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医生把脉《急诊科医生》:引入社会热点不说教

真医生把脉《急诊科医生》:引入社会热点不说教
2017年11月07日 14:22 新浪娱乐

《急诊科医生》主创没有过多说教,案例看似点到即止,却把思考空间留给了观众,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起着引导医患关系的积极作用。

《急诊科医生》 《急诊科医生》
《急诊科医生》剧照 《急诊科医生》剧照
《急诊科医生》江珊 《急诊科医生》江珊

  新浪娱乐讯 有专业医生提供技术指导的医疗行业剧《急诊科医生》开播后自然也受到了不少真医生的关注。最近小浪对话多位有急诊科工作经验的医生后发现,大家对剧中大部分专业操作和动作手法较认可,认为比其他国产医疗剧更胜一筹,对于吵闹、熙攘也不失温情的急诊科日常描写也很到位,或矛盾、或对立、或温馨的医患关系也正是急诊科医生经常会面对的。更有人提到,网络上曾流行“相比于家人朋友,更想救活病人的其实是医生”的段子也在剧中得到了具体展现,对医患关系有良好引导。

  不过,虽然主创团队处处精益求精,但难免存在一些瑕疵,比如生活中急诊科医生的白大褂不会像剧中时刻亮白干净,某些操作的细微之处与正确姿势相反。对此,很多医生表示,大部分处理都过关,《急诊科医生》是近年来国产医疗剧中最专业的作品;也有人认为,这部剧更深刻的主题是引发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思考、对生命的体悟,所以这些小细节可以容忍。

  专业操作处理是否妥当?

  会诊结果:略有瑕疵,但整体过关

  《急诊科医生》中,每当有病人被送往急诊科后,医生便会下达一连串指令,既有对各种仪器的调度,也有听上去十分陌生的药剂名称,紧张感是营造出来了,但这些判断过程和处置结果都正确吗?

  剧中的急诊科接到病人后,医生需要查体、询问病史,确认施救方向后会布置化验、超声、放射等检查,在有过急诊科工作经验的超声科医生易蕊看来,这些处理基本就是急诊科的处理流程。她还特别提到,剧中腿部骨折病人的案例中,江珊[微博]在看检查结果时用到的X光片中,腿部真的是骨折的,“画面一闪而过,但道具准备很准确。”另外,每集片尾的医疗知识科普短片也得到了医生们的认可,简单却不容忽视的普及,能够很好帮助观众。

  此外,外科医生刘大苗也表示,细节都处理得比较精确,比如江珊饰演的刘医生给病人做检查前,先将听诊器放在手心里焐一下,“直接贴病人身上太凉了,现实中很多医生都注意不到,更别提急诊科了,而这个细节就处理得挺好。”他还提出,遇到气道梗阻的病人,先插管抢救,实在不行再进行其他处理的情节也合乎现实,再就是类似第一集出现的孕妇案例,多科协作也是急诊科常见的情况,“没有很多看着就特别离谱的抢救。”

  不过,毕竟演员不是真正的医生,出现瑕疵也是在所难免。比如外科医生刘大苗就指出,现实中急诊科医生的白大褂不会像剧中一样亮白如新,“经常病人一个接一个送来,根本没时间换衣服。”至于医生给病人插喉镜的镜头,刘大苗也看出了问题,“江珊的手法是正确的,何建一的不对。正确的应该是左手拿喉镜,右手顺管,因为喉镜压舌切片是左手适用的。”他也表示了对小bug的理解,“大部分都很标准,而且重点是为了看医生对病人的处理,所以这些可以包容。”

  病例引入社会热点话题?

  会诊结果:病例真实性高

  孕妇难产时保大还是保小?这算是极敏感的社会话题之一了。婆婆在产房外要求医生保孩子、生产后老公和婆婆忙着照顾新生儿产妇反而为人关心等情况曾屡被讨论,由此而恐婚的女性也不是没有。《急诊科医生》一开播就抛出了这一话题,通过屏幕的传播,话题的讨论度也随之扩大,毕竟,每一个人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会遇到、看到。

  而在医生们看来,除了审视细节外,这些话题性极高的案例也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对于他们来说,不仅关注吵吵闹闹的急诊科日常,还希望看到更多超写实的案例,这些案例作何处理也成了医生们的讨论重点。

  日前,湖北武汉一男子肺栓塞入院抢救衣裤被剪坏,随后家属要求医院赔偿衣物及物品共千元一事引发热议。剪衣服的画面在《急诊科医生》中也是多次出现过,甚至还有观众调侃说,“第一集抢救时立马剪衣服,不怕赔钱啊?”几位医生也都提到了这一细节,外科医生刘大苗就表示,“看剧时我第一个反应是难到要反讽现实?”另外,剧中一对农民工兄弟来看病,却因为没钱想要放弃治疗,哥哥紧锁的眉头和无助的模样,其实也正是真实的写照。有观众留言称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心酸,也有医生表示,生活中也会遇到遭遇如此境况的病人,每次都是能帮就帮,甚至也出现过医生护士集体凑钱为病人垫付的情况。

  目前看来,《急诊科医生》高密度的话题性案例,引发了观众的关注,也成为了医生讨论的焦点。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病患也借由电视剧的呈现再度让观众产生思考。

  医患关系带来哪些思考?

  会诊结果:细腻剧情良好引导医患关系

  危急时刻何建一向产妇承诺大人、孩子都会保住,江晓琪为偷走自己东西的病人垫钱治病……电视剧中的病患虽然与现实相差无几,但真实案例的结果却是天差地别。其中,谈及江晓琪在家属无法签字的情况下为病人进行开颅手术,随后被家属感谢的情节,让外科医生刘大苗想起了自己早前的经历,“一个19个月大的孩子因为车祸造成肝破裂,如果按照正常流程,等到动手术起码需要两小时,而这个孩子腹腔内抽出不凝血,孩子有明显的失血性休克表现,父母哭着求我救救孩子。当时为了节约时间,草草让家属签了同意书,却来不及做更多解释。”那时的刘大苗像江晓琪一样一心救人,不到20分钟,他就亲自将孩子抱进了手术室,但结果却让他万万没想到,“我当时想,如果能救回来,我就认她做干女儿。后来手术是成功了,但术后出现了肝修补术后肝囊肿,这是因为修补后的肝脏创面继续少量渗出血造成的并发症,比较常见,如果不影响生活甚至完全不需要特殊处理,结果她的父母不依不饶,说术前解释不到位,让我还挺寒心的。”

  在有过急诊科工作经验的超声科医生易蕊看来,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时算是医患关系最好的时期,“在SARS面前,医生和患者站在了同一战线,但现在的大环境就对医护工作者不是特别有利。”加之现实生活中,常有医患纠纷、医闹致医生受伤或死亡的事情登上社会新闻,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在小浪看来,过去暂且不论,至少从目前来看,医疗行业剧《急诊科医生》在展示、记录当下国情中的医患关系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中一项价值——引导医护人员与病患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从详细还原各种案例,到揭露急诊科混乱嘈杂背后的原因,剧中的医患双方就算有纠纷,但最后都能得到化解。有人说这样的结果,相比于现实来说过于理想化,但在小浪看来,主创没有过多的说教,案例看似点到即止,却把思考空间留给了观众,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起着引导医患关系的积极作用。出品方希望通过《急诊科医生》让观众更加了解急诊科,引导大家思考看病时应和医生采取怎样的互动,告诉观众与其质疑、争吵,不如像剧中一样选择相信,与医生一起对抗疾病。用外科医生刘大苗的话说就是:“不管是我自己,还是同事、同行,没有一个医生希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问题,都希望病患能平平安安出院,但患者很难相信医生这样的心态。我经常跟病人聊天说,你要和我站在一条线上,跟病斗,而不是和病站在一起跟医生斗。”(热水少年/文)

(责编:vhaha)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高清美图

明星势力榜

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