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浅析热拍武侠剧《碧血剑》的主题与风格(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18:51  新浪娱乐
浅析热拍武侠剧《碧血剑》的主题与风格(组图)

温清清(黄圣依饰演)

浅析热拍武侠剧《碧血剑》的主题与风格(组图)
马苏扮演的安小慧

浅析热拍武侠剧《碧血剑》的主题与风格(组图)
崇祯皇帝(高虎饰演)

  新浪娱乐讯 《碧血剑》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小说,属于金庸先生的早期创作,带着早期金庸小说的一些特征,这也可以说是金庸、梁羽生先生开创的“新武侠小说”的一些特征。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有两点,第一点是武侠小说和历史叙事相结合,第二点是传奇的内容为历史的主题服务。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并非由主人公的性格所决定所推动,也不是由人性的命运所决定,而是由既定的历史素材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有关历史的思想主题演绎出来的。

  《碧血剑》的创作,在《书剑恩仇录》之后,在《射雕英雄传》之前,因而比较明显地带有从《书剑恩仇录》向《射雕英雄传》过渡的痕迹,即从“历史传奇”向“人生成长”过渡的痕迹。我们看到,与《书剑恩仇录》不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袁承志的故事是从他小时候开始的,不像《书剑》的主人公陈家洛一出场就是一个武功高强、性格定型的青年;但另一方面,袁承志的成长故事又是一个不完整的成长故事,不像《射雕》的主人公郭靖那样由性格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为主人公的性格成长服务的。在这部小说中,到了第四回,主人公袁承志从华山派艺成下山,他的性格就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其后的故事情节中,袁承志的这种性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就是说,袁承志的故事其实不是他本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有关江山社稷的历史演变的故事,主人公袁承志只不过是在这个江山社稷的故事中充当一个引线或者是导游,有时候甚至是历史主题的一个演绎或表达的工具。

  根据这些,张纪中拍摄的这部40集电视剧《碧血剑》设定双重主题(双重叙事线索),即有关江山历史的叙事线索,和有关江湖传奇的叙事线索。小说第二次修订版的后记中指出,这部小说的真正的主人公,其实不是在小说中所看到的主人公袁承志,当然更不是夏青青,而是他们的父亲,即从没有正式出场过的两个早已经去世了的人物:明朝的蓟辽总督袁崇焕,和金蛇郎君夏雪宜——在这次第三版修订本后记中,作者将这句话删除了,这说明,作者在这次修订中,努力将这部作品的叙事重点转移到正式出场的人物身上,也就是转移到袁承志和夏青青的身上,让他们来承担小说的思想主题。但即便如此,小说原来的构想痕迹,仍然存在于小说的文本内外。最好的证明,就是在海内外《碧血剑》的版本中,仍然将作者专门创作的历史人物袁崇焕的评传放在书后。

  无论最终的艺术成就如何,作者这样的创作设计,都是一种可贵的艺术创新尝试,让早已经去世的人物的影子活跃于现实生活及其人物的言谈、记忆与心灵之中,从小说叙事的字里行间或故事背景中呈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赞赏和钦佩的构想。

  很显然,历史人物袁崇焕和传奇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这样的两个人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他们的不同,首先是真实与虚构的不同,袁崇焕其人其事都是真实存在的,有案可查的;而夏雪宜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则全都是由作者想象和虚构出来的,只能存在于这部小说之中。其次,对于小说的主题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那就是这两个人的个人品格、精神境界和价值指向也是完全不同的:袁崇焕是一个为了江山社稷奋不顾身、数十年生命都献身于明王朝、汉民族和中原的苍生百姓,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的英雄;而金蛇郎君夏雪宜,却是明显的另外一种人,即为了个人的、家庭的仇怨而苦斗,不仅消耗了自己的全部生命,而且还制造了更多人的苦难和更多人仇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典型的江湖浪子。

  从这两个不同的人身上就能够分析出这部小说的两个不同的主题。从袁崇焕的人生故事中,我们得到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道德典范,即道德人格的主题;而从金蛇郎君夏雪宜的传奇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则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情感风貌,即个人情感的主题:夏雪宜这个人物是一个典型的传奇人物,一个典型的江湖的、武侠的人物,他的存在目的,就是要为家人复仇,同时又为寻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复仇和寻宝的过程中,他的情感经历,又是那样的扣人心弦。

  根据小说,直接出场的主人公袁承志、夏青青、阿九等人,就全都有着双重身份,首先,是作为上述主题的承载着,即作为上述不在场的主人公的后人,寻访先辈的生存和死亡之谜,或为先辈报仇雪恨,但不论如何,都是先辈故事和历史的寻访者和导游员。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自己的故事,只不过,他们的身上流着先辈的鲜血,他们的故事也并没有脱离上述思想主题——在一个层面上,可以说,历史人物袁崇焕的儿子袁承志是承担了小说中的历史主题;江湖儿女夏雪宜的女儿夏青青则是承担了小说的江湖的主题。而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还可以说,在小说的第一主人公袁承志一个人身上,实际上已经同时承担了历史的主题和江湖的主题,也就是社会悲剧与个人情感的悲剧,因为,阿九这个情感人物原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她是皇帝的女儿,也就是袁承志仇人的女儿,但更是袁承志倾慕的对象,这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对象。

  这样的双重主题,形成了小说《碧血剑》的一种叙事的“复调”,甚至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交响”,形成了小说故事与传奇的一种巨大的内在张力,不仅看起来错综复杂、起伏跌宕、气象万千,而且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和情感的艺术空间,让人无限感慨、浮想联翩、心灵震撼。

  立足于“江湖传奇的故事是为历史的主题服务”的原则,这部《碧血剑》对主题进行了整合,即将小说的第二主题即江湖恩怨和个人情感的主题放在第一主题之中,因为,江湖传奇的故事完全是在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历史的视野中发生的,小说《碧血剑》的双重主题,可以整合成一个主题,即历史的主题,这也是小说的作者金庸先生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候的主要目标。如前所说,小说一开始的构想,是要把“广东蛮子袁崇焕”的形象和事迹通过武侠小说的形式传播开来、传承下去。也就是说,作者要通过传奇故事的方式,讲述自己心目中不能忘怀的历史。在作者的心中,这就是一种历史。更重要的是,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作者为我们确定了历史的坐标,而且,这种历史的坐标还是双重的。

  第一重历史坐标,是小说的开头,不是从一般的江湖人物或江湖背景开始的,小说讲述的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江湖故事,而是讲述海外渤尼国华侨张朝唐公子万里迢迢来祖国参加功名考试,被官兵当成盗匪的这段奇异的经历。作者对海外渤尼国的叙述,完全是一种历史小说的笔法和基调。有意思的是,在这部小说的结尾,这个倒霉的张朝唐再一次出现在中原故国大地,且再一次被官兵当成盗匪,只不过,这一次的官兵不再是明朝的官兵,而是李自成统帅的大顺王朝的官兵!也就是说,李自成的官兵和明朝的官兵,对于张朝唐而言,对于所有的老百姓而言,并没有真正的区别!这是一个严肃的、深刻的历史总结。

  第二重历史坐标,是小说的开头,出现了“山宗”即历史人物袁崇焕的旧部的聚会,为的是要纪念这个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了大半辈子但到晚年却蒙受巨大冤屈的英雄人物,甚至为此要宣誓报仇,也正是为此,山宗的领袖决定要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联合。很显然,他们把李自成当成了人民的救星,当成了这个时代的希望,当成了历史的拯救者。然而,在小说的最后,我们却看到,发生在袁承志的父亲袁崇焕身上的大悲剧,在袁承志的义兄李岩身上再一次重演了!明朝的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与李自成冤杀李岩,可谓如出一辙。如果说,这部小说的主线,是讲述袁承志如何为父亲袁崇焕洗刷冤屈,甚至报仇雪恨,即以一种奇特的传奇方式进入历史的话,那么,最后李岩的遭遇,则是对袁崇焕的经历的又一次重复。似乎,这乃是中国历史的一种必然,或者说,这种“黄龙未捣,武穆蒙冤”的悲剧,正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真相。

  除了小说开头结尾处的这两重历史的坐标之外,实际上,这部小说的叙事背景,也正是历史的真实;而这部小说真正的叙事主题,也正是历史的真相。我们应该看到,小说的叙事背景,甚至小说的叙事主干,完全可以说是讲述明朝末年的历史风云,讲述明朝、满清、大顺王朝等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是金庸讲述的独特的“三国演义”故事。这,当然是一个历史的故事,要完成的主题当然是历史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小说堪称为金庸版的“三国演义”——在这部小说中,明王朝是如何衰落和腐朽,看到满洲清王朝是如何兴起和发展,也看到李自成的大顺王朝是如何建立并如何迅速垮台。

  从这个角度看,剧本对袁承志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方式就会有新的看法,那就是,袁承志这个主人公,与其说是一个江湖世界的传奇侠士,不如说是真实的历史结构中的一个穿针引线者。他的父亲袁崇焕是被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陷害的,也是被崇祯残酷地处死的,因此,明朝皇帝和清朝首领都是袁承志的杀父仇人;而与此同时,李自成及其农民起义军,则一直是袁承志的希望所在、也是他全力支持的对象:从袁承志艺成下山的那一刻开始,李自成的义军就已经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焦点,而袁承志此后的所作所为,也无不是为李自成的义军效力。首先是在浙江衢州温家为李自成索回军饷;其次是发掘财宝献给李自成的起义事业;又次是到北京为李自成进入首都做准备;最后,刺杀皇太极和崇祯的行为,虽说是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其实也在帮助李自成的事业。也就是说,袁承志实际上一直是李自成军队中的一个不入花名册的骨干成员!

  进而,除了明确的“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和叙事线索之外,小说《碧血剑》实际上也是在探索和呈现这样一种深刻的历史主题:为什么历史的悲剧总是一再重演?为什么社会与历史总是一种可悲的循环?

  为了展示这一历史的主题,这部作品提供了下列三个相关的思想主题,也可以说是三个不同社会层次的例证,由下到上,分别是——

  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百姓遭殃的例证,重点是开头和结尾处海外游子张朝唐的遭遇和精力,在明朝末年,和在李自成的败军之际,充分表现了即使改朝换代,老百姓都过不上好日子,照样遭殃。当明朝末年,兵匪一家的时候,人们是那样寄希望于李自成的起义队伍,盼望“闯王来了不纳粮”且“管叫大小都欢悦”,结果却是,老百姓遭殃更多!除了张朝唐之外,小说开头的广东农民,尤其是小说结尾的北京市民、陕西农民,遭到的灭顶之灾,让人惨不忍睹。在改编中,一定要把李岩为李自成起义军编造的歌谣利用好,前面要做好铺垫,后面要做好反衬,在最悲惨的画面中出现李岩的歌谣,这样会产生一种艺术上的震撼力,也能够烘托好这样一个历史的思想主题。

  二,“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这也是一段歌谣,是李自成的军队在北京进行抢劫和淫掠的时候,一个盲人歌手对李岩和袁承志所唱的,这个盲人歌手,就像古希腊神话或古希腊悲剧时代的一个先知,预告了李岩的命运结局。实际上,自毁长城,不仅是明朝皇帝崇祯的悲剧,也是李自成的悲剧,甚至是中国专制社会中所有的统治者的悲剧。只不过,这部小说中的崇祯杀掉袁崇焕,和李自成杀掉李岩,显得更加愚蠢,也更加令人震撼。比起普通老百姓的遭遇,袁崇焕和李岩的悲剧,应该显得更加明确,也更加深刻。

  三,“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中,谁能够真正幸福而快乐?”这是针对崇祯皇帝本人而言的。因为,崇祯皇帝本人并不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坏蛋,并不是一个愚蠢无知的白痴,而是一个想要励精图治、力挽狂澜,但却无能为力的人,也是一个烦躁、孤独、刚愎自用、怀疑一切、忧心忡忡、心理上明显有变态痕迹的人。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也生活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悲剧之中。他给袁崇焕和袁崇焕的部下和亲人带来了悲剧和不幸,也给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带来了更大的不幸,小事情是亲手将自己的女儿手臂斩断,大事情则是自己上吊而死,并且亲手不情愿地葬送了明朝的江山。他本人并不明白,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何大名江山会如此垮台,但,小说的作者和电视剧的改编者应该明白这一点。之所以要提出这一点,那是希望不要把崇祯皇帝当成一个简单的、想象中的亡国君主、混账王八蛋来描写。否则,就不大可能直达历史的深处。

  四,痛苦的江湖人生,实际上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补充,或者说是对历史的一种揭露。江湖的传奇,其实也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上述的三个方面是我们很容易理解的常态的历史,或历史的常态的话,那么,在小说的传奇部分,即江湖故事部分中所看到的则可以算是变态的历史,或历史的变形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只要小心仔细,我们实际上还是能看到历史的影响,和对历史的证明。我们看到,金蛇郎君夏雪宜所得、袁承志和夏青青所发掘的那份宝藏,并不是传奇异宝,而恰恰是明朝建文皇帝在燕王朱棣政变夺权之际留下的一笔“历史的财富”!看到的那些强盗,正是这个民不聊生的时代的必然产物。我们看到的明朝官兵将老百姓当成强盗抓起来,而袁承志又将明朝的总兵水鉴变成了一个被迫的起义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证据,是五毒教这样带有想象和传奇性质的纯粹的江湖组织,也参与了明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即参与了惠王的篡位活动。

  看起来,小说中的一些纯粹的私人情怨,不能直接与常态的历史挂钩,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所有这些江湖儿女之情,完全可以放在“乱世儿女”的背景和框架之中,而乱世,则正是小说的历史主题的基本叙事内容。

  电视剧《碧血剑》的风格设计也可谓“创新”。小说的思想主题是在小说文本中隐含的,几乎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经过适当的“发掘”,就能得出明确的认知。至于这部作品的风格,尤其是将要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的风格,则需要“创造性”地去设计。既然这部作品有历史故事和江湖传奇两条叙事线索,有公共道德和私人情感两种叙事主题,那么这部作品的风格设计,也就不应该溢出这两条线索和两种主体的边界。

  具体说,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在历史和传奇之间,创造出一种既像历史、也像传奇的艺术世界来;第二种是在这二者之间,偏向于传奇,因为,小说的主人公袁承志等人的经历毕竟是以江湖生涯为主,即使是涉及江山庙堂,也是以传奇的江湖的方式参与的;第三种是在历史和传奇、江山和江湖二者之间,偏向于历史的叙述。这三种选择或设计,肯定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特色。

  剧本最好是选择地一种方案配合第三种方案,即偏于历史的叙事,创造历史的情境,让人感受一种奇异的历史风貌,完成并且突出小说的历史主题。在这一基础上,再展开我们的想象,创造一种“成人的童话”。

  这样选择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想与其他的作品区分开来——首先是要与别人曾经拍摄的《碧血剑》区分开来,过去拍摄的《碧血剑》,无论是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大多是按照传奇的风格路子走的,也许是那些改编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武侠电视。其次,也希望这部作品,与张纪中过去几年中拍摄的金庸电视剧区分开来。张纪中拍摄的几部金庸电视剧,有不同的风格,但却还没有一部是按照历史剧的风格路线拍摄的。

  这给《碧血剑》的剧本创作留出了很好的创作空间,可以进行创新的尝试。当然,尽管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非常明显,历史线索无处不在,历史主题深刻而又突出,却并不当真是想要拍摄一部讲述明末历史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而是要拍摄一部“仿历史剧”——即借用历史剧的风格形式,讲述一个独特的江湖传奇故事。

  在一定的程度上说,只是借用历史剧的“外套”。通常的历史剧,或者说是正宗的历史剧、正经的历史剧,大多是要走写实的路线,或者说是要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但,这部《碧血剑》却并不是非如此不可,实际上,不是要历史现实主义,而是要“仿历史剧”这种特殊的形式。

  因此不一定非要用“照相现实主义”不可,完全可以采用一种可以称为“绘画写意主义”的方式,即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完成历史故事主题,但却并不是要简单地复制历史,而是要突出历史的实质,突出现实主义的精神,给人以观照真实历史的感受。因此,就是应该有非常自由的传奇空间,毕竟电视剧不是用来历史认知,而是用来观赏娱乐。上述的“绘画写意主义”这个概念,是剧本编写时臆造的一个说法。真正的意思,是要以“水墨山水画”的形式或风格来表现这一段历史故事、完成这样的一个丰富厚实且深刻复杂的历史主题。

  水墨山水画的特征,是不必一一“写实”,而是在写实的同时,也可以、甚至必须加入“写意”的构思和创意,显示出以写意的方式记录历史现实的风格。进而,就是想看到一种历史的线条,但在这些线条之间,还应该有非常大的艺术空间,来容纳虚构的传奇故事和江湖/民间人物的情感。最后,所期待的水墨山水,是以一种单纯质朴的形式出现,让人能够看到历史的质感,但同时,在该有色彩的地方,不妨大胆使用,甚至意气风发。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我们的风格设想,那就是:

  ——以历史背景主题作为“外套”;

  ——以江湖传奇情节作为“筋骨”;

  ——以人物性格情感作为“血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