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黎明决战》从40集剪到31集为了不丢人

2017年03月20日 15:57 新京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对于小鲜肉串戏、不敬业等问题,刘江表示“拿了那么多钱不好好干活,很快会被淘汰。”

刘诗诗 刘诗诗

  昨晚, 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出的电视剧《黎明决战》迎来大结局。在该剧中,“东京影帝”王千源[微博]《解救吾先生》中的“悍匪”化身为“公安局局长”程樯,人气花旦刘诗诗[微博]首次挑战“冷艳女特工”宋红菱。此外,还汇聚了曹炳琨[微博]、张晞临[微博]、任正斌等在谍战剧中有过出色表现的实力演员。

  虽然有不少明星加持,但还是有观众质疑该剧悬疑感不强,剧情张力不够,旁白太多像“抗战版《舌尖》”。再比如,有网友发现,女主角成了整部剧为数不多用配音的演员。

  这部剧豆瓣评分6.5,虽然在最近的国产剧里,评分不算低,但导演刘江[微博]此前执导的谍战剧《黎明之前》,豆瓣评分9.2,比起来差距还是不小。对此,刘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两部剧没有可比性,类型跟创作意义都不一样。《黎明决战》的意义很大,他们有义务展现第一代公安的英勇事迹。

  对于最近正剧导演纷纷去拍网剧、IP剧的现象,刘江称这种新尝试无可厚非。而对于小鲜肉串戏、不敬业等问题,他表示“拿了那么多钱不好好干活,很快会被淘汰。”

  片场立规矩,还没遇到过“问题”鲜肉

  这一两年影视市场出了很多小鲜肉不敬业反而高收入、滥用抠像替身等乱象,被人口诛笔伐。刘江称这些问题他早听说过,确实有些怨声载道了,说明肯定是有问题。但他没有经历过,只是道听途说。他认为也不能是小鲜肉就一网打尽,不能说所有人都有问题,只能说有不好的现象,所谓的小鲜肉涉世未深,因为人气带来了市场,他们不尊重创作,不尊重手里的饭碗跟手艺,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会栽跟头。刘江觉得批评声来得很及时,希望这些不敬业、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及时警醒过来,“年轻人犯错误可以,但知错要改。拿了那么多钱不好好干活,很快会被淘汰。”

  那么刘江导演在拍戏时如何保证质量呢?刘江称:“在创作现场要树立好的风气。比如说搭戏。我要求所有的戏,无论全景、近景,演员要在现场,给对方搭戏。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几年前我拍戏,有个刚刚跟我合作的演员,他也搭戏了,但是没好好搭戏,跟他演的时候不一样。那时刚开机没几天,我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把他猛批了一顿,算是‘杀鸡儆猴’吧。”

  “这叫立规矩,拍戏时怎么演,搭戏时也要怎么演。否则会影响对手,表演状态不一样就接不上了。这是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我的组里连副导演搭戏都不可能,就是演员自己搭,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当大家都在认真创作,认真拍戏,是个有尊严的事,也是快乐的事。”

  现在好多正剧导演选择拍网剧、IP剧、玄幻剧,比如《大明王朝1566》的导演张黎去拍《武动乾坤》《红色》的导演杨磊拍了《九州天空城》。记者询问刘江作为资深的正剧导演会去拍网剧吗?他认为这种现象不奇怪,“相信张黎导演拍《武动乾坤》也是张黎的《武动乾坤》,不会把它拍雷了。这种新尝试无可厚非,为了戏剧空间更大,有了所谓的玄幻,但这其中的价值观、底子OK,我觉得没问题,像张黎导演拍这种题材。一定会同样精彩。尝试新东西没问题。我也不排除去尝试,但我接下来是原创的现实主义题材。”

  ■ 对话刘江

  关于剧情

  是“命题作文”跟《黎明之前》无可比性

  新京报:《黎明决战》和上一部谍战剧《黎明之前》是否有关联?

  刘江:这两部剧没任何关联。《黎明决战》是公安剧,有历史原型。《黎明之前》是原创的类型化、商业化的谍战剧。《黎明决战》是“命题作文”,是在真实背景、人物原型的基础上,向公安战线致敬的献礼片,跟《黎明之前》的创作背景等各方面都不同。《黎明之前》的每个镜头都是我拍的,每个镜头都是我剪的;《黎明决战》我是总导演,但由于档期原因,不能投入所有的时间,我主要把握剧本方向、基调、水准和后期方面。

  新京报:“命题作文”创作上怎么做?

  刘江:其实更难做。《黎明之前》在创作上可以天马行空,《黎明决战》要保持原来的意义,又要考虑可看性,这也是主旋律不好拍的原因。剧本修改至少两年多。原型是中国第一任公安局局长。历史背景是1946年,共产党解放了哈尔滨,需要公安部门管理城市,处于风雨飘摇的特定环境。

  这个命题最早给了编剧林和平老师,在创作上,林和平老师非常忠于历史原型,后来公安部的领导也提了意见:艺术创作要高于生活。这也解放了我们的思想。编剧何可可加入之后,在剧本基础上做了修改,为了可看性,加进了夺宝的情节。

  新京报:有观众评论,相比于《黎明之前》、《潜伏》这些谍战剧抓内鬼的紧张氛围,《黎明决战》悬疑感没那么强。

  刘江:很正常,类型不同。一道鱼香肉丝跟西红柿炒鸡蛋是两道菜,西红柿炒鸡蛋吃不出鱼香肉丝的味儿来,料都不一样。《黎明之前》是类型化程度非常高的谍战剧,意义不一样。

  《黎明之前》是敌明我暗,是卧底。这次是敌暗我明,是防守,又有真实的历史事件。包括户口制度、普查制度、发动群众破案,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些史实,都要真实展现,跟《黎明之前》的谍战紧张感,没有可比性。类型跟创作意义都不一样。但《黎明决战》的意义很大,我们有义务展现第一代公安的英勇事迹。

  关于后期

  从40集剪到31集为了不丢人

  新京报:有部分观众觉得旁白太多,影响观感,为何会用这种形式贯穿剧中?

  刘江:我也觉得旁白有点多。这个多,也是不得已。旁白本身就有,从一开始就是这么处理的,有些地方的过渡,如果没有旁白,交代不清楚。

  新京报:为什么砍掉近10集的内容?

  刘江:没办法,不能丢人啊。还是得做有良心的事情,给观众看,要对得起观众,你还是得保你的手艺。我就想要求高一点,没达到我的要求,不想让观众看到。现在这些是可以拿给观众看的,那些砍掉的内容不行。

  我举个例子,现在程樯(王千源饰)和宋红菱(刘诗诗饰)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家里。其实原作是第三次见,前面还有两次见面。头一次见是在火车上,之前有个特务,是宋红菱的前任。在那种极端情况下,该特务知道她要坐火车来,得把重要的任务告诉她,而程樯就在车上追了过来。

  但是我看了拍完的样片后,觉得这不合理。一个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会挑这个时候告诉她呢?有点儿戏了,为了戏剧性而戏剧性。所以把第三次见面变成第一次,这样前面好多戏都要砍掉。

  还得用一些剪辑的手法,包括大特写的定格。把一个白描的手法变成写意了,为了让观众看不出来痕迹,还补配了几句音,都是不得已的处理。

  新京报:后期还做了哪些工作?

  刘江:拍摄前期因为是一部电影的宣传期,没有时间一直跟着。演员的档期定了,没法错开。所以只能定期看一些回放,提出要求。

  但有些问题,不连戏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就在后期上做些补救,必须把要求提高点。当时已经粗剪完了,我再修改,连精简带加音乐,花了至少两个月。要说没遗憾不可能,影视行业永远是充满遗憾的艺术。

  关于角色

  选刘诗诗是逆向思维她也一直想演谍战剧

  新京报:刘诗诗出演过《步步惊心》《女医明妃传》等古装剧,画风跟谍战剧似乎不太搭,王千源则是从《解救吾先生》中的“悍匪”化身为“公安局局长”。在男女主角的选角上有怎样的考量?

  刘江:之前听说刘诗诗本人很想演谍战戏,想尝试有冲突、有特殊身份的特工角色,我一听觉得这个效果可能会很惊艳,因为会有很大的反差。谁说女特工就不能温柔美丽呢?我看过她的戏,觉得她是个内敛、有内劲儿的演员。创作上有时候顺撇儿是不好的,有时候得有逆向思维,反着来会产生奇妙的效果。事实上,我对刘诗诗的表演非常满意。

  跟王千源一直有想合作的愿望,他也是被剧本吸引了,被特殊时期那一任公安局局长的故事打动。我跟他也是约定已久,一直说要合作。

  新京报:这部剧的演员几乎都是同期声,为什么刘诗诗用了配音?

  刘江:其实我当初坚持用原声。说实话在创作上,她本身的声音,我没有太大意见,虽然不能说完美,但是可以用。只是录音这边,声音音量有点小。她是小细嗓,比别的演员吃亏些,像王千源、曹炳琨他们都是大嗓。所以为了更好的声音质量,平台方也给出配音的建议。本来是让诗诗自己来配,但当时她的档期出现问题,赶不回来。不得已找了个跟她声音很像的配音演员。

  新京报:剧里的汉奸金宇轩,看似狡猾,但是对亲人朋友有情义。你对塑造角色上的思考是什么?

  刘江:这是创作以来我的一个要求,一定要写人。我们要破除一切脸谱化和概念化,不是说简单的好人、坏人,是要先写出人来,这样才是生动的一个故事。比如说金宇轩,虽然贪婪,为了孩子的未来他做了坏的选择,可他讲情义。

  有了这个种子,他才能被程樯感化,到最后他让共产党拿到了武器。这个角色在功能上也是灰色地带的,我们着重塑造一个活人。刘诗诗那个角色也是,看上去是个敌特,但后来她开始质疑国民党贪腐等各方面,然后有了觉醒和成长的过程。

  采写/新京报记者凌晨 实习生 李娜

(责编:得得)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