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点击量造假成风 "大数据"神话该如何终结?

影视圈点击量造假成风 "大数据"神话该如何终结?
2018年11月15日 11:02 北京青年报

希望借着一个个假数据被捅破,人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愚蠢,不再甘于蒙蔽,这样才能够摆脱“大数据”的所谓神话。

影视行业造假 漫画 影视行业造假 漫画

  吴亦凡的粉丝在iTunes上刷榜,外国歌迷一脸蒙圈:“他是谁?”并随之引来不断的质疑。这种刷数据的手法,在国内可举的例子真的是太多了——2016年,英国《卫报》提到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捉妖记》票房造假,而美国著名电影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一度宣布停止提供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数据。

  在国内影视圈,几乎有数据的地方就存在造假的隐患。曾经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创下了58集309亿的全网播放量;2017年全年有12部影视剧的点击量破百亿,其中最高的一部影视作品年内播放量甚至达457.9亿次,以至于坊间对此戏谑道:“中国8亿网民已然不够用了”,“全球人口凑不足一部剧的点击量”。

  其实,人们都知道艺术是不能量化的,所有的“大数据”在艺术创作相关的领域都不具备权威性。但是,在电商平台、视频播放平台、点评的平台、明星的社交媒体,甚至娱乐自媒体,都在用刷流量的方式来营造氛围:平台以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生命力和权威性;片方和明星因此有了巨大的成就;投资人自然也希望看到好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眼光”。如此一来,尽管几乎行业内的所有人都明白数据是假的,但依然对于各种数据保持着热度,在大数据的假象中得过且过。

  造成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没把影视剧当作艺术,而是当作了生意,做生意自然是通过数据最为简单;另一方面,在赚钱效应的诱惑下,无论是创作还是明星都“时不我待”,希望通过造出来的大数据共同“进步”,而不愿揭开这层窗户纸。从粉丝的角度看,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歌星,把流量刷上去无可厚非,但其实,这对明星来说是一种“不劳而获”——无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必有真才实学,一切都可以用数据去营造。这种思维对于一个人身心的危害是巨大的,对于社会的副作用更是贻害无穷。

  虽然目前有良知的公司和明星已经警醒于这种数据造假,主管部门也在通过各种措施来避免这种行为的泛滥,但是,在缺少公平、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情况下,数据造假不可能骤然停止,它甚至涉及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重建。希望借着一个个假数据被捅破,人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愚蠢,不再甘于蒙蔽,至少先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事物的优劣,这样才能够摆脱“大数据”的所谓神话——因为那后面有太多别有用心的黑幕。

  (文/本报记者 肖扬)

(责编:得得)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