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观众怀念86版《西游记》是最权威的评价

2017年04月20日 00:45 新华社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人们对“86版”《西游记》的回望、对杨洁的怀念,代表了对一个时代的追忆,也折射出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再思考。

杨洁 杨洁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 题:观众怀念“86版”《西游记》是最权威的评价

  新华社记者廖翊

  著名电视女导演杨洁日前去世,其导演的“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引发社会热议。该电视剧30年间播出3000多次,如此反复播出而观众依然爱看,堪称电视剧的一个“神话”。

  这一“神话”的背后:众多特技,靠人工、人力,乃至冒险完成;所有演员,无论名气,劳力、“龙套”扛于一身,不许“走穴”;导演、主演片酬,每集七八十元……当时的资金极为短缺,技术条件很差,中国电视人却能将这部古典名著打造成为电视经典剧目。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岂是描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磨难,也是《西游记》剧组6年艰难求索、玉汝于成的真实写照。“大家都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创造,用精神成就了这部电视剧。”导演杨洁如是总结。

  “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敬畏之心,决定了所有主创诠释名著审慎、认真的态度,使“86版”《西游记》成为名著二度艺术创作的一个标志。

  正是凭着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加上电视艺术手段的运用,中国电视剧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古典名著改编成功者,不仅有“86版”《西游记》,还有“87版”《红楼梦》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世同堂》《上海屋檐下》《围城》等现代名著成功搬上荧屏;反映当代生活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万人空巷、轰动一时……

  而今,人们对“86版”《西游记》的回望、对杨洁的怀念,代表了对一个时代的追忆,也折射出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再思考。

  30多年过去,中国电视剧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然而,巨大的资本注入、庞大的立项剧目、优裕的摄制条件、丰厚的工作报酬,与精品佳作产出并不成正比,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要。

  “六年磨一剑,与一年磨六剑,比的是敬业精神,是大浪淘沙般的艺术沉淀。只有留下的才是精品。”网友表达对“86版”《西游记》致敬、怀念的同时,反思影响和阻碍当下影视剧创作的症结,可谓一语中的。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文艺作品是精神产物,文艺创作需要精神;精神高度决定文艺创作高度。

  愿“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创作精神,为广大艺术工作者信奉、持守。

(责编:kit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