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的图书市场刚刚开市,中信出版社“抛出”的一部《联想风云》,上市第一周就表现不俗,纷纷登上各地销售排行榜;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有行家甚至断言,这部书无疑是一个风向标,说明出版社已经开始把国内优秀企业作为新的“金矿”,以此作为新的出版资源。
事实上,目前图书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经管书中,剖析企业成功得失,总结企业发展经
验教训的书已经不少,但大多是引进版的,解剖目标也主要是国外大企业。如《掌握命运———通用电器的改革历程》《诺基亚传奇———从芬兰到世界》《欧莱雅———一部法国的魅力财富史》《上帝、国家、可口可乐》……但关注国内企业的书却很少,虽然有《激活休克鱼———感动中国的张瑞敏与海尔文化》这类的读物,但零星几本,难成气候。《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已经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然而,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我们却很难找出描写这些企业的优秀作品。许多企业都是一些了不起的山,都是一些大富矿,但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去探寻其中的宝物。
有专家分析,与一般的经管书比较起来,这类书比较难写,因为作者的立场,以及行文的主题、观点和结论,自作者步入企业的那一刻就会受到影响,而难以把持好“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一不小心就会写成歌功颂德的“广告文学”。前几年盛行一时的由企业出资请作家写“企业家传记”或企业报告文学,出版后只是企业和企业家自娱自乐,而难以得到读者的接受和市场的认可就是很好的例子。
据了解,《联想风云》的作者凌志军是受联想之邀写这本书的,当被问及这种“命题作文”是否意味着主题先行、观点先行、结论先行时,凌志军说,自己不会拿联想一分钱,不会让联想在写作时给我任何资助。联想只是将二十年来的所有档案资源向凌志军开放,邀请他参加一些内部会议,凌志军不受约束地采访任何人,包括几位因为重大分歧离开联想以及与联想灵魂人物柳传志结怨甚深的人,最后,在经过了6个月的调查、留下了200多个小时的录音和600万字的资料后,写成了这部书。鲁迅研究专家孙郁在读过该书后认为,这部书信息量大,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的缩影,有标本价值。
有专家提出,国内企业确实是挖掘不尽的出版资源,毕竟,外国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生存发展的条件和氛围与国内企业不一样,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但不能现成拿来就用,相反,我们自己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却更直接更实用。而对企业自身来说,也应该做一些总结,如同围棋的阶段性的复盘,总要不断地盘点,才能在将来走得更实、更远。
有出版界人士预测,在习惯了跟风的出版业,《联想风云》可能会带动新一轮企业史写作潮。
本报记者姜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