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赤壁”准备一年有余 航拍镜头耗18万资金

“火烧赤壁”准备一年有余 航拍镜头耗18万资金
2019年03月25日 17:20 新京报

为了拍出“火烧赤壁”的史诗感,剧组提前一年设计场景,耗资18万租用直升机航拍,九台流动摄影机、2300位群众演员参与拍摄。

《三国演义》剧照 《三国演义》剧照

  94版《三国演义》的经典不仅在于演员的精湛演绎,这部投资巨大的电视剧在摄影、服化道、配乐等制作上苛求还原历史,精益求精。

  为了拍出“火烧赤壁”的史诗感,剧组全体动员,提前一年设计场景,建造水寨,耗资18万租用直升机航拍,九台流动摄影机、2300位群众演员参与拍摄。而出自音乐名家谷建芬之手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流传了近三十年,前奏一响便将观众带回烽火纷飞的三国战场,但鲜少有人知道谷建芬是在与四位男性作曲家共同比稿后,最终脱颖而出的。

  正如美术指导曹斌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当时领导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我们要拍到20年以后没有人敢拍‘三国’”。

  刘书亮(摄像)

  “火烧赤壁”准备一年有余才拍摄

  《三国演义》是刘书亮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部戏,“剧组希望画面能体现三国的历史厚重感。”入组前,摄像刘书亮通读了《三国演义》,在脑海中提前设计了画面影调,光线的凝重感。

  作为最大的战役之一,“火烧赤壁”也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戏份。当时导演蔡晓晴和刘书亮等人提出采用航拍技术,“我们希望在一个完整的镜头中,体现曹军一瞬间溃败,千军万马湮没于火海之中的场面。”相较一台小型无人机便可采用航拍技术的如今,在技术落后的上世纪90年代,只有利用大型直升机才能实现。当年租用一架直升机的预算是18万,且直升机只“出场”两次:前一天的彩排和第二天的正式拍摄,严重超出剧组预算。但蔡晓晴、刘书亮等人仍拿着“赤壁”地图跑到领导办公室解释,坚持凭借一个航拍场景就能展现整个三国氛围,直到获得了特批的18万资金。最终“火烧赤壁”不仅采用了航拍,还在地面、水面上另设了九台摄影机同时拍摄。“即便只有一个场景,我们也要坚持拍出气势。”

  《三国演义》在拍摄重要戏份前,刘书亮和主创团队通常会提前两天开始准备画面:第一天观察布景,确认演员位置,画拍摄草图;第二天全员开镜头准备会,商议哪些镜头需要大全景,移动镜头如何结合场景拍摄。一次镜头会要经历三四个小时,确保第三天一早拍摄时万无一失。像“舌战群儒”准备了三天,而“火烧赤壁”则准备了一年有余。但如今不少剧组仅用五六个月就能拍完一整部戏。刘书亮说,虽然现在4K摄影机、高清移动镜头、灯光设备等技术都比三十年前提高了两代。但相比其他版本的翻拍,观众津津乐道的仍是94版《三国演义》。“当年的每个画面都是用心打磨的,你能感觉到镜头中的凝重感。这是别的剧里‘沉’不下来的。”

  曹斌(美术)

  从无到有,三国城还原汉代建筑粗犷美

  《三国演义》总投资达1.7亿,大部分都投入在美术、布景、道具上,且对工作人员的创作时间和投入放宽限制,“你能做到多大,在经济允许范围内,你就可以抓住你对‘三国’的想象力去还原。”美术指导、无锡三国城设计者曹斌说。《三国演义》是他第一次接触大型历史剧,当时领导对他提出的要求是“我们要拍到20年以后没有人敢拍‘三国’”。

  战船72艘,帐篷125顶,粮仓6座,旗帜近千……这是“火烧赤壁”水寨场景的道具数量。这场一烧而尽的戏,曹斌带着美术团队筹备了近一年。而为拍摄“华容道”,他走遍北京、河北、内蒙古交界寻找场景。曹斌说,当时没有人考虑酬金、周期,只把它当做一份事业去尽力而为。

  作为《三国演义》最重要的拍摄场景之一,位于无锡的三国城是由曹斌从无到有设计的,后由园林设计院改造、建设。当时曹斌接到的任务是将其打造为永久性建筑,“所以我们不仅要满足拍摄,还要在用料上保证足实。”

  在设计图纸前,曹斌反复阅读了《三国演义》原著和剧本,尤其是三顾茅庐、刘备招亲等重点场景,同时还研究了诸多汉代古建筑的资料,其中一本讲述汉代文化的古书被曹斌翻得破破烂烂。曹斌说,汉代建筑与唐、明、清建筑最大的不同,即拥有那个年代的“粗犷美”,庞大且原始,不像宋代后的古建筑越来越强调精致和细腻。这也成为他的设计总原则。例如“火烧赤壁”中曹营和吴营的水寨建筑,曹斌把尺寸放大,用料上也使用了古老且粗壮的树木搭建,“因为那时军事建筑在材料上很费工夫,都是用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树,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的营门牢固。考虑到水寨场景要永久保留,没有一定分量,也显得太单薄了。”

  如今随着资本进入影视作品,“服化道精美”被不少历史、古装剧作为优点所强调,但曹斌却认为,当今年轻人似乎不太喜欢简约的力量美,反而过于讲究柔弱的唯美感。“其实古代的东西都不可能太豪华,因为每个朝代的发展都受局限,即便是帝王之家。所以《三国演义》强调‘点到为止’,尽量保持粗犷原始的厚重感。追求视觉上的华丽效果,反而会丧失古典感,而且三国本就是男人戏,没有‘力道’的美术,怎么体现中国硬汉的气概?”

  谷建芬(作曲)

  “娘儿们”也能写“英雄之歌”

  谷建芬为94版《三国演义》创作了《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天空》等经典歌曲,但当年她却因为是女性而遭到了“嫌弃”。彼时总导演王扶林邀请了包括她在内的五位作曲家为主题曲试稿,由剧组其他主创人员投票决定。数月后,正在采风的谷建芬被叫回北京。王扶林告诉她,这次四男一女,大家一致通过了她的作品,却发现是个女的。正好一位领导路过,便对王扶林说:“《三国演义》是英雄之歌,不要找女作曲家写。”王扶林、谷建芬面面相觑。领导又说:“我的意思就是《三国演义》不能让娘儿们写。”“我就是你说的那个娘儿们。”一旁的谷建芬回道。她和王扶林说:“你们看好的(曲子)不要了,我今晚回家重写。”而重写的这一版,就是后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第一版开头比较慢,第二版修改后更有气势。也是天意吧,让我找到了这个作品的精神。”谷建芬感慨到。“《三国演义》给我的人生新开了一条路,让大家知道女作曲怎么了,巾帼英雄也是有的。”

  王宪(作曲)

  管子大鼓奏出“秋风五丈原”

  王宪是94版《三国演义》后四十集作曲,经典的“走麦城”“七擒孟获”等配乐都出自其手。他说,现在做40集电视剧配乐,最多不超过一百段,但当年为《三国演义》创作的音乐段落多到数不清。“都是按照不同剧情写的。”“秋风五丈原”一集中,诸葛亮病危之际坐着轮椅去看练兵,羽毛扇“啪”的一声掉在地上,身后是一轮夕阳。“诸葛亮还没有完成北伐,他有壮志雄心,但又不是大轰大嗡的。”他没用弦乐衬托,只用四支管子和两只大鼓营造出凄凉之感。在王宪看来如今很少有观众去注意配乐,制作方也开始从配乐上节省成本。“现在商业片的经费大部分都给明星了,一架钢琴一把吉他从头弹到尾。”

(责编:得得)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