾,有编剧界大神、制片界大佬、评论界专家,跟我们谈谈2016他们眼中的谍战剧。以下为满满干货,赶紧搬个小板凳,掏出笔记本吧。

  徐兵:2016年的谍战剧博而不精

  徐兵:编剧、制片人,代表作品《请你原谅我》《新上海滩》《一米阳光》《重案六组》《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非常24小时》《红色》等。

  2016年谍战剧市场的关键词肯定是颜值鲜肉。当然,谍战剧本身越来越多样化,但触及内核的反而少了。

  现在大家都更“会”了,编剧、演员、导演、投资人,都特别了解在现在的电视剧市场里怎么做才对,才好卖,每个链条都有经验,这让我觉得电视剧越来越变成了个生意行当,跟创作作品情怀、理想、个性之类的关系反而越来越淡了。

  就像市场走到最后都会更细分一样,谍战剧现在也面临着在大题材之下,更细分深入的过程。我期待大家都能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做自己想要做的影视剧。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触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触碰到他们心里最嫩的那块地方。

  邓原:偶像化是谍战剧新模式探索的努力,值得肯定

  邓原:编剧、导演,代表作品有《英雄无悔》《忠诚卫士》《国家机密2》《谜砂》《胜算》(编审)等。

  这些年来,谍战片整体的数量大大增加,客观来说,相应的质量较以前是有所提升的。当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其一就是跟风、套路东西比较多。其二是,这个题材多局限于解放前和抗战时期,反映现代的、当代社会的谍战剧比较少。

  最近出现了谍战偶像剧多元化的现象。从《伪装者》之后,这个局面就更加的显现。偶像化也是一种新拍法,我持很欢迎、很欣赏的态度。虽然那个年代比较固执,但是演员的颜值和制作的精良提升了片子的质量。

  同时它的多元化也是在寻找出路中的一种变革。加入情感,生活态地表现地下工作者的情况,这都是一种试探,是把它生活化的追求。这都是编剧、创作人员和投资方对谍战剧共同的探索,是在寻找新的模式和方向所做的努力。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李星文:2016是谍战剧新旧角力、交替的非稳态过渡

  李星文:电视剧研究者、影评人,现为《北京青年报》评论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影视独舌》创始人。

  今年“偶像+谍战”有很多,以《麻雀》和《解密》为代表。虽然最终收视率还不错,但口碑普遍不好,尤其是在网络自媒体中,口碑非常差。集中表现在对小鲜肉不会演戏导致谍战的力量感、烧脑感、人物命运的无助感都出不来的讨论上。

  老一派或者说传统谍战剧的代表有《父亲的身份》,《双刺》也算。《父亲的身份》是在央一播出的,平均收视率52(CSM52城)×1.2%左右,收视率一点不比小鲜肉谍战剧差,口碑也要好得多。无论是高群书所率领的电影级制作团队,还是陈建斌和俞飞鸿戏骨级的演技,最后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两派之间可谓是隔空交锋了一把。从我个人来看,这一轮打下来以后,谍战剧还是不能离开它铁血、有智商、有深度、扮酷耍帅的这些特征,不能是游于表面的扮酷耍帅。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把这些所谓的青春谍战剧跟谍战剧的四大件《暗算》《潜伏》《黎明之前》《悬崖》放到一起,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就算是跟柳云龙本来应该前年就播出的,但就目前来看可能要等到明年才能播出的《风筝》相比,也差着一大截。[25]就更不用说它们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深度了,就是在比较表面化的谍战故事层面,它们也差着劲儿。

  隆晓辉:2016的谍战剧是“人保戏”,再难昔日光辉

  隆晓辉:江苏中天龙投资集团、江苏中天龙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国内知名独立制片人。投资拍摄了《国家机密》《国家机密2》《于无声处》等多部现代国安反间谍题材的特色剧目。

  如今的谍战剧缺乏对历史的尊重,我不反对站在今天的意识形态角度来反映历史,但是如果能够符合历史真实的去挖掘当年那些地下工作者和情报工作者的人性问题,这是有感染力的。

  这个时代比较浮躁,现在可能都是人保戏,导致演员价格居高不下,观众唯演员马首是瞻,电视台唯演员马首是瞻,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演员变成了影视作品中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一种导向和趋势对市场的破坏是巨大的。

  在中国,谍战剧隶属于军事题材这一大类。因为基数大,所以只要这种剧出来,还是能够受到观众欢迎的。回顾2016年,在一个阶段的播放中,军事题材可能会占很大的比重,那么作为介于生活剧和带军事对抗性的剧之间的谍战剧,它也在其中分到了一杯羹。但是,要想实现当年谍战剧那样的影响,很难了。

  论根源

  2016年的谍战剧虽然在数量上有小范围井喷的趋势,在内容上也在积极地尝试各类创新,也有剧集取得了傲人的收视成绩。但是总体而言,今年的谍战剧缺乏现象好剧,偶像化趋势备受诟病、口碑疲软。至于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且听我们的业内嘉宾给你细细道来。

  徐兵:市场和演员个人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是市场需要。偶像的出演可以让剧的话题度、关注度攀升,买方电视台和制作公司一起选定了一部戏的剧本和卡司阵容,决定了一部戏它的风格和整体面貌;另一方面属于演员个人倾向。谍战剧更加考验演员的功力,演起来也很过瘾,所以很多演员希望通过谍战剧卸下“偶像包袱”,回归演技。

  邓原:数量增加下开辟新的求索之路的需要

  那么我觉得这是谍战剧太多之后,需要寻找更多新的出路的需要,这也是审美上观众们的一种新的需要。什么东西多它一定会看腻,那么怎么办呢,它要找新的出路。所以才有了偶像化的尝试和努力。

  但问题是这一模式一旦有开头成功之后,又是一窝蜂,现在这个一窝蜂和追风现象当然有很多客观原因造成的。更可怕的是这个一窝蜂,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你觉得满屏幕又是这种东西,又开始有不新鲜的感觉。

  李星文:互联网、资本与行业浮躁的三重作用

  这类谍战剧实际上真的就是货卖一张皮,即使有自己的魅力,那也是偶像剧的魅力,而不是谍战剧的魅力。这跟互联网对影视行业的加持有关系。网民以年轻观众尤其是小女孩为主,她们喜欢小鲜肉,喜欢沉浸在爱情桥段中。对她们而言,看谍战剧这个传统的、非常有内涵的类型剧,必然是一个买椟还珠的过程。

  还有一个原因是资本的大量进入。资本快速盈利诉求的实现,就是找到一个模式以后复制。之前说的谍战剧四大件都是个性化的艺术品,需要很多天才创作人员做艰苦、长期的思考和劳作,才有这个作品。但是小鲜肉谍战剧实际上不需要,它就是把几个元素配齐以后,写个差不多过得去的剧本,找一个导演,尽管导演可能不错,但是无法从整体上提升它的品质。

  除此以外,还要归咎于现在影视行业普遍的浮躁之风。谍战剧需要较高的智力含量和相当精细的制作,需要剧本非常有智慧,而且要成熟;拍摄过程中也需要非常精细,才能出来一个没有短板的作品。但是这在当下的影视环境里很难实现。因为大咖们会对剧本进行干预,所以现在很多剧组都是现场改剧本,顺拍的现象越来越多,剧组往往处在兵荒马乱之中,这就导致需要干细活的谍战剧不大可能有足够高的完成度。

  隆晓辉:现代审美需求和资本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在剧作,由于粗制滥造、反复重复跟风,导致它水准下降。再一个就是观众不吃过去的那一套了,特别是在网络上。相比之下,网络上年轻一代的观众对形式感、颜值、偶像等的拥趸和追逐要远远大于对故事本身的追逐。但是,这些元素占据上风,换来的是对剧本身品质的不好口碑。它们绝对不是一个能够满足观众需求的高水准的谍战剧的呈现。

  在中国目前供过于求的电视剧市场环境中,仍然有那么多人和资金涌入,显然是有很多热钱,在没有更好的出口的时候,通过影视找到他们和资本市场对接的途径,但是它必然会导致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出现。为做而做,精品怎么可能在这样一种只要有钱就可以做的环境下诞生呢。

  诚然,2016年的谍战剧在口碑上并没有延续2015年《伪装者》创下的历史,但是在数量确实有所提升,而且就进入年度收视排行榜前50的谍战剧数量来看,2016年也是2倍于2015年。单从数量和收视来看,对于谍战这一类型,2016年的确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类型的创新方面,好不容易焕发活力的谍战剧似乎又陷入另一个泥潭,口碑的一致走低也给我们敲响警钟,要想发展,还得求变。我们也只能期待2017,会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谍战剧,让我等眼前一亮,再现全民追《伪装者》的盛景。

  转载自:龙谈谍影

(责编:vhah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