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二马》 将以话剧形式与西安观众见面

2017年04月18日 11:40 华商网-华商报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一篇北平与伦敦的嬉笑故事,一出傲慢与偏见的中西演绎。老舍早期幽默经典著作《二马》九十年后登上话剧舞台。

《二马》 《二马》

  华商报讯 一篇北平与伦敦的嬉笑故事,一出傲慢与偏见的中西演绎。老舍早期幽默经典著作《二马》九十年后登上话剧舞台,今年四月份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微博]成功上演之后,即将与西安观众见面,于6月2日-3日亮相索菲特人民大剧院。

  在早期作品中具有代表性风格

  和《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些经典老舍作品相比,《二马》可能是个稍显陌生的名字。小说《二马》写于1929年,是老舍先生客居英国伦敦时写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1926年一对中国父子在英国伦敦的遭遇。《二马》的笔触细腻幽默,中英的文化差距和冲突可谓中国新文学的全新题材。1999年,陈道明、梁冠华[微博]曾出演电视剧《二马》,如今《二马》终于搬上话剧舞台了。

  老舍最为关注的是现代中国的文化伦理问题,社会正义和个人德行也是老舍文学创作最为执着的伦理观念。当时目睹中国人在伦敦的非人的境遇以及所受到的侮辱,引起他感情上的痛苦,也是自然的。他渴望中国富强、强大;渴望中国人坚毅、有为。

  老舍心路历程:我是怎么写《二马》的

  老舍曾说过,《二马》中的细腻处是在《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里找不到的,“张”与“赵”中的泼辣恣肆处从《二马》以后可是也不多见了。人的思想不必一定随着年纪而往稳健里走,可是文字的风格差不多是“晚节渐于诗律细”的。读与写的经验增多,形式之美自然在心中添了分量,不管个人愿意这样与否。《二马》是我在国外的末一部作品:从“作”的方面说,已经有了些经验;从“读”的方面说,我不但读得多了,而且认识了英国当代作家的著作。心理分析与描写工细是当代文艺的特色;读了它们,不会不使我感到自己的粗劣,我开始决定往“细”里写。

  全新方式解读老舍经典作品

  话剧《二马》是这部小说在舞台上的首度呈现,也是编剧、导演、主演的著名话剧演员——方旭自从改编并演绎《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之后,与老舍作品第四次结缘。

  不过相对于老舍其他作品来说,《二马》的对白更少,心理活动更多,改编难度很大。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方旭选择了游戏的方式——从原作中的戏剧性、幽默性出发,以游戏的态度进行二度创作。他用硕大的报纸布景作为分幕的间隔,将所有情节变成了台词。

  该剧文学顾问、老舍的大女儿舒济表示,在方旭的话剧舞台上,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把《二马》的中英民族性里的褊狭与浮浅消解在笑声中的。虽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对西方已经不那么陌生,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依旧存在,这正是《二马》这部近百年前作品的当下性意义所在。

  《二马》购票信息

  ■时间:2017年6月2-3日19:30

  ■场地: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大剧院

  ■票价:480元\380元\280元\180元\100元

  ■购票电话&微信:18821786500

  近期华商卓越将举办老舍经典剧目免费观影活动,有意者请详询以上微信及电话 卓越

(责编:得得)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