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真是一个奇女子

2017年04月17日 14:28 新浪综合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六小龄童的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说《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技术可以超越,主创人员都可以复制,但特定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作者magasa,来源公众号:虹膜)  

  这是一个晴天霹雳,就在刚刚一会之前,六小龄童[微博]的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说《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

  六小龄童还发出了若干张自己和杨洁导演的合影。

  杨洁出生于1929年,前几天刚刚度过自己的88岁生日,没想到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如果说中国有一部电视剧,是真的家喻户晓,每个人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的话,除了央视1986年版的《西游记》,我找不到别的答案。

《西游记》(1986)《西游记》(1986)

  尤其是对70后、80后、90后来说,杨洁、六小龄童、迟重瑞[微博]、徐少华、马德华、闫怀礼诸位先生的这部作品,是我们成长年代的重要陪伴。

  我本人非常喜欢《西游记》电视剧,前几年还专门买过、读过回忆这部电视剧制作过程的几本书,其中就包括杨洁导演的自传《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

  从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是杨洁拍出了《西游记》。这实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奇女子!

  杨洁的出身非常不平凡,她的父亲是革命烈士杨伯恺。杨伯恺是谁呢?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也是中国民盟的中央委员,1949年12月被国民政府杀害于成都十二桥,史称‘成都十二桥惨案’。

  而杨洁从小就喜欢电影,很小就在《华西日报》上发表过小说,中学时就被父亲送到了延安,后来入读华北联合大学,参加了解放军,被分配到文工团,从事文艺工作。杨洁最早的工作是当广播员,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的消息就是她播出的。

  所以她实在是中国第一代广播电视工作者,这些早年的经历都为她将来拍摄《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这里插一条小小的八卦,也是杨洁导演的自传中写过的。

  杨洁在青岛期间,和一位山东大学外文系的高材生陷入了爱河,并很快结婚。因为两人的背景差距很大,杨洁是革命烈士的后代,而那位大学生却是资产阶级大官家庭的后代,可想而知杨洁在一开始所面临的阻力。

  杨洁的这第一位丈夫,便是前两周刚刚去世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第五代导演的恩师周传基先生(周老师的大爷爷周自齐是民国政府总理)。

周传基和杨洁的结婚照,摄于青岛中山公园,来自周传基微博周传基和杨洁的结婚照,摄于青岛中山公园,来自周传基微博

  不过杨洁和周传基的婚姻在持续了十年之后,还是分手了,个中原因杨洁在自传中也有谈到,这里就不说了。

  杨洁导演后来和第二位丈夫结婚同样面临了世俗的非议。他就是《西游记》后来的摄像师王崇秋,即杨洁在事业上的重要伙伴,但因为他的年龄比杨洁小14岁,这场姐弟恋在那个年代绝对是惊世骇俗的。但杨洁仍然冲破阻力和王崇秋先生在1969年结婚了。

  80年代拍摄《西游记》,如果没有王崇秋,那估计根本拍不出来后来的效果。虽然这是央视重点大剧,但拍摄条件仍然十分艰苦。摄像组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台摄像机,一台录像机,几把梯子,一捆绳子。什么摇臂、轨道车,根本都没有。

  但王崇秋很爱钻研,他用很多土办法解决了拍摄中的难题,也吃了很多苦头。

  有一个镜头,是王崇秋抱着摄像机躺在地上,拍沙和尚举着禅杖飞过来的仰角镜头。但吊着沙和尚的钢丝断了,闫怀礼连同禅杖掉下来,整个砸在王崇秋身上,把他打晕过去。

  在生活中,王崇秋负责照料杨洁的一切起居琐事,多次在病床前服侍妻子,将她从病危中拉了回来。这两口子的爱情故事,堪称传奇。

  再说说拍《西游记》的故事。这事的缘起是1981年文艺部的一次会议,当时中央电视台提出拍摄‘四大名著’,首先提上日程的是《红楼梦》和《西游记》。要知道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中国电视剧制作也如初生婴儿,就上马这么宏大的项目,实在是令人捏一把汗。

<span class=《红楼梦》(1987)“ data-link=”“>《红楼梦》(1987)

  首先定下来的是由王扶林拍摄《红楼梦》,这让杨洁有点失望就,因为她最想拍的其实就是《红楼梦》。不过接下来领导就询问了杨洁,你敢拍《西游记》吗?

  然而从不畏难的倔强性格的不容杨洁说一个“不”字,更可况这正是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当时50岁的她,叱咤风云的时候已经不多,愣了一下之后,杨洁冲口而出:“有钱就敢!”

  这句话,让杨洁和王崇秋付出了生命中的六年时光,并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和这部著作永远捆绑在了一起。

  关于拍《西游记》有多难,许多回忆的文章和书籍,像杨洁导演的两本回忆录《我的九九八十一难》《敢问路在何方》和副摄像师唐继全的回忆录《路在脚下》,都有详细写过。

  因为种种原因,《西游记》的条件是所有名著剧组最差的,和稍晚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比不了,和同期的《红楼梦》也比不了。

  从头到尾就一台摄像机,经费只有几百万,还差点断供,并遭遇了方方面面的阻力几乎停拍,真难以想象杨洁是如何扛下这六年的!这段经历,简直就是堪比唐僧取经一样的历险啊。

  很久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西游记》的拍摄趣事,下面重新说一说吧。你看了之后,一定会佩服中国早期电视人,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1、蓝幕抠像

  80年代,中国电视界没什么人听说过蓝幕抠像,更没有见过了,虽然这在西方影视界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

  中央电视台从美国进口了一台ADO特技机,《西游记》剧组拿来先试拍了《除妖乌鸡国》里孙悟空变成小猴子跳到桌子上和王子秘密谈话那个镜头。把六小龄童在蓝幕前做的跳的动作拍下来,再和事先拍的背景合成。就是用ADO机把孙悟空缩小,顺着动作节奏往上一提,就上了桌子,这的确不难。

缩小的孙悟空缩小的孙悟空

  但后来剧组发现,所有的人都象纸片一样,不是立体的,根本不敢转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在《计收猪八戒》和《三打白骨精》里有几个镜头特别明显。

  剧组反复尝试也找不到解决办法,后来才晓得,因为光买了硬件,还有种配套的软件没有买,所以立体的效果无法实现,而这种软件要5万美元,剧组根本买不起!所以《西游记》里很多特效场景的人物是纸片人。

二维的‘纸片人’白骨精二维的‘纸片人’白骨精

  蓝幕抠像最忌讳颜色冲突,这个道理也是剧组拍着拍着才知道的。

  但《西游记》里的人穿衣服五颜六色,背景幕布只能也做了各种颜色的,以备更换挑选。有时候颜色太杂了,还要多次合成才行,比如最后一集老乌龟驮师徒四人过通天河的镜头,就是四个人分别合成的。

老乌龟驮师徒四人过通天河老乌龟驮师徒四人过通天河

  合成工作必须回到台里完成,拍摄现场是看不到的。这样做的效率奇低,而且不知道拍摄效果如何,所以有好多特效镜头最后都废了,即使勉强能用也有各种瑕疵。

  2、吊威亚

  吊威亚不是新鲜的技术,其实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就会了。我读老上海影人的回忆录,就见他们说过吊钢丝拍动作片。

  但之后大陆因为长期不拍动作片,这种技术渐渐荒废了,反而是香港人将吊威亚发挥到极致。

  于是《西游记》剧组派了几个人到香港学习怎么吊威亚。当时TVB在拍一部金庸剧,导演杨洁、摄像师王崇秋就跑去看了,还跟徐小明[微博]导演探讨怎么操作。但时间有限,他们也只简单地看了几天,而且没学到一种关键的‘过江龙’技术,就回来照猫画虎。

  更难的是一开始连专门的钢丝都没有,只好找了军用的航空跳伞的钢丝。而‘过江龙’技术是一边猜一边实践,用滑轮原理来模仿的。

  因为对钢丝的承重量没研究,拍摄中钢丝断过无数次,猪八戒、沙僧都摔过,特别是孙悟空,有次摔得昏死过去。

  剧组也不懂怎么在后期抹掉钢丝的痕迹,只能用背景色来给钢丝上色。

  3、背景的拍摄

  剧组没有专门的航拍设备,天空和云彩背景都是坐飞机的时候和机长商量好,让摄像师到驾驶舱里拍摄的。另外坐汽车、坐火车、坐缆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时,都注意拍摄各种背景。

  4、烟火特效

  《西游记》的烟火特效是请八一厂的烟雾师来做的。但八一厂对拍摄战争片有经验,神话片却并不一样。神话场景的要求比写实的战争片更加复杂、绚丽、花哨,需要更高的想象力。

  天宫戏要用到大量干冰造雾,人在干冰里呆的时间了会很不适,赤脚大仙赴蟠桃会那场戏,拍完后一个场工半天不见人,后来才发现是昏倒在地了,赶紧抢救。

  赤脚大仙赴蟠桃会

  5、拍摄器材

  在西方和日本电视台都实现了多机拍摄电视剧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给《西游记》配备的只有一台老式的300P摄像机,调焦经常发虚。只有一个三脚架,角度只能平视。

  整个中央电视台只有一只长焦距镜头,所有电视剧组要打报告排队等着用,火焰山那集好不容易用上一次。

  没有升降机、没有移动轨、没有高台,没有斯坦尼康,什么都没有。

  有个镇元大仙升天的镜头,需要从俯视到仰视的角度变化,是把摄像师放到椅子上,吊到二楼,再滑下来拍的,用七八个人来拉摄像师,但这和镇元大仙走路的节奏很难对上,拍了很久才拍成。

镇元大仙升天镇元大仙升天

  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那集被唐僧念紧箍咒,捂着头原地打转,拍摄时让孙悟空顺时针转,找人扛着摄像师逆时针转,这样就有了一种强烈的晕眩效果。

因为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唐僧怒念紧箍咒因为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唐僧怒念紧箍咒

  6、失败的航拍

  《夺宝莲花洞》那集在云南的石林拍摄,剧组和昆明空军拉了拉关系,办了一台联欢会,送了几个彩色胶卷,换取飞机练习时,让摄像师一起登机航拍的机会。

  到了拍摄时,所有人换上戏服,看到飞机飞过来了,在山里跑啊跑啊,演得一身是汗。等到摄像师王崇秋从机场回来,才知道一个镜头都没拍到。

《夺宝莲花洞》在云南石林拍摄《夺宝莲花洞》在云南石林拍摄

  因为空军只有一架撒农药的小飞机,其实根本不能用于航拍,他们把摄像师绑在舱门边上探出去拍摄。结果拍摄时下起了雨,下面雾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而且飞机不敢飞低点,也不敢飞慢点,摄像师最终啥也没看到,也没拍到。

  7、一台很破的摄像机

  《西游记》实在太难拍,剧组拍了好几年,也曾在中央电视台内部引起质疑,有人怀疑杨洁带着人游山玩水,应该立即停拍。

  上面的领导听到了风声,派出调查员到剧组跟组,调查员发现剧组条件太差,被深深感动,不仅没有告发,反而决定帮忙向上级申请再增拨一台摄像机,只是因为手续繁琐,剧组直到拍完也没用上。

  剧组用的摄像机又老又破,无法准确地对焦。杨洁曾经到日本NHK电视台交流,被同行先进的摄影棚震惊了。日本同行问,《西游记》机位角度很多变,你用了几台机器?杨洁答复‘一台’,日本人几乎无法相信。

  这一台摄像机焦段有限,很多镜头拍不下来,比如拍第11集黄袍怪那集时,有场戏是公主骑马追兔子,兔子一放开就逃走了,摄像师只好扛着机器在后面猛追,后面是一群助理扛着监视器跟着跑,杨洁跟着监视器跑,就为了这一个追兔子的镜头。

宝象国公主追黄袍怪化身的兔子宝象国公主追黄袍怪化身的兔子

  你看,这就是《西游记》的拍摄条件。

  《西游记》是边拍边播的,1986年先期播出的几集引起了巨大轰动,到1988年,终于在央视播完。但因为钱用完了,《险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遇阻狮驼岭》《救难小儿城》和《收伏青牛怪》五集没有拍成。

  这成了杨洁导演心中的一个病根儿,她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把《西游记》拍完。

  有件事不必避讳,那就是《西游记》走红后,剧组主要演员和杨洁之间一度出现隔阂。俗话说共患难容易,同富贵就难了。后来出了一个新加坡演出事件。

  《西游记》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很火,很多地方邀请剧组前往演出。几个主演和杨洁对一些安排出现分歧,双方产生了较大矛盾,甚至有人宣布,杨洁去我就不去了。人走茶凉,这令杨洁非常伤心,于是就断了和剧组的联系。

  又过了数年,杨洁才和那些人重归于好,并重组剧组,实现了大家共同的心愿,拍出了《西游记》的续集。

  那是1998年,杨洁向中央台打报告,说老的剧组人员很多已经不在人世,如果再不拍,《西游记》就拍不了啦。在一位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当时的央视台长杨伟刚批示续派《西游记》。

  上次只剩下五集没拍,但这次总不能只拍五集,于是杨洁和编剧将内容扩充到十五集,并替换了猪八戒和沙僧的演员。2000年春节期间,《西游记》续集在央视一套播出。

  从技术和资金上来说,续集当然比前作好很多,但观众对续集的认可程度却远远不及原作。为什么会这样,只能用时代性来解释了。老《西游记》的奇迹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任何人都无法复制。

  杨洁自传里有一个小故事我特别感动,是说那匹白龙马的。一开始为了找一匹高大的白马,剧组费了苦心,终于在内蒙古找到。后来白马跟着剧组千山万水,立下汗马功劳。

  电视剧拍完后,这匹马被杨洁安排在某处颐养天年。多年后,杨洁想念这匹马,又去探访它的现状,发现它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小山洞里,无精打采地嚼着稻草,满地马粪,浑身脏兮兮的,几乎看不出是白色了。

  没过多久,这匹瘦马去世,被葬在不知道什么地方。杨洁非常难过。

  在《西游记》之外,杨洁还拍过多部电视剧,其中《司马迁》是她花心血最多的。央视不投钱,为了找到资金,杨洁四处奔走,最后终于通过一家广告公司找到资金,拍出来,结果因为审查不过,竟然没法播。

《司马迁》(1997)《司马迁》(1997)

  杨洁不知道和上级吵过多少次,但都没办法。直到1997年,很偶然地这剧播出了,受到一致好评,不过也几乎没有重播过,看过的人很少。后来这剧不知怎么被日本人发现了,引进到日本,还发行了DVD,令人唏嘘。

  说回《西游记》,这是杨洁导演一生的最高成就,为什么关于《西游记》的影视永远拍不完,却再也无法超越当年的这部电视剧?

  是杨洁导演艺术高超?是六小龄童演技通神?是剧组人员同心戮力艰苦奋斗?

  也许都对,但也解释不了为什么续集的反响就不及前作。

  技术可以超越,主创人员都可以复制,但特定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这部电视剧是由特定的一群人,在那个已经不可能重现的年代拍出来的。

  80年代的艺术家和观众的状态都是极其特殊的,有人说那是中国近代史的‘文艺复兴’时期,是崇高而无法超越的。因此,只要80年代在我们心中仍然崇高,那这部电视剧也就一直会是崇高的。

  它已经被历史打上了封条,成为永恒。

(责编:得得)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