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吐槽声中成“现象剧”

2017年06月22日 11:54 北京娱乐信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观众浓重的失望情绪反倒促使中国版《深夜食堂》成为了一部热门的“现象级”作品。

《深夜食堂》海报 《深夜食堂》海报

  中国版《深夜食堂》开播之初就遭遇口碑“滑铁卢”,这部原先为电视台和观众双双看好的作品遭到一片“口诛笔伐”,北京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像《深夜食堂》这样负评率高、豆瓣评分只有2分多的作品着实少见。但该剧播出10日以来,吐槽该剧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微博、豆瓣网上也有大批网友热议该剧,而各大媒体也纷纷刊登关于该剧的文艺评论。可以说,观众浓重的失望情绪反倒促使中国版《深夜食堂》成为了一部热门的“现象级”作品。这部失败的电视剧因何引发诸多现象级话题呢?

  美食题材极容易共鸣

  《深夜食堂》引发的第一个“现象级话题”是“哪种菜才是中国家常菜的代表”。中国是世界最著名的美食大国,中国人对烹饪的热爱深入骨髓;近两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第一次将中国代表性的菜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做菜的普通人和观看他们做菜的普通人不仅找到了对美味的共鸣,也找到了对亲情、爱情和家庭凝聚力的共鸣。《舌尖上的中国》最详尽展现了中国家常菜的丰富多样,在中国观众间掀起了制作各地家常菜的热潮。

  趁着《舌尖上的中国》掀起的美食热潮,中国版《深夜食堂》来得正是时候。很多观众翘首以待,将该剧看作《舌尖上的中国》的一种艺术延续,他们期待在剧中看到自己最为熟悉的家常菜,也希望看到那些令人倍感亲切的烹饪过程。每一个对中国版《深夜食堂》心怀期待的观众都坚信,中国家常菜一定会“秒杀”日本版和韩国版《深夜食堂》中的菜肴,这似乎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

  酸菜蟹面引燃话题

  但令人意外的是,中国版《深夜食堂》恰恰在选择制作菜肴的环节上出了严重问题,尤其是该剧开篇时推出的“酸菜蟹面”瞬间击溃了观众对于剧组的信任,所有对于家常菜的热切期待,对由菜肴生发出的种种关于人生的遐想都沦陷在剧组对方便面广告赞助商的“顶礼膜拜”中。而在中国内地,从老字号饭馆到新兴的苍蝇馆,从著名酒店到街边大排档,从城市到乡村,何处能找到一家卖弄煮方便面技艺的饭馆?找到这样一家店如同大海捞针。

  观众体会到的是极强的陌生感以及被愚弄的感觉:在这个“人人都是美食家”的时代里,我们怀着如此热切的期待希望从剧中找到对于美食的共鸣,找到美食背后的情感共鸣,但这些善意的期待全被赞助商击败了。在观众眼中,自己的喜好显然不如赞助商的喜好重要,自己对于剧组的地位也不如赞助商的地位高。当我们想走进家常菜熟悉的味道中休憩心灵之时,却发现“深夜食堂”已经掉入了我们一直想要逃离的“金钱至上”的怪圈。于是这碗酸菜蟹面为《深夜食堂》引燃了第一个现象级话题。

  期待质朴却看到“装”

  “不要太装”是该剧引发的第二大现象级话题。在日本版和韩国翻拍的《深夜食堂》中,夜晚现身的食客在展现着自己在繁华大都市里不为人知的一面,夜晚撕掉了白天的虚伪,让每一个人直面自己在城市中的失落和伤痛。而“深夜食堂”则以可贵的质朴迎接着各式各样的伤心人。

  质朴的餐桌、质朴的碗筷和衣着质朴的老板都是观众翘首以待的视觉体验。但中国版《深夜食堂》又一次让观众失望了,刻意模仿日剧的老板衣着和饭馆布置让观众伤了心。这远远脱离中国内地生活日常的样貌,是刻意而为的装扮,远不是观众心中想要的带着平凡烟火气的“深夜食堂”。

  有观众说,老板哪怕是穿个最普通的T恤衫都比现在会让人感觉好。观众端坐电视机前,等的就是最为本真的视觉体验。观众批评该剧,仿佛也是在批评那些化了裸妆却愣说自己没化妆的姑娘,像在批评付不起房租却一身名牌的虚荣者,也像在批评追名逐利却愣说自己清心寡欲的“成功人士”。

  故事让观众更觉孤单

  中国版《深夜食堂》引发的更为深远的话题讨论是关于中国内地都市生活状况的。“我们真的生活得这样猥琐,这样庸俗吗?”这是该剧在观众间引起的质疑。互相抢男朋友的泡面姐妹、为一个即将办婚礼的女同学而伤心失落穷追猛打的四个大男人……“无聊”是观众对于这些故事的评价。

  文艺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观众忍不住会问,这些无趣无聊甚至有些猥琐的日常琐碎值得剧组如此大书特书吗?我们真的生活得如此乏味吗?该剧也有一些立意高的故事,比如追求梦想却暴病而亡的女歌手,比如要收养孩子的哑巴叔叔,这些在“感动中国”层面的故事,观众一边抬头仰视着主人公一边对主人公给予了同情。恐怕很多观众自己的生活体验要远远超越该剧所提供的故事内涵。

  有一些观众总结了在大排档看到的社会生活:因为贫穷而分手的情侣,在前同事面前哭得泣不成声的警察,恩怨纠缠的家人……这些带着笑与泪的故事每天都真实地在中国各地的酒店、饭馆和大排档中发生着,几乎每个观众都能讲出一些令人久久回味的见闻。我们生活在一个发展速度空前的时代里,繁荣的经济带来了移民潮,农村向城市转移,小城市人才向大城市聚集,在这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的背后,生活带来了种种惊喜,也带来了种种不适甚至痛苦。

  蚁族、北漂、买学区房、看病、空巢老人、离婚潮、单身潮……每个人都在体验着时代洪流带来的复杂多样的变化,我们壮志凌云,我们又疲惫不堪,有太多的城市族群需要在荧屏前得到心灵的慰藉。遗憾的是,这些渴望文艺作品关照的观众看到的是一部告诉所有人“我在讲故事”的电视剧,它带给观众的是清冷的孤独,如同我们翘首以待的密友弃我们而去。

  警示现实主义“边缘化”

  中国版《深夜食堂》也令记者联想到现实主义在中国文艺界的存在状况。

  十几年来,颠覆现实主义成了文艺界的时髦,从文学到舞台到电影,“先锋与实验”渐成主流,现实主义不断被边缘化。《深夜食堂》的溃败促使我们反思,远离了现实主义的文艺界,能否真正走入社会,走进时代。信报记者 王菲

(责编:vhah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