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人民的名义》为何堪称尺度之最?

2017年04月11日 12:13 北京娱乐信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人民的名义》除了体现在官员级别之高、案件之大以外,编剧周梅森说,这里说的尺度更体现在“正视当下的社会政治生态”。

  信报讯 《人民的名义》从线上火到了线下,也让很多电视人认同:反腐剧的春天来了。实际上,在《人民的名义》之前,反腐剧的确从国内荧屏市场淡出了许久,回首近20年,国产反腐剧经历了兴起、繁荣,也经历了退潮、衰微,而这一次,号称“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诞生,的确可以称得上反腐剧在国内荧屏的破冰之作,也势必将掀起电视剧市场的“反腐热”,未来反腐剧或将井喷式爆发,但精品可能依然稀缺。

  尺度大在哪里?

  为何能称之为“尺度最大”?除了体现在官员级别之高、案件之大、场景之震撼以外,编剧周梅森说,这里说的尺度更体现在“终于可以正视当下的社会政治生态了。”

  ●首先,官员级别之高、案件之大

  《人民的名义》直面当代中国官场大面积坍塌的腐败现象,揭露的官员从贪了两亿赃款却不敢花的赵处长,到溜须拍马的祁厅长,甚至直捅副国级官员。剧中的幕后大boss赵立春既是副国级人物又是前省委书记,他利用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谋私谋利,为自己儿子赵瑞龙的罪恶行径“保驾护航”,他还通过权色交易腐蚀干部并拉干部下水,再疯狂敛财、滥用权力从而引发腐败大案。在《人民的名义》之前,的确没有任何一部反腐剧敢将贪官的级别捅到副国级之高、案件之大。

  ●第二,台词之犀利尖锐

  过去很多反腐剧台词大多会避开敏感和现实,但在《人民的名义》重,台词之尖锐和犀利令人惊叹,例如“现在老百姓对干部的感觉就是无官不贪,再不刮骨治疗,再不反腐,咱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就要败坏完了”诸如此类令人震惊的台词却直戳老百姓内心的痛点,也让所有看剧的老百姓产生共鸣,让现实生活中为官者为之一振,这也是该剧被称“尺度最大”的又一因素。

  ●第三,场景之震撼,足以引发全社会正视当下的社会政治生态。

  《人民的名义》第一集中,一个小小处长四年之内贪污了2.3亿巨款,满满一面墙、满满一床,全是赃款,这样的视觉冲击力也让人震撼。本来还一直打着官腔的赵德汉在罪行被揭露后,狼狈落马彻底崩溃时,求饶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侯亮平怒斥“大把捞黑钱时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这样的场景令人震撼又无比真实。

  可以说,曾经属于敏感禁区的情景和细节也在这部剧中被一一展现,贪官们腐败、贪污、逃跑、落马逼真的场景重现无疑也是真实的写照,活脱脱一部官场现形记。过去被认为不可能搬上荧屏的内容在剧中全部赤裸裸地体现了出来,再与剧中检察官侯亮平等诸多正派角色进行黑白正反对比,这样的“巨大尺度”,无疑也对现实起到了正面的政治宣教作用。

  反腐剧几度沉浮

  制度上 从火爆到近十年淡出

  实际上,在《人民的名义》之前,荧屏上也出现过很多国产反腐剧。而要追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反腐剧,要数1995年由周寰执导陆天明编剧的《苍天在上》,该剧讲述了章台市一起千万元公款挪用大案侦破过程的故事,编剧陆天明与《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以及知名编剧张平也被称为中国反腐剧的“三驾马车”。当时,《苍天在上》在央视播出的收视率高达39%,创造了当时电视剧最高收视,热度不亚于如今的《人民的名义》。

  在之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大雪无痕》《省委书记》《忠诚》《生死抉择》《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一大批反腐剧涌现。直到2004年4月,广电总局要求压缩此类电视剧立项,随后此类电视剧退出黄金档时间。据数据显示,当时涉案剧的拍摄数量占据了电视剧拍摄总量的一半之多,广电总局此举也是为了改变涉案剧过多过滥的乱象。于是,从2004年开始,与反腐相关的此类涉案剧逐渐淡出了荧屏。

  直到2015年,全国范围从上而下开始刮起反腐风暴,淡出荧屏近十年的反腐剧也开始回暖。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半年公示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就多达11部。也就是在那一年,周梅森开始创作《人民的名义》。

  制作上 投资方大多不敢冒险

  纵观20年电视荧屏,涉案、反腐剧这种政治题材作品做口碑往往不难,难的是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像《人民的名义》这种在豆瓣拿高分,还能让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的观众在朋友圈刷屏的反腐剧实在难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人民的名义》在制作之初,也面临了资金缺口、市场考验和平台选择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此类反腐涉案剧难出精品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资金,《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曾透露,有超过50家投资方因为担心尺度和风险,最终没有参与投资,甚至有一些已经签约的投资方最终选择毁约退出。实际上,资金短缺是很多反腐涉案题材剧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审查制度的严格、日渐年轻化的受众群和各种市场化的剧种让大多数老牌影视公司不愿冒这个风险。

  其次是市场,如今的电视剧行业早已不像十多年前那样平和,各种迎合市场化的题材出现、明星粉丝效应凸显,让整个电视剧产业都变得浮躁和商业化,受众的日益年轻化也让正剧不得不作出让步,各制作公司也自然更加青睐抢热钱、赚快钱。

  最后是平台,《人民的名义》制作投资超过1个亿,而湖南卫视以2.2亿买断了该剧五年间的台网播出和分销权。实际上,在该剧拍摄期间,曾有四五家电视台曾去现场探班,但只有湖南卫视最先作出反应决定买断。对于平台而言,一部政治题材剧在还未拍完时就决定买下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而平台方购剧的谨慎也是反腐剧难出精品的又一大现实问题。

  质量上 井喷态势下需要精品

  《人民的名义》的爆红,也让不少业内人士集体认同:反腐剧的春天来了。记者了解到,目前公、检、法、司、安这五大部门都有计划拍摄此类反腐涉案剧,可以预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反腐力度的继续加大,市场上将有大量此类剧涌现。

  但不可忽视的是,《人民的名义》的成功,除了尺度之大以外,还和制片人兼导演李路的用心、编剧周梅森的真才实学,以及整部剧所有老戏骨“友情价”的共同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反腐剧创作还要权衡对真实的反映与艺术的突破,站在足够的高度反应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

  综合以上这些方面,如何让反腐涉案题材剧避免重量而不重质,从而诞生更多精品化的好剧或许是未来必须研究的课题。

  信报记者 杨光

(责编:得得)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