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的消息引发不少香港市民重新回忆起那些精彩的武侠故事、音乐,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金庸展厅”中,留言板也被“贴满”。
10月30日,以“金庸”笔名著称的香港武侠作家查良镛去世。消息传来,整个华人圈都为之震动。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香港看到,金庸去世的消息引发不少香港市民重新回忆起那些精彩的武侠故事、音乐。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金庸展厅”,北青报记者看到留言板一天之内被贴纸贴满,来自各地的读者用各种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
重听武侠“主题曲”触“泪点”
昨日,一场晚霞将香港这座都市染上了粉红色,一瞬间,这座金庸生活了大约70年的香港岛仿佛变成了桃花岛。“上天夺走了我们的大侠,大概是出于歉意,回赠给我们这场晚‘霞’。”一名游客说。这一天,每个香港人几乎都在讨论金庸离世的消息。不少香港人喜欢每天一早在连锁快餐厅“大家乐”吃早餐,一边吃饭一边打开一份报纸,阅读当天的新闻。而昨天每一张报纸的头版,都印着“大侠”的字样,述说着他的生平。上班的路上,41岁的理查打开手机,翻出了音乐文件夹里一个已经很久没有听过的播放列表,从《世间始终你好》到《沧海一声笑》,曾经熟悉的音乐再一次冲击内心时,已经为人父亲的理查发现,以为足够坚强的自己不知不觉中流下了眼泪。“我从开始,就看金庸的小说,很多感情其实当时并不是特别理解,只是读起来觉得很‘爽’,可现在回想起里面的很多文字、很多情节,感觉到的是对这世界的‘慈悲心’。” 这种“慈悲心”,体现在乔峰喊出宋辽开战后生灵涂炭的惨状中,体现在赵敏父亲与女儿诀别时问女儿有没有带够钱的关爱中,甚至体现在韦小宝全身而退隐居大理的美好结局中。
金庸馆留言板被“贴满”
香港文化博物馆有着香港首个金庸主题展厅“金庸馆”。昨日上午9时许,还没到开馆时间,不少香港本地老人在博物馆入口处练习太极拳。在这些老人周围,竖立着众多博物馆制作的金庸小说人物画像,老人们伴随着清晨的阳光,在《碧血剑》主角袁承志、《神雕侠侣》主角杨过、《书剑恩仇录》主角陈家洛的画像前打拳。一位练拳的老人表示,自己也是金庸迷,“和这些武侠人物在一起,总会提醒我,练武不只是强身健体,更是锻炼一种‘侠’的精神”。
开馆后,40多岁的香港居民孟先生将一张便笺纸贴到留言墙上,上书:“谢谢你给我带来的‘武侠梦’。”孟先生几乎是金庸的第一批“粉丝”,当金庸的第一本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结集出版不久,孟先生就从邻居家借到了这本书。“当时就迷上了,后来我追着金庸,他的小说在哪里发表,我就买哪里的报纸。那个时候就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努力的话,也能练就降龙十八掌那样的绝世武功。虽然那样的武功没有练成,但那股行侠仗义的梦想却改变了我的命运。”如今,已是一名职业律师的孟先生表示,“公平公正,这就是侠所追求的,也是我现在追求的理想。”来自深圳的冯女士也是金庸迷,谈起金庸,她非常激动:“我家里有金庸的全套小说,我的孩子现在也在看他的小说,金庸影响了我们两代人。”
到了下午,北青报记者看到,整面留言墙已经被贴纸铺满了,有的位置还贴了两层。有内地读者用简体字写下“查先生千古”。也有香港读者用繁体字写下了“武有李小龙,文有查良镛”。还有读者用铅笔画了金庸的简笔画像,寄托自己的哀思。
香港母亲称将为孩子推荐《鹿鼎记》
香港文化博物馆的负责人表示,目前博物馆已就金庸去世的情况和金庸的家属进行了沟通。“家属目前很悲痛,未来有相应的活动,我们会再作对外发布。”
据香港文化博物馆提供的资料介绍,金庸将香港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给金庸馆的致辞中引用苏轼流放岭南时写下的诗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并表示将“尽我的能力”回报这片土地。展厅中,摆着金庸的手稿、用过的眼镜等纪念品,尽管展厅不大,不少前来悼念的读者还是在展厅里逗留了将近一个小时。有的游客将展厅内播放的视频节目一个不差地全部看了一遍。
博物馆里有一处互动设施,游客可以通过电脑科技,摆好出拳的姿势,拍照之后,将自己的形象放到金庸小说改编的漫画里。工作人员说,这处互动设施是展厅里欢声最多的地方。然而北青报记者看到,几名游客在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射雕英雄传》的漫画里时,情绪十分激动,有的游客甚至哽咽到说不出话来。金庸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在100年、200年后还能有人来看。这个愿望至少已经扎根到了可预见的未来。一名带着一岁女儿来参观的香港母亲表示,自己肯定会给孩子推荐金庸的小说,“我觉得里面的感情都很真挚、很鲜活”。至于将来首先给孩子推荐哪一本小说,这位母亲选择了《鹿鼎记》,“这本书最有趣味,我相信她会喜欢上的。”(文并摄/本报记者 屈畅)
(责编:vhaha)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