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场》:回归"作品"之后 如何适应网生观众口味

《猎场》:回归"作品"之后 如何适应网生观众口味
2017年12月08日 12:22 新浪娱乐

喧嚣过后,《猎场》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对剧本审美要求的一次回归,以及兢兢业业的手工艺者们与互联网接轨的迫切性。

  新浪娱乐讯 在《猎场》开播前,曾提前看过几集片的新浪娱乐就曾预测:这会是一部有相当大讨论空间的话题剧。其原因大概是,其剧本台词涉及内容之广阔与深度,决定了这部商战剧的观看门槛,在受众如此细分化的电视剧市场,这可以是优势也可以是劣势。而开篇男女主角带着道德污点出场让人耳目一新,虽自我定位为“谍战式职场剧”,但对感情戏的煽情式刻画,又决定着其在价值观感情观等方面的争议性。如今,《猎场》收官在即,观众乃至业内对这部剧的评价,也确实是两极分化。

  喧嚣与讨论之后,我们终于可以来一次结案陈词。其实这部剧对于整个行业还有更深的意义。它在审美和深度上的追求,作为职业剧所做的必要的调查与采访,都是雷剧神剧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之下电视剧创作的一次清本溯源。它可以称之为一部“作品”,而不是资本攻势下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但另一方面,它与高期待不符的关注度与收视率甚至是“过时”这种言过其实的谴责,又不仅仅因为它播出时间的姗姗来迟。进入猎场主题部分过慢,前半部分爆点严重不足,使得不少观众等不到高潮到来就提前弃剧,对感情戏的煽情式刻画又不大讨喜,都显示出创作者对网生代观众口味的对接错位。

  郑秋冬的扮演者胡歌[微博]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出对《猎场》这部剧、对郑秋冬这个角色的喜爱,“它是我看过最好的剧本,拍完这戏后,我没欲没求了,我已经拍了这么好的戏,够了!” 他也曾对新浪娱乐如是描述导演兼编剧姜伟的剧本,“姜伟老师的剧本就像是一本《葵花宝典》,当我翻看它的那一刻,我就不是我自己了。”

  姜伟对剧本创作的深度追求与审美高度,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可见一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潜伏》和《借枪》等,要么具有社会学意义,要么借着紧张好看的谍战式戏剧,去实现人物角色身上的理想主义追求,也进行复杂的人性探讨。

  《猎场》继承了这种对剧本创作深度与审美上的追求。

  和《潜伏》中的余则成,以及胡歌的经典角色梅长苏一样,《猎场》的男主角郑秋冬同样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角色。他甫一出场就一次次跌进谷底,在尼泊尔做生意失利,陷入传销漩涡入狱,出狱后不堪歧视身份造假,被拆穿后被放入行业黑名单,在职场上几乎寸步难行。在这样的状况下,郑秋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良心的誓死捍卫,在周遭环境逼迫下逐渐站起来,大踏步走下,这仿若重生文般的故事,就是高级升级打怪故事。既有戏剧上的大起大落,又有主人公蜿蜒推进的理想主义坚持,这都决定了《猎场》的立意高度。

  除了明线,《猎场》也在埋梗上颇费了些心思。有媒体总结了《猎场》中出现过的道具书,郑秋冬与罗伊人的定情之物《挪威的森林》,暗示老白之死的《风中绿李》,罗伊人恢复单身就拿起了新书《伊斯坦布尔假期》,郑秋冬在职场权谋中读《匡蒂科规则》……创作者用书来对应人物命运,暗含职场沉浮、情感心机,不可谓不用心。

  这部剧以都市社会为背景,讲述了郑秋冬职场颠沛、商海沉浮、十年蝶变,成为专业猎头的成长故事。而在这十年的跨度中,《猎场》的剧情和台词中被自然地嵌入了不少时代背景中的各类大事。既有暗示故事的背景时间,例如开篇郑秋冬收到发票上并不显眼的“2008年”,也有“1040工程”这种与社会现实相呼应的设置,还有郑秋冬出狱后提及的2012年“世界末日”预言与人物精神状态的呼应等。精妙的是,这些小设置都不是冗笔,而是不动声色地以这种方式将人物置身进了大时代的洪流之中,让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相呼应。

  作为商战剧,《猎场》也力求在台词的包含容量上做突破。郑秋冬找工作时的面试内容,以及他作为猎头时对曲闽京的汇报,涉及到了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金融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并不是掉文袋,这些提高观众观看门槛的台词的设置,是在尽量以深入浅出,而又符合剧情和人物的方式来呈现。

  近几年大量外来资本涌入影视行业,影视作品愈趋工业化、流水线化,这本是文化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快消式生产又使得雷剧、神剧层出不穷。“好演员不缺,好剧本难求”,最近热门综艺《演员的诞生》走红后,这个行业现象也再次被大范围讨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猎场》对剧本台词的深度与制作上审美的追求,都显得弥足珍贵,也使得它更像是一部打上了创作者精神烙印的“作品”,而不仅仅是“产品”。一场喧嚣过后,这是《猎场》最终能留给行业的。

  如果说剧本是一部电视剧作品的骨骼,人物角色的设置,与演员的表演就像是皮肉。相对于以往的绝大部分电视剧作品,特别是玛丽苏、杰克苏层出不穷的当下大批IP剧,《猎场》在角色人物的设置上不可谓不胆大。

  作为一部男性向作品,《猎场》以郑秋冬的角度来构建故事。这个人物的设置,其实相当有新意。他一开场就带着道德污点,这道德污点还不仅仅是在感情上,还包括他在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急功近利,比如去尼泊尔倒卖虫草,甚至不惜触碰法律禁忌成为传销讲师。这样的设置是有风险的,但另一方面,就像是拳击手出拳前先要回缩,这样打出去的拳头,或者说是郑秋冬的崛起,才更有力量,更有看点。

  胡歌曾形容称,郑秋冬是从水平线之下往珠穆朗玛峰上攀爬。而在这个攀爬的过程中,郑秋冬也并非是痛改前非继而一路正能量下去。他始终在情与义,义与利,或者说在人性的缝隙中挣扎。

  胆大,但是心细。人物可以有挣扎与抉择,观众可以有自我代入和讨论,但正确的价值观则是一个基准线。郑秋冬在诱惑与压力之下,对底线一以贯之的坚持,既是戏剧冲突的来源,也是这部剧所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

  《猎场》是胡歌在他的封神之作《琅琊榜》之后的回归之作,他在这部剧中的表演,也一度引发观众的超高期待。胡歌到底演得怎么样?姜伟的评价是“精彩绝伦”。其实现代剧由于离观众生活更近,更容易暴露演员在表演上的短板。胡歌对郑秋冬的演绎达成,可谓难度不小。最后的结果是,郑秋冬可以区别于梅长苏、明台,胡歌也展现出了远胜于自己的古装偶像剧时期的塑造功力。当然,35岁的胡歌还有成长空间。

  女主角罗伊人从人设到演员,都比较有争议。实际上,演员气质贴合角色,虽然演技较为生涩,但毕竟本色出演也并未掉链子。遗憾的是,这个人物的复杂人生经历与单纯性格之间的矛盾总是不能让人信服。尤其是与老夏的那一段,她能做到片叶不沾身,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此外,郑秋冬在狱中的精神导师,孙红雷[微博]扮演的刘量体仿若有上帝视角般教导他,上演一出《肖申克的救赎》。对这个传奇人物的后情如何的刻画不足,却又显得雷声大雨点小。

  在第四个猎场案例中,陈香之死使得郑秋冬陷入“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生死将戏剧冲突燃到极点,本来会给全剧一个响亮的收场。遗憾的是,随之而来的严枫将郑秋冬错认为陈香,郑秋冬通过诈死来解决问题的情节,又显得有些用力过猛。

  《猎场》的人物很多,绝大部分都立住了。惠成功用一本成功学“巨著”,蔡小姐用一长段自我叙述,贾衣玫在家门口对醉汉的不屑鄙视,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人物的底色。当然,胡兵[微博]怎么看都不像金融精英。

  作为一部大男主戏,《猎场》以人物真实、情感细腻、内心丰富见长。在人设和演员上有缺陷,也很明显,但是精彩的群戏,相较于当下很多影视剧中套路化的人设,与镁光灯对绝对主角的集中,亦是可贵。

  总的来说,《猎场》在创作上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不过很明显,作为胡歌的回归之作,也是导演兼编剧姜伟继2008年《潜伏》和2010年《借枪》之后的回归之作,还有孙红雷、张嘉译、祖峰的等高人来当绿叶赚足噱头,《猎场》取得的市场热度与反响,是低于市场和观众对它的期待值的。

  有声音说“《猎场》错过了最佳播出时间”,但原因还不能仅仅归结为它播出的姗姗来迟。

  “就我以前的戏,无论在网络还是媒体上,我都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批评”,当被问及这部剧的豆瓣评分,姜伟曾对新浪娱乐表示,网络上有一部分对《猎场》的批评,已经超出“批评”的范畴。

  他所怀疑的“太多整齐划一的评论是人为的因素”是有迹可循的。不过不可忽视的是,他的上两部作品,2008年的《潜伏》和2010年的《借枪》播出时,微博舆论场只是初见雏形。而在他“闭关”的这几年,乃至《猎场》2013年开始筹备,2015年7月开机,2017年11月播出,期间陷入版权、调档等风波几经跌宕,网剧崛起、进口剧袭来,电视剧领域已经风云变幻,互联网世界和舆论表达环境更是换了天地。

  明明剧名为《猎场》,但过了20集才真正进入“猎场”部分,使得不少观众还未等到高潮到来就提前弃剧。其实,受了快节奏的英美日剧熏陶的网生代观众们,开局便劲爆才能让有广泛选择权的他们有追下去看的动力。如今很多网剧例如《白日追凶》《河神》等会给观众这样的体验。显然,《猎场》的爆点来得相对有点慢。

  此外,对感情戏的煽情式刻画不大讨喜,也显示出创作者对网生代观众口味的对接错位。姜伟曾疑惑于观众为什么会嫌感情戏过多,“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此后十余年时间经历三段感情。这不正常吗?”姜伟问道,“戏应该两条腿走路,有工作和生活两大块。为什么情感与职场就水火不容了呢?”答案或许是,感情戏本来就是必需的,但在观众急于看到郑秋冬猎场重生的心理与经历变化以及与外部冲撞的戏剧冲突时,男女主爱情的主题曲《一场恋爱》过多次的响起,大篇幅文艺式呢喃的煽情场面让人着急。

  姜伟曾对新浪娱乐坦言,若有机会他想试水网剧,在题材上会从他擅长的强情节类下手。相对于电视剧,他更看好网剧的发展。虽说他看美剧日剧和韩剧,但还未涉猎到2017年表现尤其神勇的国产网剧,但传统工艺的导演与新生资本的结合,是好的趋势,若有新的视角与操作方法,那就是观众之福了。

  一场喧嚣过后,《猎场》能给业界和观众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对剧本审美要求的一次回归,以及兢兢业业的手工艺者们与互联网接轨的迫切性。(叶子/文)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

明星势力榜

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