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研评会在京举行:“写出心跳主旋律”

《小欢喜》研评会在京举行:“写出心跳主旋律”
2019年09月04日 12:34 新浪娱乐

9月3日,电视剧《小欢喜》研评会在京举行,会议围绕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与主旋律的时代精神等方面进行探讨。

《小欢喜》剧照 《小欢喜》剧照
《小欢喜》剧照 《小欢喜》剧照
《小欢喜》剧照 《小欢喜》剧照

  新浪娱乐讯 9月3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上海市宣传部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承办的电视剧《小欢喜》研评会在京举行,会议围绕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与主旋律的时代精神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次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主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梅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以及平台方代表等业内专家出席活动。此外,青年观众代表江月玲分享了观剧感想;柠萌影业合伙人、《小欢喜》总制片人徐晓鸥,导演汪俊[微博],总编剧、领衔主演黄磊[微博]等主创代表也分享了创作心得。

  《小欢喜》是由柠萌影业出品,由汪俊执导,黄磊、海清[微博]、陶虹[微博]、王砚辉[微博]、咏梅[微博]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孩子“高考”这一催化剂而发生的系列故事,将教育、婚姻、亲子关系等话题的探讨融于一体。作为广电总局百部规划项目,《小欢喜》于2019年7月31日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黄金档播出,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六十集变四十集 不和生活抢戏

  《小欢喜》编剧、领衔主演黄磊在谈到剧本创作的想法时说道,现实题材的创作要有感而发,要“边”不能“编”,“现实主义就是写我身边我最熟悉的这些人。其实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是我的家里人、邻居、朋友的某一个样子或者某一个色彩被提炼出来。”所以他写出来的剧本故事才会那么真,情谊才会那么动人。

  导演汪俊则谈到了创作《小欢喜》中的困难,因为剧中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人,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反派角色推动故事发展,要做出有质感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就“不能和生活抢戏”,原本60集长度的版本最后剪成40多集,就是为了去掉多余的东西。

  研评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对《小欢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一致给予高度评价。SMG影视剧中心党总支书记卫华总结了《小欢喜》在真实性的表达上的几个成功之处:第一是反映真实生活,一部剧把一场全家总动员的高考攻坚战真实地呈现给了观众;第二是塑造真实的人物,一场高考三个家庭,四个孩子六个家长,每一个人都非常真实;第三是刻画了真实的细节,细致入微地呈现,描摹了生活的味道,使观众在熟悉的场景当中快速入戏;第四是引领了真实的共鸣,不仅为当下的孩子和家长带来一些指导意义,也激发了全民热议。

  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年观众代表江月玲提到观看《小欢喜》时的真实感受,作为刚刚升入大二的学生,她对高考仍历历在目,因此也对《小欢喜》里的故事深有体会,当她看到剧中人物在梦想十字路口的选择时,心理困境的挣扎与调试以及对未来的特色化书写,“就是我和我身边形形色色的朋友的缩影”。

  直击现实问题 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评价《小欢喜》称“它像一个贴近现实的轻骑兵”,其中反映和折射的社会事件十分贴近,它是直面问题的问题剧,借助于高考这样一个焦点性的话题,涉及教育、成长,如何做人以及很多社会问题,中年危机、中产危机等等,具有中国对当下问题的一种集大成式的特点。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郦国义秘书长则谈到,现实题材创作在触及社会重大话题、重大现象时,要把握好度,能够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而不是添乱。《小欢喜》的成功之处是抓住一个真实的剖面,让我们大家都来思考高考教育,而且轻喜剧式的艺术处理,既深刻地剖出问题让不同的人去体验,又能让观众收获温暖与感动。

  “要写出让观众心跳的主旋律”

  郦国义认为“《小欢喜》是一个主旋律作品,它有主旋律的主心骨,同时它又有多样化的呈现状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也肯定了《小欢喜》的主旋律价值观,他谈到,主旋律不只指题材,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创作审美过程当中的一种对人民、对时代负责任的思想和精神。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则认为,《小欢喜》不是在主旋律清单中的一个主旋律,是反映我们这个大时代普通大众内心焦虑的一种主旋律,“它就像柳叶刀,切口很小,但是刀刀见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就《小欢喜》的成功经验对主旋律的电视剧提出了建议:“要把心贴着生活的大地,去感受这个大地的脉动。只有感受到这个脉动,你才能让观众心动。我们要写让观众心跳的主旋律。”

  (文/ZRN)

(责编:得得)

新浪娱乐公众号
新浪娱乐公众号

更多娱乐八卦、明星独家视频、音频,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entertainment)

娱乐看点

热门搜索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