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艾乐
小时候的汤姆·汉克斯觉得,历史就像代数方程式一样枯燥。
生于1956年的他,属于典型的婴儿潮一代,在他看来,二战只不过是黑白片里的枪火炮弹。当然,他和这场世界大战也有更加直接的联系:其父阿莫斯·汉克斯在二战期间当过海军机械师(二等兵)。但是老汉克斯从不跟儿子讲什么勇敢啊牺牲啊之类的事。“小时候,我只知道爸爸是在太平洋某个地方修理东西的。”汤姆·汉克斯说,“他从来不说海军的好话。他恨海军,恨海军的每一个人。他没有什么光荣故事好讲。”
偶尔,汉克斯也会看《坦克大决战》之类的战争片,但他更喜欢《活宝三人组》、《詹姆斯·邦德》以及索菲亚·罗兰主演的电影。和许多美国人一样,他不喜欢背历史书。由于汉克斯家族和林肯总统的继母南希·汉克斯·林肯有直系关系,他就经常重复使用关于她的文章,总能轻松获得好成绩。“我当时觉得美国历史是一门强迫你去听的课。”汉克斯笑言。
汉克斯成了历史教授
在过去20年里,汉克斯推出了大量与美国历史有关的作品——从他参演的《拯救大兵瑞恩》、《查理·威尔逊的战争》到为HBO电视台制作的《从地球到月球》、《兄弟连》、《约翰·亚当斯》,再到最近播出的新剧《血战太平洋》——汉克斯俨然成了高调的美国历史学教授,让数百万家庭用新的眼光审视过去。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汉克斯对美国历史的看法糅合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他是带着传统价值观的肯尼迪派自由主义者,到了国庆日会上街庆祝。《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的成功地把他变成了那个时代的代言人。
当他参观休斯敦约翰逊太空中心或到北加州布拉格堡去的时候,人们就像欢迎太空英雄尼尔·阿姆斯特朗一样欢迎他。他是这一代人中的大卫·麦卡勒(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知识传播者),向广大观众传播探索者、宇航员和士兵们的英雄事迹。(麦卡勒的书《约翰·亚当斯》卖了约300万册,而汉克斯拍摄的《约翰·亚当斯》每集都有550万观众。)汉克斯的品牌之于历史剧,就像奥普拉·温弗瑞在图书界的号召力。
但是,汉克斯上历史课的背景已经有所改变了。《兄弟连》——HBO最畅销的连续聚集——是在“9·11”恐怖袭击前两天开始播映的;新片《血战太平洋》则是以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为背景的史诗巨作,眼下却正值美国民众厌战,美国优越主义也不那么好卖了。欧洲影院内的二战影片一般讲述的是大部队抗击明确的敌人的故事,而《血战太平洋》则在叙述一群孤独战斗的人,让人感受到敌我两方在本质上的迥然不同。
从这个层面看,太平洋战争与美国正进行的复杂反恐战争有着相近性,令此剧多了一层令人深思、引发共鸣的潜在寓意。
“诚然,我们希望在《血战太平洋》中向美国英雄致敬。”汉克斯说,“不过我们更希望人们说,‘过去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军队对日本人民做过这些。’”他想要美国人了解美国历史中的光荣,以及不光彩的事。那么,这名一度青睐喜剧的演员,是怎么喜欢上研究美国历史的?又是怎么通过他的视角向我们诠释历史的呢?
上学时,汉克斯对二战的了解就是:1941年12月7日美国珍珠港遭日军偷袭,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以示复仇。对汉克斯来说,美军参与战事的那几个太平洋岛屿——佩莱利乌岛、硫磺岛和冲绳岛——只是地图上的几个小点,陌生而遥远。他许多朋友的父亲都曾当过海军,乐于以亲历者的身份给他们讲二战故事,“但那个时候一听到历史我就犯困”。
制作《拯救大兵瑞恩》让汉克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二战历史知识的匮乏。那时,《西雅图未眠夜》的编剧诺拉·厄弗隆送给他两本共1882页的《二战报告:美国新闻报道(1938—1946)》。汉克斯立即对其中的太平洋战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只是东条英机或欧内斯特·金这样的大人物,还有在广岛被狙击兵伏击的第三海军陆战队,以及硫磺岛战役的错综复杂。
汉克斯继续如饥似渴地读完了《日本的沦陷》。
大量的阅读成就了现在的《血战太平洋》。该剧以珍珠港遭袭后切入,直接将视角拉到血腥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场(战役从1942年8月持续到1943年2月)。镜头将地图上的芝麻点放大再放大,将那个岛上的险恶呈现在观众面前。
汉克斯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我想在视觉上给观众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斯皮尔伯格以大量棕灰色调来表现欧洲战场的废墟,但这不适用于太平洋战场。为了找到电视剧所需要的那种蓝色基调,斯皮尔伯格和汉克斯在工作室里做了很多尝试。最终,呈现在电视荧屏上的效果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为了诠释好这段历史,汉克斯进行了亲身体验。“我们想从战略角度解释太平洋战争的动机。于是我们从夏威夷出发驶入太平洋,不断向西进发。你会有种奇特的感觉,好像自己就在(当年)其中的一艘战船上。过去我奇怪,贝里琉岛这么小,为什么会这么重要。但当看到它和冲绳岛如此接近,马上就都明白了。贝里琉就是块踏脚石。”
《血战太平洋》的剧本主要基于两本二战回忆录——老兵尤金· 斯莱治的《老兵:从贝里琉到冲绳》和罗伯特·莱基的《头枕钢盔》,同时注入了小说家们的丰富想象,如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血海大进攻》和詹姆斯·琼斯的《细细的红线》。汉克斯与另两位制片人斯皮尔伯格和加里·戈茨曼始终思考着战争的“兽性”:美国政府怎能让年轻人在战场上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死敌人后,再要求他们回国继续过喝着可口可乐的安逸生活?
“我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人情况更糟。”汉克斯说道,“至少参与太平洋战争的士兵在回国的船上,有好几个礼拜的恢复时间。下船之后,还要坐很长时间的火车才到家。而现在这些参与阿富汗战争的士兵们,从战场飞回家只需要18 个小时,他们怎么可能适应?”即便是二战功勋最多的传奇士兵奥迪·墨菲,在回国后也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有一次,失去理智的他甚至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太太。
过去的10年里,汉克斯一直致力于新奥尔良国家二战博物馆的建设。3月2 日,博物馆又开设了一个太平洋战场的展厅。当天,汉克斯举办了一个《血战太平洋》的首播接待会,出席的均是参与过这场战争的老兵,他们向汉克斯表示了感谢。“但是现在朝鲜战争老兵开始来找我,问‘什么时候轮到(拍)我们?’也有许多老兵问‘什么时候拍点越南战争的东西?’”还有人对汉克斯讲,要讲好二战故事,一定要讲到塞班岛战役。
从喜剧演员到历史剧导演
汉克斯曾是《周六夜现场》的喜剧演员,但拍起历史剧来,用意很严肃。53 岁的汉克斯,早就不再扮演浪漫喜剧的角色,而是转到幕后,通过拍摄历史剧,推翻年轻时那个对历史无知的自我。和大卫·麦库勒一样,汉克斯开始反对历史文盲,首先从自我做起。他带着开玩笑的口吻拍自己的脑袋,“为什么早点没有人点醒我!”
最终汉克斯自己点醒自己。年轻时,汉克斯只想着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他相信美国梦,但越战的爆发让他感到不安。他以观看反战电视剧《Smothers Brothers》的方式私下抵制越战,但该剧最终被CBS电视台禁播。
上世纪70 年代中期,汉克斯在奥克兰的希尔顿饭店工作,经常要接送往返于酒店与机场的客人。那时,载满了惊恐的越南孤儿的专机定期到达机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8年,汉克斯的电影事业因拍摄《飞越未来》而起步,他就迫切地想自己拍一部优秀的越战电影。可是当时,以《全金属外壳》、《早安,越南》等为代表的第二波越战电影浪潮正猛,他不知如何能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或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拍得更好。在1994 年的《阿甘正传》中,汉克斯终于从某种程度上圆了自己的越战电影梦,该片也让他成为了当年的奥斯卡影帝。
在帕里斯岛拍摄阿甘从军部分时,汉克斯参观了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基地,年轻海军士兵的团结守纪让他深受感染。“宇航员、试飞员、突击队员都遵循着这种自律规范。”汉克斯说,“他们成了一家人,却又彼此有竞争。”汉克斯羡慕甚至嫉妒他们所拥有的这种品质——内在的自律。“美国人经过严格的训练履行国家职责,确实令人鼓舞。”
描绘这群人的“国家职责”,成为了汉克斯制片的焦点。尤其当他们的胜利在美国历史上书写下浓重的一笔后,其中的个人故事便更具备吸引力。1995 年汉克斯主演的《阿波罗13 号》上映后,他为HBO电视台制作了虚实结合的科幻电视剧《从地球到月球》,广受好评。几年前,脱口秀主播柯南·奥布莱恩还给汉克斯颁发了一件幽默小礼物,表彰他在历史题材电影方面的贡献:一幅阿波罗宇航员登陆诺曼底的画(汉克斯在《阿波罗13 号》中饰演登月宇航员,在《拯救大兵瑞恩》饰演了参与诺曼底登陆的大兵)。
汉克斯与擅长拍战争片的前辈们不同的是,他坚信历史应该是感性的个人化经历。他对史料堆积起来的历史深恶痛绝,喜欢麦卡勒等历史学家笔下的人性化描述。他想要观众能在作品中认出自己祖辈的身影,填补对过去这段历史的思考空白。
上世纪90 年代,汉克斯逐步成为好莱坞顶级男星的同时,他也寻觅到拍摄历史片的新方式:将历史娱乐化。
利昂·乌礼斯的战争小说《米拉路18 号》、《世界末日》和《出埃及记》,教会汉克斯用高中老师不曾教过的方式感觉历史,既有娱乐性,又不乏史实,很抓人眼球。
“以往历史片的剧本通常都很单调。”汉克斯说。1990 年秋天,PBS电视播放的电视剧《南北战争》也让汉克斯受益匪浅。“我是跟儿子一起看的。”汉克斯回忆道,“虽然只不过是加些煽情的音乐和场景,但我每集结束都会哭,这部电视剧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娱乐感染力。因此我想HBO也能用其他的方式拍出可看性更强的历史剧。”
历史不是绝对的
青年时的汉克斯最喜欢的书是杜鲁门·卡波特的“非虚构小说”《冷血》,这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掺入虚构描述技巧的作品让汉克斯感觉,其表现恐怖的功力甚于希区柯克。汉克斯正是借鉴了这样的手法来拍摄历史剧,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注入感性化的虚构人物,赋予他们细腻的心理活动。
接下来,汉克斯将把美国作家文森特·巴格鲁斯饱受争议的《再现历史:刺杀约翰·肯尼迪总统》搬上电视。他渴望展现美国历史上这次最神秘的暗杀。汉克斯与戈茨曼将再次联手作为制片人,并希望改编剧作能在2013 年播出。该剧会颠覆不少传统理念,例如凶手李·哈维·奥斯沃德其实是被陷害的。汉克斯预计,这或许将是最具争议的电视剧,“我们要为美国公众揭露真相,许多被牵连的机构应该会很不高兴。”
肯尼迪遇刺是个棘手的历史事件,但汉克斯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自信来驾驭它。他很清楚自己触碰的是什么,乐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汉克斯对《血战太平洋》的最终呈现感到满意。他没有把该剧简单当作拓宽人们历史视野的工具,他更希望《血战太平洋》能让美国人思考如今伊拉克与阿富汗战场上士兵们作出的牺牲。“我们的出发点是,让大家思考我们的军人回家后要如何重新融入社会?二战时期,我们把日本人看成是‘黄皮肤的斜眼狗’,他们与我们信仰不同。他们向我们开火,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而我们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向他们开火。这听起来和当下发生的事情是不是相似?”
诚然,没有绝对的历史。对于汉克斯来说,重要的是他对美国历史的态度变化,由不感兴趣到痴迷。他将资料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并对大众所知晓的历史做出修正,让我们在理解过去的同时,也更清楚了今天做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