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心底的歌(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2月26日09:58 今晚报
心底的歌(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华夏春意浓,画坛颜色新。在争奇斗妍的百花丛中有一枝诱人驻足观赏、久久回味的奇葩,那便是天津美术学院贺建国教授的水彩画展。

  走在展厅的画廊间,宛如身临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之中。一股股清新甜美的空气和着那透碧的清泉、晶莹的雪树、瑰丽的云霞、朦胧的月色、宁静的雪野、神秘的古刹、灯火喧闹的海港、阳光明媚的城市和那“花趣”的美丽芳香扑面而来。我心醉神迷于那些似乎十分熟悉,却又似是而非的自然肌理生动而神奇地艺术再现,为之惊喜不已。那山体大地被沧桑磨砺难以言状的斑驳;那梦幻般晶莹朦胧的雨、雾、霜、雪;那些乱得自然,乱中有序的丛林虬枝;那些美丽而随心所欲开放着的鲜花,都因为施法了那奇特的肌理,它们的表现便更加丰富、深刻、隽永,顿时,整个人已陶醉在贺建国所创新的水彩画艺术的魅力之中。

  一番陶醉冲动过后,我在想……贺教授的画,其实表现的内容也都司空见惯,但是它为何挥之不去,为何令人激动久远?仅仅是因为有了那些神奇的肌理和技法吗?我以为在他的艺术表现之中,那始终如一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才是他作品感人至深、魅力无穷的根本。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水彩画实质上是精神和物质的凝聚,是感情与形式的融合。在无数次地探寻体验,当一种久久埋藏于我心底的歌突然找到一种藉以声扬的表达方式时,那摄人心魄的艺术便喷薄诞生了。”可见,如果没有他“心底的歌”,也便不会有他对那些表现肌理、技法的苦苦寻求和实验,便也没有了今日的成功。

  学者型画家贺建国虽年逾花甲,仍笔耕不辍。他认真地研究过素描、油画、国画、水粉,但仍以钟爱水彩画为最。他在研究水彩画的水色流动、空间表现、肌理效果等方面创建独到,建树尤深。他人淡如水,更爱画水。在他的画作之中,江河湖海,飞瀑流泉所有难以捉摸的水的变化他都画过。他用尽了调色盘中所有的颜色,把看似单纯的水表现得丰富多姿,风韵迥异。他带着学生外出创作写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画着南方的水色朗润,便想到北方的风沙干旱。有一幅令人感动的作品《小石潭》,在几近干涸的水库的库底,他赋予了这仅存的浅潭以一眼便能见到底的碧绿,石的倒影,光的折射,水底的沉淀,浅浅的一湾水顿时丰富生动了起来。水潭边,在大块的暗色之中几只赖水而生的洁白色水鸟传达出水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信息;与此截然相对的是水潭的四周围,在烈日暴晒下干拉拉、白花花,单调乏味的河岸石,在那儿找不到一丝生命的痕迹,危机渐近逼来。画家的用心是要人们体味:有了水才有生机,也才有了颜色的美丽。

  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在贺建国的另一幅画作《大地无声》中表现得尤为鲜明。他用特殊的对应法所创造的肌理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沙漠化迹象。一望无际的沙丘,色彩单调,但形象的肌理在不断变化,同类色在单一的节奏之中不断变幻,沙漠戈壁显示了一种特有的淳厚和多姿的苍凉。那大漠撕露着伤痕累累的胸膛,无声地向上苍控诉着它的悲哀和无奈。画面上生命的绿色几乎被吞噬殆尽,已被挤压向了那大地最后的边缘……久久伫立在巨幅画作前,贺建国心底的歌再一次撼动我的心。

  对水钟爱有加的贺建国,对水所派生出的雪也同样情有独钟。已近耄耋之年,他的心灵仍纯净透明得像个孩子;他依然深记着小时候曾经路过的一片结满了冰花的树林,蓝天辉映下的一片洁白,那是深埋在他心底的一个梦……为了实现这梦,他使尽了浑身解数反复实验着渗化法、流动法、颜料和其它物质分子互相驱动等等技法。他把寒冬的雾凇,压满枝头的积雪,飞雪弥漫的雪野、森林,所有冬天的神韵都挖掘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浪漫。身临在虚虚实实,晶莹剔透,亦真亦幻,温柔朗润,如诗如歌,梦幻般的冰雪奇趣世界边上,刹那间心灵已被净化,世界也更纯洁美好,贺建国心底的歌又一次唱出最动人的旋律,用他独特的美征服了人们。

  可见,贺建国作品的魅力在于他是在用心灵和真爱作画,画出了诗韵般的意境,人们感受得到他作品中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那正是他心底的歌,是他生命和艺术的律动。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