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艺术人生》“五个一工程奖”特别节目(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14:32  新浪娱乐
《艺术人生》“五个一工程奖”特别节目(组图)

《艺术人生》现场

《艺术人生》“五个一工程奖”特别节目(组图)

《艺术人生》现场

《艺术人生》“五个一工程奖”特别节目(组图)

《艺术人生》现场

《艺术人生》“五个一工程奖”特别节目(组图)

《艺术人生》现场

  2007年10月31日,央视三套20:35,《艺术人生》“五个一工程奖”特别节目——《秋天的收获》继续播出第三辑,电视剧《延安颂》的编剧王朝柱、电视剧《插树岭》编剧陈玉谦和曲晓平夫妇以及话剧《立秋》的三位主创查明哲、贾茂盛、董怀玉轮番做客节目,为您讲述挑战、包容和执著。

  王朝柱:活着就要向自己挑战

  王朝柱的身份非常地特殊: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14岁的时候就发表了自己创作的第一首歌曲,并且参与《海霞》、《狂飙曲》等歌剧的乐曲创作;其次,他是一个作家,迄今为止出版的长篇作品已经超过了46多部,为人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李大钊》、《蒋介石》;然而他还是一个编剧,创作出的影视作品包括《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延安颂》、《八路军》《张学良》等15部反映近现代革命史的重大的历史题材作品……

  王朝柱的人生充满着令人好奇的神秘色彩,出生在河北省的一个杂技世家的他,从小家境贫困,却又偏偏遭遇了抗日战争,于是童年的他早早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最后是跟着一个长他十岁的哑巴哥哥,一路讨饭而存活了下来。抗日战争结束了,王朝柱也得到了解放军的关爱,这才得以进入了一所小学读书。正是在这样一所学校,王朝柱遇到作曲家田美玉,这个当年在这所学校教音乐的老师,正是创作《北京颂歌》的作曲家田老师。在田老师的影响下,少年时期的王朝柱接触了钢琴,学会了五线谱,也学会了简单的写歌,接着在他16岁的时候,背着一袋“长毛”的馒头顺利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跟他同届包括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钢琴家殷承宗等很多知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之后王朝柱直升了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派到总政文工团当了一名作曲家,参与诸多乐曲的创作工作。按照正常的思维,一个家境穷困的孩子,有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进入到了中国最高的音乐学府去开始学习音乐,并且有那么多的名师在指点,按理说应该是继续努力在音乐创作的道路当中去发愤图强,去展现自己的才华,可是他却在人生40岁的时候改行成了一个作家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力量和什么样的契机,让他促成了这次年近不惑时的转变?

  王朝柱说:“改行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由于家里很穷,我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写一点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寄给《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换那么十来块钱,可以拿着这个钱买书去,也可以填补家用。我记得1958年我得的最高的一笔稿费是38块钱,这足够我吃了一学期。之后我就觉得如果写书、写文章,将来能够当大作家也不错。第二个原因由于我总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认真地思索了我的一生,也思索了我们这个民族,走过来的这条道路,也思索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办。我当时就做了两个决定,第一个是我要看完《资治通鉴》和《史记》。那是真的很不容易,当我读完了《资治通鉴》,读完了《史记》,我就发现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走过来了从镜子,我们这一代人将要沿着历史往前走,有很多地方是惊人的。于是我觉得,一个民族的苦难,个人的苦难,是成就事业所不能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

  实际的生活逼迫和历史给予的思考,让王朝柱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音乐道路,而转向了一条以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为主线的创作旅途。如今回忆起来,王朝柱觉得之前的40年一直都是为之积累的过程,于是才有了几部轰动的小说,比如《李大钊》的问世。之后,王朝柱又尝试着将历史搬上话剧舞台和电影屏幕……“我就觉得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我觉得比我在音乐上,可以大展身手。但是后来,那是另外的事情了,从作家不当了,改编剧,编剧成了。从编剧不行写电影,电影成了,电影又不行改电视剧,一写现在又写了15部大的电视连续剧,所以人家就说我,最后的时候送我一个外号,作家当中叫不务正业的傻柱子。”

  这个被人称为不务正业的“傻柱子”如今也是67岁的老人了,在他的笔下也已经完成了《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延安颂》、《八路军》、《张学良》等15部反映近现代革命史的重大的历史题材作品。据说在完成《延安颂》的剧本创作之后,王朝柱却突然发高烧晕死过去。当经过抢救才终于得以苏醒,事后当人们问到王朝柱对此有些什么感想时,他却狂妄说:“《延安颂》是耗尽了我的所有的一切,我说我也活不了几天了,但是你们不爱看,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天才的作品。”

  究竟是怎样不同的经历让王朝柱倾入在了《延安颂》的剧本创作中?支撑这个老人始终不懈地挑战自我的原始动力又是什么?一个创造传奇人生的成功秘诀究竟又是什么?《艺术人生》的现场,破解王朝柱人生谜团的探索仍在继续……

  陈玉谦、曲晓平:携手共书光阴荏苒

  电视剧《插树岭》的编剧署名是“郁晓”,这个属于陈玉谦和曲晓平的共同署名,是从两人的名字中共取了一个字而组成的,它见证的是一对“琴瑟和谐”“珠联璧合”的文坛夫妻。“双双”二字似乎总是伴随着陈玉谦和曲晓平夫妇,双双出生在齐齐哈尔市,双双改行为作家,双双被接纳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双双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国访问,双双被黑龙江省第一村——兴十四村授予荣誉村民,双双在文学园地上勤奋耕耘,如今二人共同完成的作品已经超过了600万字。

  夫妻二人共同创作,自然要讲究分工合作,曲晓平说,“我们写作就跟盖房子一样,陈老师特别快,他结构故事特别快。他会把这堆木头,霹雳啪啦给你砍成房架子,特别快,超乎人的想象。很快一部小说或者电视剧的构架就能出来。而我是慢工,就像泥瓦匠或者是粉刷工,一点一点地进行‘内部装修’。”然而共同创作,也一定会面临分歧和矛盾。“我们两个有分歧的时候,就是人物的结构,人物的语言,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时候吵起来拍桌子摔板凳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就得搞团结了。”陈玉谦说,“因为我们搞创作没有时间做饭,一般都是方便食品。吃方便面的时候比较多,这时候我说咱们出去改善改善吧,到饭店里搓一顿。当然我这么一提,她自然而然就投赞成票了。我们一起到饭店里面吃,有时候到我们的江底,因为我们住在黑龙江,我们到江底走一走,谈一谈创作之外的事情,或者是到舞场跳一场舞。这样就把原来的不愉快打消了。”

  这对文坛夫妻的牵手始终洋溢着文学般浪漫的气息,扮演红娘角色的是一篇叫做《丝绸发带》的散文,这是当年曲晓平参加征文比赛的一篇文章,被当时临时借调的工作人员陈玉谦所发现了,“后来我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谈谈我的意见,谈谈我对这个散文的看法,有些不足。后来她就回了信了。回了信以后我才知道,她在城市里面是一个医生,独女,她父亲母亲都是一个高干。”渐渐地,两个文学青年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产生了感情,然而在当时,一个农民的儿子和一个城市里面医生的女儿的结合是被普遍认为不可以的。“她父亲母亲都不同意当时,不同意,那是非常合情合理地。你看,她是城市里面的医生,我是农村的农民。而且我还比她大九岁,无论哪方面差距都太大。”然而,事情的结果却是,曲晓平趁着父母外出串门的时机,把家里的户口本偷出来就这样登记结婚了。

  浪漫的相识和叛逆的结合,陈玉谦和曲晓平在共同走过创作时光的时候,慢慢领悟到的是“责任”和“包容”,这也正是他们现场选择的人生关键词。“你比如一棵葱,我就天生喜欢吃葱白,他就天生喜欢吃葱叶,所以一棵葱都不浪费。再比如说苹果和梨,我就不吃苹果,从小就不喜欢吃,他就特别喜欢吃。我就喜欢吃梨,后来,包容到啥程度呢,他要是吃苹果,一定要给我一半,苹果有营养,对你心脏有好处,你一定要吃,我也慢慢接受了。不吃梨,我吃梨的时候不许分梨,但是我给你一个梨你必须吃,他也吃梨了。”生活的磨合培养出的是包容,“只有互相包容,才能在互相争执、商量、合作的这样一个过程轴,写出好的作品。”

  这对文学夫妻因为在下乡体验生活的时候被农民感动,因此在兴十四村一待就是半年,交了很多农民朋友,这才有了活生生的《插树岭》。“我们临走的时候,全村的老百姓大家都提出来,说他们是我们村的村民,后来他们村的村委会决定了,我们就是他们村的荣誉村民,给我们发了荣誉村民的证书,聘书。然后在我去年的十月份,给我搞了一个我的文艺创作五十年,他们村的全体老百姓和支部书记给我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什么呢?‘植根黑土地,笔书百姓情’。我们两个所以一直写农村,关注农村,也是有原动力。”陈玉谦说,这是他们夫妇俩在创作过程中感受最幸福的事情。

  “岁月在无声无息中走过,相对而望,纹沟似网、鬓发如霜,俱已不是当年模样,无暇感伤!纵有文字六百万,算来算去仍欠帐!手下笔如魔,想停下也难停下。天地日月长,生命用寸量,分分秒秒皆入账,沙漏里怎敢挥霍时光!”岁月冲刷下的更多动人故事和坎坷经历,《艺术人生》的现场,这对浪漫的文学伴侣为您继续娓娓道来。

  查明哲、贾茂盛、董怀玉:执著于挚爱的舞台

  话剧《立秋》,创造了近些年中国戏剧界的一个传奇。从2004年的4月27号开始首演,迄今为止已经演出了339场,观看的观众近三十万人,到目前为止已经在我们全国的16个省市区46个城市66个剧场演出,近三十万人观看了这部戏,演出收入达650余万元左右。一部《立秋》让许多人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同时 也救活了整个山西省话剧院。导演查明哲、山西省话剧院院长贾茂盛和主演董怀玉三位主创做客《艺术人生》,将为您讲述的是《立秋》背后,感人至深的幕后故事。

  导演查明哲执导《立秋》,源于一个谁都不会愿意的“临危受命”。《立秋》的特邀导演陈颙,荣誉缠身的我国著名导演艺术家,在执导《立秋》时,倒在了自己所挚爱的话剧舞台上。“当时我们省委宣传部组织一个新闻媒体的推介会,准备要把这个戏往外推介的时候,陈导在发言不到五分钟的时候,突然间脑袋往外边这么一歪,几秒钟的功夫就过去了。当时四部120急救车过来以后无济于事。抢救了将近一个小时,山西最具权威的心血管专家来看,告诉我们已经不行了。”贾茂盛团长或许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那一幕,“心源性心脏病猝死,这种病在病房里面也就几秒钟的功夫。当时我们几个主要演员都在场。当时陈导在做发言,她讲到最后,希望山西的经济腾飞,这是她留在世上最后的一个声音。我当时脑袋一片空白,这个打击确确实实来得太突然太突然了……”

  “当时在场的我们这几个主演,都轮番地口对口地进行人工呼吸。”主演董怀玉回忆说,“在急救车没到之前,我们不能眼看着陈老师这样过去,大家都很着急。所以那时候有往她嘴里放救心丸的,好几个同志我们轮流着给陈老师口对口地人工呼吸。等救护车来了以后,抢救了将近一个小时,最后我们那个心血管专家就跟我们贾院长说,说她的生命已经停止了,怎么办?这时候没有办法,其实我们还想再多抢救一会儿,想把陈老师呼唤回来。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无情。所以这时候我们贾院长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那就只好停止了抢救。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人要把陈老师的尸体抬走,放在担架上要抬出我们省委宣传部的大楼,这时我一时冲动,我就说了一句话,我说陈老师就这样走了,她的亲人一个都不在现场。我就跟我们的几个主要演员说,我说,我们就作为陈老师的儿女,给陈老师磕头,陈老师上路。于是我们几个人跪在那里,每人磕了三个头,我站起来之后仍然抑制不住自己那种冲动。”

  《立秋》的诞生,有着一段“三顾茅庐”的故事。正是在贾茂盛院长多次的邀请,陈颙导演才最终答应担纲话剧的指导。贾团长回忆说:“她有一个很好听的绰号,陈大姑。每次我送剧本过去,陈大姑就说,‘山西又来人了’,就是本子又来了。每次当过去的时候,她就非常认真地,我这次也过来了,把她每次自己在做案头工作的时候那个认真,我确确实实非常受感动。我去一次她的案头工作准备的详细。而且眼看着一点一点地我去的时候将有一尺高了,这个案头工作。包括从剧本的修改,就这样画着,到最后舞美的设计,这是第一次的方案,然后这第二次的方案,两次方案全部否了之后,又拿出了第三次方案,刚开始前两次,陈颙老师特别幽默,还对我保密,她说贾院长又来了,这次咱们给他个特例吧,让我看一看最后一个方案,就在她的书房里面,整个展示出来。”

  尽管作为一个特邀的指导,然而剧本的每一个细节里却都浸透着陈颙导演对这部戏的理解,对山西的热爱,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忠诚。贾团长说,“直到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地演了三百多场,我们始终把陈颙老师带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后台的化妆间里边,放着陈颙老师微笑的照片,我们给她献了鲜花。刚开始去世前一年,我们的演出每到谢幕的时候,都要把陈颙请出来,我到现在记得非常清楚。当时陈颙老师去世的那个前前后后,我到现在为之感动的首演的当天晚上,全场的观众台上台下,那种我当时感觉两个泪水一种为陈颙老师这种悲的这种泪水,另外一种就是激动的泪水,交织在一起,他们哭成一片,到现在记忆犹新。”

  “我不希望我在这,而是陈颙老师在这个地方。”这是查明哲导演离首演前6天“临危接戏”时第一次和演员见面时说的话;“所以那个时候我有一声撕心裂肺的娘。我觉得在这之前吧,陈颙老师没去世之前,我觉得那就是一个演员,就是说我完成这个角色,我是个载体,是马红汉对他母亲的呼唤。但是那场演出,我的已经是双重意思了。”在主演董怀玉的心目中,这个角色已经交织融合了他和陈颙老师之间所有的情感……

  创造传奇的《立秋》背后,伴随着怎样难忘的人生“关键词”?回忆起恩师的关怀,悉数接导《立秋》之后的心路历程,查明哲会有着怎样的真情流露?面对如今的成就,光环闪耀的舞台背后,三位主创又有着怎样的心境表述?2007年10月31日,央视三套20:35,《艺术人生》“五个一工程奖”特别节目——《秋天的收获》第三辑,将会为您继续奏响不容错过的人生奏鸣曲。徐俊杰/文 刘林江/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