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国人的吃饭与怀乡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09:18 南方都市报

  民风民俗

  孙绍振

  春节临近,各大车站爆满,“回家”是每年春节前的一大主题。春节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意味着:回到故土、吃团圆饭。“月是故乡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同样表达的是中国人的怀乡情结。而对于几千年来徘徊于饥饿与温饱之间的中国人来说,对吃,有着天然的热衷;在饥馑年代,吃是生存,在度过了温饱阶段的今天,吃已成为一种文化,如何从满足口腹之欲,升华到精神层面,是个问题。

  中国人特别讲究饮食文明。钟鸣鼎食,是古典的庄严仪式,使人进入精神的殿堂,推杯换盏,多少矛盾因此而缓解,多少无言默契全在碰杯之间。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特别重,别以为这是一种纯粹的感情,这里边包含着口腹之欲。

  对吃,中国人十分宽容

  孔夫子说过“食、色,性也”。在那生活条件很简陋的年代,能把吃饭和性事坦然地当做人生的大事肯定下来,这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的洞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在孔夫子死后几千年,就一直弄不清楚。直到五四运动期间还要劳鲁迅的大驾庄严地宣告一番: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就是吃,发展,就是性。但是,孔夫子是有些矛盾的,他偏偏要把对于女性的爱好和道德对立起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圣人说了,凡人当然不敢违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对女性,尤其是美人是有高度警惕的,对于性爱最爱做出一种厌恶的样子。所谓“万恶淫为首”者是也。但是,对于人性的另一种需求——吃,中国人却十分宽容。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吃饱肚子。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中国。

  不能领悟这条最普通的真理,就不能洞察中国的人情世故。

  吃这个字,从口,本来是表意的,本义是口腔,有发声和进食两种功能。但是中国人好像更重视吃的功能,不说话无所谓,不吃饭,就活不成。早在甲骨文就有“口井”,计口分田,井田制,到了《说文》中就干脆把发声排除了:“口,人所以言食也”。实际上在许多圣贤典籍中,口就等于是人了,《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于是就有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词语创造:人口。人就是口,口就是人。好像人只剩下了一张嘴,除了嘴巴什么都没有了,连脐下三寸都成了空白。

  从“人口”这样意味深长的构词法,顺理成章,就产生了“户口”这样的词语。这就是说,吃饱肚子,不仅仅是单个人的头等大事,而且对于构成家庭,巩固社会秩序也是根本大计。中国人向来是讲究含蓄的,在这里却并不羞羞答答,对于胃肠功能急迫感应丝毫不加遮掩。连夫妻两个都叫做“两口子”,在英语中,husband和wife和mouth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中国人把什么事情都和吃联系在一起。一般草民,问他什么职业,回答说:吃××饭的。好像除了吃饭什么也不干似的。旧时上海一些流氓,坦然宣言自己是“吃白相饭的”。“白相”,是上海话,就是无所事事,整日游逛,当然是没正经的意思,但是一和“吃饭”联系起来,就有正经职业的意味了。西方留学生在中国学中文,总是弄不明白,为什么用大碗吃饭,叫做“吃大碗”,到食堂吃饭,叫做“吃食堂”。他们的想像力不行,无法解释食堂被数千乃至上万大学生咬噬多年,仍然傲然挺立。他们更不能理解的是:家住农村,青山绿水之妙不在养眼,空气新鲜之优越,不在养肺,而是有利于口腹之欲: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起来,吃水的样子还马马虎虎可以想像,吃山的姿态,恐怕连恐龙都不可思议。

  中国人讲究饮食文明

  这不能说明中国人特别馋,相反,是中国人特别讲究饮食文明。钟鸣鼎食,是古典的庄严仪式,使人进入精神的殿堂,推杯换盏,多少矛盾因此而缓解,多少无言默契全在碰杯之间。情感的交流,不但在人间,就是仙逝的祖先,也如出一辙。西方基督教世界扫墓,多用鲜花,而中国人则祭以食物。清明节墓台上红烧鱼与香蕉并呈,白米饭共巧克力相叠。说是祭祖,实际上是自祭。《孟子》中的齐人,就利用这个空子,到人家坟间去吃人家祭祀的食品,居然能混到娶了两个老婆。在明清之际,清明扫墓简直就成了美食节。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携肴核纸钱,走至墓所。祭毕,席地饮胙。”这里的肴核,是菜肴的总称。而饮胙,则是一种古礼,饮是饮祭神的酒,而胙则是祭神的肉。心照不宣不管是神还是祖先,绝对是不吃任何一点东西的,不管多么丰盛的菜肴,最后都进入了自己的肚子。但是,这又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且还有精神的成分,饮祭神的酒,叫做“饮福”,吃祭神的肉,叫做“受胙”。也是承受福荫的意思。就在这种饮食之间,人与祖先得到一种沟通。这种沟通的手段,不但在后代与祖先之间,而且在人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佛之间也同样通行。祥林嫂视为性命交关的“福礼”,其实就是一条大鱼而已。家神吃得痛快,才有好心情保佑你发财发福。中国人很重视过年,从腊月二十四就过“小年”,首先要祭的是灶神。这个神,不但管你家的伙食,而且每年要回到天上去汇报,对这一家的品德行为作出评价。为了贿赂一下这位日日夜夜监视自己的家神,在他即将上天汇报的时刻,就给他狠狠地吃一顿。临了还给他吃一块灶糖,其实就是一块麦芽糖。很粘的,让他到了玉皇大帝那里,就是有坏话,也讲不出来。可是,我父亲,偏偏又写了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想,既然嘴巴被灶糖粘住了,坏话讲不成了,好话,不是也不能讲了吗?后来,又想可能是到讲好话的时候,就把糖吐出来,或者赶紧把它啖了。好话就滔滔不绝地讲个没有完了。但是,这种吃人家的东西嘴软,不是有负于玉皇大帝的信任吗?

  这个问题,我不敢问。因为父亲早就警告过,小孩子,过年时期,胡言乱语,是要破坏神佛的心情,影响一年的运气的。虽然如此,父亲对我还是不大信任,写了一御防性的条幅贴在墙上:童言无忌。但是,到了年三十,我还被强制性用上厕所用的草纸,擦了一下嘴巴。也就是请神佛把我的嘴巴当做肛门,我讲的话,当做肛门里放出来的臭气。但我并不服气。我所讲的话无不出自我的童心,都是最纯洁的。而灶王爷,却是吃了人家的东西,就报喜不报忧。品德上多多少少有些污点吧。发自纯洁的童心的话语,如巴金所追求的讲真话,反而是放屁,而贪吃的下放神仙,却享有神圣的尊荣。这世道真是有点让我满腹狐疑。

  但,后来人长大了,看的东西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吃显示圣教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对于吃的豪情和对于女色的警惕成正比。

  《三国》《水浒》《西游》中的英雄对女性不是没有兴趣,就是有些仇恨的。不管什么盖世英豪,什么错误都可以犯,但是但凡犯了一个色字,就一世英名丧尽。故关公、武松、孙悟空乃至诸葛亮、吴用对异性一概没有什么感觉,不管是什么档次的英雄,一旦沾上了女色,就显得十分可笑可悲。猪八戒一见女性就流口水,吴承恩,也是利用一切机会,让他出洋相,这还不算,还给了他一副猪脸,让他应了一句俗语,叫做丑人多作怪。但是,中国古典传奇中的英雄主义在色方面受到压抑,往往就向吃喝方面发泄。武松景阳岗打虎,英名盖世。为了表现他超人的神勇,先让他一口气喝了十八碗酒,外加几斤牛肉。武松醉打蒋门神,不吃不喝不见英雄本色,吃喝而不醉,更不能现出武艺高强。关公斩华雄,如果没有那杯砍了人头还没有凉的酒,肯定是大煞风景。

  有多大的食量和酒量,就有多大的英雄气概。二者的正比关系,是文学经典一再不嫌重复地加以证明的。

  这在西方人看来,还真有点隔膜。他们中世纪的英雄,主要是骑士,其英雄气概和把生命献给美女的自觉程度是成正比的。在他们看来,如果一味吃,而忽略了美女,是野蛮的。他们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那么多的时间花在做饭上。正是因为这样,快餐、汉堡包,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地吃,才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而在中国人,尤其是圣人之徒看来,这么简单草率,简直是荒唐。孔夫子云:“肉不正,不食。”所以中国的厨师,讲究“刀工”,显示其富有圣教的文化底蕴。

  把吃看得很庄严,这是中国文化的光辉传统。

  虽然中国文化发源于北方黄河流域,但是,对于饮食的考究,南方人却是青出于蓝。广州人在爱情上,至少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特别表现出骑士精神,但是,全中国都知道,北京人什么都敢说,广州人什么都敢吃。这实在令北方人肃然起敬。比起广州人来,福州人,胆子小一点,但是,一生花在做吃上的时间,消耗掉的生命,可能是北方人的好几倍。福州人和广州人一样讲究美食,美在吃出花样来,以至于食本身倒无所谓。要义在超越口腹之欲,才升华为一种美学。光是口腹之欲,就是好吃鬼、贪吃婆,超越了,就有一个挺文雅的说法,叫做美食家。福州人一讲起锅边糊,一讲起蛎(读de)饼,就流口水,这不是馋,而是对于乡土文化的热爱。乡土感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就是到了美国,在纽约定居了两三代,还是不改。在唐人街,早上可以用福州话买到蛎饼。虽然讲广州话在纽约比英语还难懂,但是广州人的自豪在旧金山,在餐馆里,用广州话可以买到蛇羹。当然东北人,一听到蛇,就想起那粘滑的皮,还有那毒牙,不免有点汗毛孔竖起来的感觉,不要说吃了。但是,他们那里的猪肉炖粉条,也是一绝。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老乡坚信,一吃了这玩意儿,就能成为活雷锋。这是有一首流行歌曲为证的。

  怀乡是一种怀旧癖

  这就是所谓乡土风味,一说到乡土,感情成分就浓烈了。有道是:月是故乡明,猪肉炖粉条是家乡的美。

  虽然英国人发明了一个专门的词语叫做:nostalgia,翻译过来叫做怀乡病,但是,他们没有明确说,他怀念家乡的什么,可是我们中国人,就很坦诚,怀乡就怀念家乡风味的食物。当然,生活在天堂里的苏州人,正如老夫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再加上名称用吴侬软语那么一叫,正如霓裳羽衣曲一样令人飘飘欲仙。东北老乡的猪肉炖粉条就太土了。但是,苏州人也洋不到哪儿去,早在晋朝,阊门出了个张翰,在洛阳做官做得好好的,突然秋风起来了,想起了家乡的鲈鱼莼菜,口水就流了下来,连官也不做了,回家吃鲈鱼莼菜羹去了。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特别重,别以为这是一种纯粹的感情,这里边包含着口腹之欲。吃的最大特点是怀旧,鲁迅从东洋归来以后,又到北京,吃了多少山珍海味,居然,在《故乡》中坦然宣言他儿童时代吃的罗汉豆最好吃,郭沫若从日本岗山医学院毕业,来到上海,成了大诗人,居然最令他念念不忘是四川凉薯。

  可见所谓怀乡实际上是一种怀旧癖。

  和口腹之欲相比,性欲的动作就有点粗鲁,谈不上多少怀旧的诗意,肢体语言则更简洁明快,但是性欲的特点不是怀旧,而是求新,没有见任何一个人的乡土观念是集中在女人身上的。拜伦在欧洲旅游,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陷入一种如痴如醉的爱情,不断地更换新的恋爱对象,歌德到了八十岁还不断在恋爱方面求新。喜新厌旧成了中外男性的通病。如果要评比的话,克林顿会成为当之无愧的代表。这可能是因为,食物之美,可以经久不变,而异性之青春却难以永葆。

  不过人性总是进化的,这几年,据某些敏感的女性观察,又有了发展,她们的先生,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喜新厌旧的恶习,以喜新不厌旧的姿态,在新与旧之间取得平衡。有民间谚语为证:外面红旗飘飘,家中红旗不倒。

  ◎孙绍振,学者。现居福州。著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孙绍振幽默文集》等。

  插图:李亮

  【未经许可,本版文字不得转载】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