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一轮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的流行要追溯到20年前的《神探亨特》、《鹰冠庄园》、《成长的烦恼》等系列剧的引进播映,然而毫无疑问,如今它正在通过另一种途径(网络)又一次在中国流传。《欲望都市》、《好友记》、《绝望主妇》、《CSI》、《24小时》、《越狱》……一种全新的电视剧制作和运作理念,正在“捕获”着观众。
如果要问时尚白领们最近最关心的是哪部电视剧,答案很可能不是中国的电视剧,而
是正在大洋彼岸热播的《24小时》、《越狱》。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在一批“志愿者”的帮助下,我们几乎隔天就欣赏到带中文字幕的美国电视剧。近年来,技术主义泛滥的好莱坞电影显出疲软,而美国电视剧的走势却越来越强劲,电视剧收视率纪录屡屡被打破,2004年5月《老友记》最后一集播出时,收视率甚至超过总统竞选。美国电视剧的编导配置有时甚至胜过好莱坞电影,在好莱坞缺少好故事、只能卖弄名人传记的今天,电视剧编导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显得弥足珍贵。今后电视剧而非电影将更多地承担美国文化传播的功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有专家统计说,美国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每年向其他国家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时长达到30万个小时,这其中,卖得最多的就是美国电视剧。
虽然,美国电视剧一直关注故事而并非演员,然而,它却捧红了不少明星。在最近上映的大片《一级戒备》中,这两年因电视剧《24小时》和《绝望主妇》而走红的影星基夫·萨瑟兰和伊娃·朗格利亚在其中担任了比较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已丝毫不亚于好莱坞一线影星。伊娃多次被各类杂志评为最性感女星,而基夫也多次获得年度男士等称号。
美国电视剧从制作到播映,跟中国电视剧都有很大的差别。正在中国国内大力推行的制播分离制度其实类似美国1970年颁布的一条关于电视行业的法律“财政收益与辛迪加规则”:商业电视网只能自制少量节目,其主流节目必须委托制作公司,电视网只享有首播权,并不享有节目本身。虽然该法案后来取消了,但委托制作电视剧的方式却根深蒂固,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成就了众多电视珍品的出现。
一部美国电视剧一般25集左右,这是由美国特有的播映方式决定的。美国商业电视以每年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下旬为一个播出季(Season),新季以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协会主办的“艾美奖”颁奖典礼隆重拉开序幕。与中国电视剧动辄一天播2-3集,一两个礼拜就播完一部不同,美国电视剧一般一个礼拜只播一集,因此25集正好够播一季。比如,如今Fox就在每周一播出《越狱》和《24小时》两部系列剧,让周一简直成了电视剧迷的节日。在中国,不同的电视台往往播着相同的电视剧,而在美国,恰巧相反,一个电视台每周可能有几十部电视剧轮番播出。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不同收视口味的观众都可以在固定时间段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满足最大限度的人群。
美国的电视剧是边拍边播的,他们很注重收视率,一部收视低下的电视剧是无法生存的,只要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不管该剧的情节进行到何处,电视台都毫不留情地腰斩。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合作一部电视剧后会根据该剧每季的播出效果来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拍摄下一季。一般大电视台每年委托制作公司拍摄十几部新电视剧,但只有1到2部可能获得足够的观众,拿到继续制作的合同。
一部新电视剧首播后,如果受欢迎,它还会在5月至8月的非映季期间,在同一电视台重播一次。一部戏如果能维持大约四个映季,累积到100集左右,就会被节目制作商以比首播低得多的价格、每周5集(周一至周五)连续播放的方式卖给地方电视台和其他有需要的电视经营机构。之后,一些节目还会打包卖到国外。这是一个很清晰的由全国到地方到国外的流程。据了解,美国电视剧广告收益的56%属于制作公司,由于收益稳定高效,因此美国电视剧的制作投入也越来越高,著名的《急诊室的故事》每集的制作投入高达1300万美元,超过很多电影的预算,由美英两国联手制作的《罗马》,仅第一季12集就历经7年拍摄和1亿美元的投入。这样高投入的产物与我们中国20万-50万一集的电视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由于制作成本高昂,所以打响品牌很重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美国精品电视剧往往会一季又一季地播放下去。当然这种情况也影响到电视剧结构,美国电视剧很少有我们这样完成的封闭结构的故事,而是独立的、开放式的,可以让故事无限继续下去。
作为一个产品,电视剧在美国已形成了流水线制作,包括主笔设计情节,专人编写提纲,专人撰写对白,总编剧汇成脚本,制片人和导演作前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因此,美国电视剧一般都有一个庞大的编导小组,比如著名的《24小时》,一共用了16位编剧、10位导演、6位执行制片,虽然每集的导演编剧风格不尽相同,但由于事先作了通盘考虑,24集看起来一气呵成。美国电视剧讲究故事和对白,因此设计情节框架的主笔(主要编剧)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实,美国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同时也是主要的电视制作公司,因此名导客串几集电视剧导演并不稀奇。 撰稿/钱亦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