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一村》记录历史 屈中恒感同身受思念父亲

2017年06月07日 10:51 新闻晨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宝岛一村》今年夏天回归,观众可以在上剧场,与剧中的三户人家一起流泪欢笑,而演出结束后还有热腾腾的朱大婶的包子。

  晨报记者 邱俪华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的诗句,用来表述《宝岛一村》这部作品,可能再恰当不过了。全剧讲述了“眷村人”的生活,他们中的每个人,从想回去到发现再也回不去,从颠沛流离到安家落户结婚生子,一瓶陈醋、一个包子、一张唱片,都能勾起他们对家乡浓浓的思念。

  《宝岛一村》自上演以来,收获好评无数,所到之处一票难求。今年夏天,该剧回归——观众可以在上剧场,与剧中的三户人家一起流泪欢笑,而演出结束后热腾腾的朱大婶的包子,依旧会在门口等着大家。对于该剧的回归,观众反响热烈,6月30日-7月2日的三场演出,现已基本售罄,加演的6月28、29日两场演出,售票也已过半。近日,上剧场举办了系列讲座——丁乃竺的会客厅请到了《宝岛一村》主演屈中恒以对谈,导演赖声川[微博]也加入其中,畅聊乡愁在他们各自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屈中恒:演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我爸爸

  屈中恒在戏里和生活里,都是眷村人。作为眷村的第二代,屈中恒有各种感同深受:“我演这个戏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我爸爸,他和我剧里演的老赵很像,乐于助人,打扫院子的时候还会帮邻居打扫。剧中有一场探亲的戏,当年我陪我爸回老家的时候,他也是这样,一踏进门就跪在地上,起不来了。”屈中恒介绍,后来父亲也来看过《宝岛一村》,虽然他不懂戏,但看完之后,给儿子提了意见,这也是他从事表演艺术那么多年来第一次得到父亲的笔记。

  2008年至今,《宝岛一村》已经演出217场,足迹遍布美国、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但是,屈中恒仍然会被每一次的演出打动,“大概演了10场左右,我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最后谢幕的时候,常常是观众全体起立鼓掌,很多老先生老太太,他们拄着拐杖站起来。后来到大陆演出,记得在广州,刚开始的时候,台下的观众没有反应,我们都很慌,直到演到第二代的故事,台下开始发出笑声,后来笑声越来越多,我们的心才变踏实。在国外巡演的时候,有一个古巴观众跑到后台告诉我,他的家乡也有一棵和剧里一样的大榕树。”

  在屈中恒的眼里,这个剧讲的不仅仅是眷村的历史、眷村人的回忆,讲的更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感情,最真挚的对家乡的思念。

  赖声川:《宝岛一村》要记录这个历史

  “这是一个不说可能就会消失的故事。如果不记录、不保持,它的回忆很容易就随风而去了。《宝岛一村》 不是一个理性的历史记录,而是一个感性的感情记录,透过三家人生活的五十多年,让我们看到这一群命运极为特殊的人们如何奋斗、如何生存、如何哭、如何笑。”

  关于眷村话题,赖声川感触多多:“以前经常去眷村的同学家吃饭,真的是各式各样的菜,吃起来特别幸福,可是实际上呢,他们生活得特别苦。这是一种历史的错置,他们总想着,一天天过去了,明年就回去了,可是‘明年’变成了一个荒谬的词汇,就是再也回不去了。这是一段历史,《宝岛一村》 要记录这个历史,不然,晚辈们真的就忘记了。”

  “以前我们做剧团,也和游牧民族一样,每到一个城市,进入剧场裝台、演出,然后装车去下一个城市。现在在上海有了上剧场,感觉很安定,因为这里就是我们剧团的家。”也正是因为这样,赖声川及其团队克服各种困难,把《宝岛一村》这个作品带回上剧场,就好像在自己的家里,跟客人分享珍藏的美酒。“我想,大家在上剧场看《宝岛一村》的感受肯定会不一样,我们剧场的观众席离舞台很近,第一排离舞台的距离不足两米,最后一排离舞台也不过十几米。”

  采访中,上剧场负责人丁乃竺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未来只要有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赖声川的作品来上海,就会在上剧场演出。

(责编:得得)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