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演绎生动 |
《闯关东2》剧照 |
《闯关东》中篇播出过半,收视率节节攀升,眼下已经仅次于《潜伏》,成为北京卫视今年收视成绩第二的热播剧,然而,大多数观众对《闯关东》中篇的意见也不少,对比上部,普遍反映新不如旧,他们认为《闯关东》由一部男人戏变成了女人戏,好像就少了“闯”味,此外,故事节奏偏慢,有注水嫌疑。对此,编剧高满堂的解释是:“这部是‘闯关东’的中篇,不是像李幼斌版的1904年到1911年的求生存闯荡,而是聚焦1931年-1949年,是写关东大地的命运选择,是更大意义的‘闯’,是创造一种新生活。”
认为《闯关东》中篇故事不如上部精彩的观众不在少数。观众朱先生曾经看了三遍《闯关东》,可对眼下这部让他期待已久的中篇大有鱼鲠在喉之感,或说是“爱之深,恨之切”的挑剔。他说:“虽然这部里有天星采参和江上飞这些精彩故事,但比起上部朱开山冒险采金、农耕时的斗法,朱传武的伐木和放排的坎坷遭遇,朱传文开饭店的遭遇以及鲜儿的曲折经历故事来,其精彩程度,还差得远呀。而且,背景不厚重,少了上部浓重的历史感和厚实的生活气息或者有评论说的土腥味。而‘闯关东’的这几个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脱离了土腥味,也就脱离了闯关东文化的根儿了。”
无需编剧解释,也有观众持相反意见。观众李先生就认为,《闯关东》中篇比上部更具历史厚重感,视野更加辽阔。他说:“《闯关东》中篇并没有像第一部那样单写朱开山一家的奋斗史,而是把宋氏家族闯关东的历程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下,更具传奇性与真实感。而且,故事不仅将‘九一八’事变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内与东北三省相关的历史事件都交织进来,还把东北的民俗融入剧情,急着看故事的人可能觉得比较零散,但我认为这样的续篇令观众能完整的了解到‘闯关东’那辈人,那段历史。”
编剧高满堂透露,20集以后,真正的大戏才拉开帷幕,因为分出去的三条线索又纠缠到了一起,矛盾再一次升华,四姐弟团圆、三个连襟的出场,剧情进入到大戏的高潮阶段,对后半部分的收视率,他更有把握。
演员投入
虽然观众指责剧情拖沓无法媲美上部,但对演员们的表演基本认可,好评集中于剧中扮演大姐天好的王茜华和演二姐天星的苗圃身上。而剧组的工作人员则透露,这两位在拍戏时吃苦卖力首当其冲,一个得了个“拼命大姐”的雅号,一个则被敬为“女铁人”。
“拼命大姐”王茜华
西安演员王茜华的身上有着关中女人的豪爽,早在《当家的女人》中,她就曾出演了一个自强泼辣的农家女,《闯关东》中大姐宋天好这样的角色对她而言,原本是驾轻就熟。而让王茜华没想到的是,在144天的拍摄中,连自认能吃苦的她在低气温中都被冻哭了。在拍一场雪地戏时,为了表达农民对于土地的感情,王茜华将手指插入土地,捧着混着雪的泥土,就是这个举动,让她在下一秒就后悔不迭,“我觉得我的手指从下到上,一根一根失去知觉,当时以为都冻掉了。”一结束拍摄,王茜华都不敢暖手,看着自己冻得失去知觉的双手,忍不住落泪,工作人员赶忙帮她用雪搓揉,过了半小时才恢复知觉。自此,王茜华在剧组里便得了个“拼命大姐”的称号。
“女铁人”苗圃
故事中,苗圃饰演的宋天星个性鲜明,戏最抢眼。她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儿,当过土匪,挖过人参,后来参加抗联,成长为一名革命军人。这个人物一点不比第一部的鲜儿差,因此也被有些观众拿来与鲜儿作比较。有观众认为,苗圃的表演痕迹太重,这个角色不如小宋佳饰演的鲜儿浑然天成,但也有观众喜欢天星的直爽、倔强、要强的个性,评价苗圃的表演很有张力。
同样,这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的艰辛也远远超出了苗圃的预期,剧组经历了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暴晒和零下3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片中身份变化最多的宋天星几乎足迹遍布了每一个场景,最热的最冷的最危险的一处也没有落下。苗圃更是因为在雪地、炮火中的敬业表现在剧组获赠“女铁人”称号。
观众挑刺
■李玉刚模仿的磕巴不像真正的磕巴说话。其实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生活中的磕巴说话是有节奏的,往往憋住一两个关键词说不出来,一旦说出来就脱口而出。李玉刚演的付磕巴,让人憋得慌,声调还弄得很难听。
■看福晋和虎子以及周参谋遭遇日本人追杀的那场戏,有个感觉,就是这部戏战争场面拍得太粗糙了,无论烟火还是枪炮,几乎就像小孩子玩游戏一样。
■三条主线中草原和森林是最好的,山东大院里的情节严重注水,情节虚假,废话太多。
■闯关东中篇的确情节严重注水,情节虚假,废话太多,刘佩奇闯刑场连砍3个鬼子兵、老太太连杀3个鬼子兵、小学生喊不做亡国奴等,都太离谱,不真实。觉得天星比较二,总是给大家找麻烦。秋田虽说是日本人,但挺善良的,而天星总是“欺负”他,有点说不过去,毕竟人家是日本农民。
■看了几集,越来越没兴趣,故事不抓人,情节太散,人物太杂,没有围绕几条清晰的主线去刻画人物。山东大院侃大山、草原风情MTV,加上采参的民间传说,简直就是读一篇散文,不像听故事。本报记者 金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