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越过审美疲劳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2月19日10:03 今晚报

  记者:随着鸡年新年钟声的敲响,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一片欢歌笑语中落下帷幕。

  当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较贫乏时,央视春节晚会的创办曾使国人兴奋不已,并逐渐成为除夕夜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成为过年的一种新年俗。从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到韦唯的《爱的奉献》;从赵丽蓉、侯跃文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到赵
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卖拐》,这些堪称经典的作品广为流传,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春节晚会年年办,年年都有兴奋点。一台联欢晚会能连续20余载占领“春宵一刻值千金”的除夕夜,吸引十数亿观众的眼球,凝聚起人们的亲情、友情,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罕见的文化奇观,仅就此而言,春节晚会功不可没。虽然近年来观众对春节晚会颇多微词,要求改变晚会的现有模式,甚至用其他节目形式取而代之,但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也未必能代表多数观众的意愿。

  今年的春节晚会普遍反映好于往年,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在形式上更新鲜时尚,富有新意,充分表明春节晚会的编导并未“江郎才尽”,春节晚会的魅力也并未消失殆尽。也许是已适应了春节晚会的形式,也许是心态渐渐趋于平和,总之,我认为春节晚会不是办不办的问题,而是如何办好的问题。

  刘连群:人们的心态确实是变了,开始以一份平常心对待春节晚会了。这反映了大众欣赏心理的成熟,愈加开放和豁达。当代文化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一台晚会就是一台晚会,尽管是央视的、春节的,也只是一台电视文艺节目,合家团圆饭的“陪餐”。

  不过,这绝不等于说春节晚会就不重要、可有可无了。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敢下“不办”这个决心。况且,还有什么文化娱乐能够把全国各地亿万个家庭,不同年龄、阅历、爱好的几代人聚拢到一个目标上来,延伸年夜饭后的其乐融融?晚会的节目水准有高下之分,但晚会作为除夕夜的一道程序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力的意义和作用,早已超出了节目的观赏价值,这才是它难以或缺的原因所在。

  民族传统节日是要靠一定的程序和内容支撑的。在外来文化冲击、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尤为重要。我国春节的古老习俗本来是丰富多彩的,有些流失了,也有些因时代的发展而消退了,以至于在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心中,过年正在变得空泛起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趋向。春节文艺晚会的价值,在于为古老的民族节日填充了一道有魅力和凝聚力的新的程序,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电视媒体和艺术界相结合做出的一大创造和贡献,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的充实与传承。从这个角度看,观众固然会越来越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春节晚会,后者的形式、格局也应不断出新,但在一个相当的时期还是要办下去的,而且办得越精彩、越有魅力越好。

  张春生:我认为,春节晚会连续举办20多年,已使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这种“审美疲劳”,来自形式大于内容——演播厅越来越大,舞美灯光越来越豪华,演员服装越来越绚丽,节目串联越来越巧妙;而对胃口越吊越高的观众来说,聊胜于无的心态和淡然处之的情绪,使晚会对观众心灵的震撼转化为仅仅是对眼球的吸引。还有一点,是对传统的轻率背离与抛弃。看今日之春节晚会,相声不像相声,小品不似小品,歌舞走向时装秀,声乐便是大联唱。而且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过滥的反串风,“不务正业”,干啥不吆喝啥。

  艺术追求出新,但出新在于化腐朽为神奇,功夫在诗外,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即使是歪点子,也要歪打正着。例如相声,重要的在于以说为基础的学、逗、唱相声向小品学习不能失去相声特色。眼下的电视化不是电视服务和扶植其他艺术,而是让其他艺术臣服于电视。电视成为众多艺术形式的主宰。对艺术而言,不论俗雅、不论新老,在艺术精神上都是独立平等的。电视不能“耍大腕”。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音乐舞蹈,没有京、评、梆,没有曲艺、杂技,那么电视镜头前也就真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了。

  记者:我也有类似的感觉,即包括春节晚会在内的许多大型综艺晚会、颁奖晚会,都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从积极的方面说,这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表现。例如本次春节晚会中,众口一词赞誉有加的舞蹈《千手观音》,如果没有设计精巧剔透的佛教拱门,没有如梦如幻变化莫测的彩色灯光和电脑光束,便不会烘托出如此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从消极方面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如果这种关系错了位,便是舍本求末,再美的形式也难以掩盖内容的苍白。所以,历届春节晚会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往往不是舞台装置如何漂亮,而是一个个具体节目的质量。而节目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作。应当说,我们并不缺乏顶尖的表演人才,而是缺乏顶尖的创作人才。如果我们再多几个乔羽、阎肃,再多几个何庆魁,何愁我们的歌曲不能一夜之间流行于世,何愁我们的相声、小品不令大家街谈巷议、笑口常开?

  综上所述,我认为春节晚会要永葆其新鲜感和生命力,根本的问题是不断发现和培养顶尖的创作人才,创作上去了,晚会的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刘连群:是这样。一台综合性的大型晚会,节目有大亮点作为压卷之作,又有一定数量的小亮点相映,观赏性也就有了保证。一台晚会的质量,关键在于有没有几个过硬的节目,不论编导如何费尽心思包装,终属外在的东西,观众真正品评的还是一个个节目,今年的晚会效果再次印证了这层道理。

  再有,晚会的总体把握注意有张有弛,节奏疾缓较为适度。前两年似乎有个误区,觉得春节晚会就应该红火、炽烈,一味追求火爆、快节奏,缺少调剂和变化,结果成了震耳欲聋的音响、眼花缭乱的色彩和直白的拜年话的堆积,观众只觉得一个晚上大轰大嗡,吵得慌。今年增添了较为抒情、幽雅的曲目,体现出动与静、快与慢的结合,观众可以静下心来欣赏几个节目了,感觉上效果就有了变化。遗憾的是真正过硬的、经得住欣赏和回味的节目,还嫌少些。这和某些艺术门类创作上的薄弱是分不开的,如歌曲的传唱性,相声的不景气,小品的停滞状态,一台晚会可以对创作起到促进作用,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创作自身深层次的难题,其作用终归是有一定局限的。

  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民族传统类节目占的比重少些。民族传统节日的文艺晚会,既要关照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的欣赏趣味,同时不能淡化传播、弘扬民族艺术经典的功能,而后者只要精心撷选,是大有可为的。当然还有一个摆位的问题,在唯一的戏曲类节目中,让恶公子薛蟠唱京剧《赤桑镇》中包公那段脍炙人口、体现人格力量的传世之作,许多京剧人和爱好者听了觉得不舒服是可以理解的。戏曲界确有反串和演玩笑戏的做法,但此处的时间、场合均不相宜,在一台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的、面向海内外的综合性文艺晚会中,是不适于让京剧以这样的方式出现的。

  张春生:综艺晚会看似关键在于一个“综”字,其实要害却在每个节目的深刻和表达的新颖上。正如珍珠项链,没有每颗珠子的晶莹,何来整条项链的光彩。

  稍知内情的人都明白,电视晚会的总导演不过是最后一道工序的“装配师”。他再巧也不能无米下锅。所以春节晚会的质量基础在于每个节目的编写。拿小品来说,现在是在屋里“憋宝”,以为在宾馆套房里能拿大金娃娃,而不是更多地去生活里,去底层里,去群众中“淘宝”。《打扑克》这类小而精的小品已很难看到,《英雄母亲的一天》更是鲁殿灵光。同样的,以配对蹿红的陈、朱组合,在让位给赵本山、范伟、高秀敏这“铁三角”之后,观众发现:朱时茂、陈佩斯的小品是生活的睿智,而赵、范、高的组合多是“话茬子”的幽默。但是任何嘴上的功夫,一旦离开滋养的土壤,那么就只剩下了形式。冯巩的例子是值得深思的,他的相声也不是传统的相声。就是演小品也只是有意搞些反其道而行之,让朱军的《艺术人生》变成“侃大山”而已。艺术表演不应是对某些电视栏目的“形式秀”。

  春节晚会办到现在,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要精品迭出,让千百万观众过目不忘。这事很难,但关系重大,只能办好,不能气馁。

  总之,春节晚会呼唤艺术的精与深,呼唤以此为大舞台,让新人辈出,后浪推前浪,使大众越过“审美疲劳”,不断获得新鲜的艺术感受。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